[原 文]
水陆草木之花①,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③独爱菊。自李唐④来,世人甚爱牡丹⑤。予⑥独爱莲之⑦出淤泥而不染,濯⑧清涟⑨而不妖⑩,中通外直,不蔓(11)不枝(12),香远益(13)清,亭亭(14)净植(15),可远观而不可亵(16)玩(17)焉(18)。
予谓(19)菊,花之隐逸(20)者也(2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2)!菊之爱(23),陶后鲜(24)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25)众矣。
[注 释]
①草木:草本和木本的植物。②蕃(fán):多。③陶渊明:—名陶潜(365—427),字元亮,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特别喜欢菊花。④李唐:即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李唐”。⑤世人甚爱牡丹: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一本(株)有直(同“值”)数万者。” ⑥予:我. ⑦之:放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爱”的宾语。⑧濯(zhuó):洗涤。⑨清涟:清波,这里指清水。涟,水的波纹。⑩妖,妖冶,妩媚而不端庄。(11)蔓:名词用如动词。蔓生,长出攀援茎或缠绕茎。(12)枝:名词用如动词。分出旁枝。 (13)益:更。(14)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15)植:竖立,站立。(16)亵(xiè):态度亲近而轻佻。(17)玩:玩弄。(18)焉:语气词,相当于“啊”。(19)谓:认为。(20)隐逸:隐居避世。逸,逃避现实。(21)者也:语气词连用,表判断。(22)噫:唉,叹词。(23)菊之爱:即爱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下文的两个“之”字用法相同。(24)鲜(xiǎn):少。(25)宜乎:当然。宜,应当。乎,然,副词词尾。
[译 文]
水里、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非常爱牡丹。我却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浊),经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内里通达,外观正直,不东攀西附,不枝杈横生,芳香远播,越发清芬,笔直地、纯洁地耸立着,(只)可供人在远处观赏,却不许(谁)以轻佻的态度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钟爱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钟爱莲花的,同我一样的还有谁?钟爱牡丹的,当然人数众多了!
[鉴 赏]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传世名篇,全文共119字,但蕴意却清新隽永。作者巧妙地运用衬托(包括陪衬和反衬)、拟人与象征的写法,评隐逸,抑富贵,赞君子,立意高远,独具匠心。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高洁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层层排比,既准确地表现了莲花所处的生态环境、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揭示了莲花高尚的内在素质、独立自尊的人格特点,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