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泰山之阳①,汶水②西流;其阴③,济水④东流。阳谷⑤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⑥其南北分者⑦,古长城⑧也。最高日观峰⑨,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⑩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1)风雪,历(12)齐河、长清(13),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14)限(15),至(16)于(17)泰安(18)。是(19)月丁未(20),与知府朱孝纯子穎(21)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22),其级七千有(23)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24)绕泰安城下,郦道元(25)所谓“环水(26)”也。余始循以入(27)。道(28)少半(29),越中岭,复(30)循西谷,遂至其巅(3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32)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33)山巅崖(34)限(35)当(36)道者,世(37)皆谓之天门云(38)。道中迷雾冰滑,磴几(39)不可登。及(40)既(41)上,苍山(42)负(43)雪,明烛(44)天南。望晚日照城郭(45),汶水、徂徕(46)如画,而半山居(47)雾若带然(48)。
戊申(49)晦(50),五鼓(51),与子颍坐日观亭(52),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53),稍(54)见云中白若樗蒲(55)数十立者,山也。极天(56)云一线异色,须臾(57)成五采(58)。日上(59),正赤(60)如丹(61),下有红光动摇(62)承(63)之,或(64)曰:此东海(6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66)得日(67),或否(68),绛(69)皓(70)驳(71)色,而皆若偻(72)。
亭西有岱祠(73),又有碧霞元君(74)祠。皇帝行宫(75)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7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77)以来,其(78)远古刻尽漫(79)失(80)。僻不当道(81)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8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83),皆平顶。冰雪,无瀑水(84),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 释]
①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②汶(wèn)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原山。③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④济(jǐ)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现故道已淤塞,下游为黄河所占。⑤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⑥当:在。⑦者:……的地方。⑧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在同鲁国分界处所筑长城的遗址。⑨日观峰:泰山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⑩以:介词,在。(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12)历:经过。(13)齐河、长清:都是山东省的县名。(14)之;这。(15)限:界限,这里指城墙。(16)至:抵达。(17)于:介词,到。(18)泰安:县名,在泰山南,今泰安市。(19)是:这。(20)丁未: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或日。(21)子颍(yǐng):朱孝纯的字。(22)磴(dèng):石头台阶。(23)有:同“又”。(24)中谷:指中谷的水,借地点代替事物。(2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26)环水:就是泰安的护城河。(27)循以入:“循之以入” 的省略。循,顺着。以,连词,而。(28)道:名词,用如动词,“走”的意思。(29)少半:小半。(30)复:再。(31)巅(diān):山顶。(32)之:指东谷水。(33)及:到。(34)崖:山崖。(35)限: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门槛似的”。(36)当:阻、拦。(37)世:世人。(38)云:句末助词。(39)几(jī):几乎。(40)及:等到。(41)既:已经,……以后。(42)苍山:青山。(43)负:背,引申为覆盖。(44)烛:火炬,名词用如动词,“照耀”的意思。(45)城郭:这里指泰安城。(46)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县东南。(47)居:停留。(48) “若……然”:“像……那样”。(49)戊(wù)申:十二月二十九。(50)晦(huì):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51)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借作“更”的代称。(52)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53)漫:弥漫。(54)稍:依稀,隐约。(55)摴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具,又作“樗蒲”,一共五个,也叫“五木”。(56)极天:天边。极,尽头。(57)须臾:顷刻,片刻。(58)采:通“彩”。(59)上:上升,动词。(60)正赤:纯红。(61)丹:朱砂。(62)动摇:这里指浮动。(63)承:托,捧,(64)或:不定代词,有人。(65)东海:泛指东边的大海。(66)或……或……:有的……有的……。(67)日:这里指日照。(68)否:没有。(69)绛(jiàng):大红。(70)皓(hào):白色。(71)驳:杂。(72)偻(lǚ):脊背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意。(73)岱祠:东岳大帝庙。(74)碧霞元君:传说中东岳大帝的女儿。(75)行宫:皇帝外出巡行临时居住的地方。(76)是日:这一天。(77)显庆:唐高宗的年号。(78)其:那些。(79)漫:磨灭,模糊。(80)失:缺失。(81)当道:在路旁。当,在。(82)圜:通“圆”。(83)生石罅(xià):“生于石罅”的省略。罅,裂缝。(84)瀑水:瀑布。
[译 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之南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这条界限,抵达泰安城。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穎)从南面的山脚下上山。走了四十五里,路都是用山石砌的台阶,那台阶竟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沿着这条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于是到达了泰山的山顶。古时登山,沿着东谷进山,路上有天门。东谷的水古时叫“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那里去。现在(我们)经过中岭到山顶的路上,(那些)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称它“天门”。道上大雾迷漫,地上冰滑,台阶几乎没法上。等到上到山顶后,(极目四望,)苍山覆盖着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傍晚时的日光斜照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美丽如画,而停聚在半山的云雾宛如飘带一般。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穎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脚底往下都弥漫着白的云雾。隐约地看见云里有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般的东西,那是远山。天边的云(呈现)—线奇异的色彩,不一会,形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赤红,下面有红光浮动不定地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方的大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耀着,有的没有,有红有白,颜色错杂,但都像弯腰曲背(向日观峰致意)。
亭子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我们)观看了路边的石刻,都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偏僻不在道边的,都来不及去(看)。山上石头很多,土很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是又平又方的,少有圆的。杂树很少,松树很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松。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音兽迹。靠近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却与人的膝盖平齐。
桐城姚鼐记。
[鉴 赏]
作者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里记叙了他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奇丽景色和旭日东升的壮观场面,饱含着对如画江山的赞美之情。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为下文写登山所见作铺垫。
第二段,写登山。先交代登山前的气候、启程时间和路程;再写与子穎登山的经过,中间插入郦道元等古人的记叙和世人的传闻,既介绍了泰山的名胜,又显示了泰山的古老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描述泰山的高大和攀登之难后,作者以无比喜悦的之情描绘了在山顶鸟瞰所见的无限风光:红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构成了一幅绚丽壮观的江山夕照图。
第三段写观日出,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日出前后的情景,“五鼓”即起,不顾“积雪击面”,面东翘首以待,表现出作者为看日出奇观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豪情逸兴。接着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绘了日出前后绚丽而变幻的色彩,并用蓝天、群峰、东海、云雾来衬托日出的雄伟壮观。
第四段,写所见的古迹,虽然简略,但也有重点——石刻,可见名山文化悠久。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冬景。作者将游览之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表现了泰山冬景的特点:苍石嶙峋,青松劲拔,鸟兽敛迹,冰封雪盖。这就是作者眼中泰山的全景镜头。
作者用简洁、自然、生动的语言,围绕山高路险、文化古老、冬季风雪严寒这三大特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泰山,力求忠实地反映美好的自然,而不刻意夸张,虽然着墨不多,却把泰山的冬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不愧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