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杨花

齐己《杨花》咏杨花诗赏析

《杨花·杨花》咏杨花诗鉴赏

齐己

暖景照悠悠,遮空势渐稠。

乍如飞雪远,未似落花休。

万带都门外,千株渭水头。

纷纭知近夏,销歇恐成秋。

软著朝簪去,狂随别骑游。

旆冲离馆驿, 莺扑浇宫楼。

江国晴愁对,池塘晚自浮。

虚窗萦笔雅,深院藉苔幽。

静堕王孙酒,繁粘客子裘。

咏吟何洁白,根本属风流。

向日还轻举,因风更自由。

不堪思汴岸,千里到杨州。

同一种花草,不同经历、不同地位的人,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且,你还不好说谁对谁错。比如同是柳絮(或称柳花,杨花),韩昌黎笑它“无才思”(《晚春》),薛校书嫌它是“无情物”,(《柳絮咏》)薛许昌可怜它“浮生失意”(《咏柳花》),而佛门弟子齐己却在这首《杨花》诗中,十分羡慕它的“自由”。

诗的前四句以粗犷的笔力勾勒出杨花起飞时的博大气势。温煦的阳光照在杨花上,晒干了杨花身上的露水,使它变得轻飘闲适;当春风吹来时,它们便飘然而起,遮天盖地,而且来势越来越汹,越来越猛。“乍如飞雪远,”诗人沿用前人把杨花比作飞雪的比喻,句末缀以“远”字。则突出表现了杨花经风吹之后呼呼远逝的壮观景象。“未似落花休,”既是奇妙的比喻,又是鲜明的对比。杨花漫天飘撒,似天女散花般奇丽壮观,这是比喻;而杨花体轻,不象落花那样落地即止,而又借助于风力,继续向远方飘去、这又是对比。诗人通过比较,写出了杨花身微体轻的特点,从而奠定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万带都门外,千株渭水头。”由杨花写到柳树,交待了这漫天杨花乃来自渭水两岸的隋堤杨柳。隋炀帝当年修运河时,从京都长安门外渭水之滨,沿岸修起大堤,栽了成千上万的杨柳。春天来了,杨柳成荫,万带千株,何等气魄。“纷纷知近夏,销歇恐成秋。”时值春末夏初,渭水两岸,那纤细柔软的杨花从树上纷纷飘落,它们一刻也不肯停歇地在广阔天地里尽情翻飞,唯恐光阴荏苒,夏去秋来,无处落地生根。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给杨花以拼搏者的本性,仿佛这弱小的杨花,在它们短暂一生中,也在为自身的存在和自由而奋勇拼搏和竞争。

从第九句起,人联用五组对偶句,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杨花纷飞于宇宙中的千姿百态。有时它们会软绵绵地依附在行人的头簪上到处游走,有时它们又会尾随在骑兵后边到处闲逛。有时它们如同旌旗边上的垂带一样向馆驿上空徐徐升起,有时它们又象黄莺一样环绕宫楼缓缓低飞。晴天白日里,它们飘抵江河纵横的地方,也会愁眉不展,生怕弄湿了它们柔细的花絮,而一旦落入池塘,它们也会在水面,伴着灿烂晚霞自由自在地飘浮。有时它们也会乘着虚掩门窗,潜入书室,在笔砚之间萦绕,增添了书室内的典雅;有时它们又散乱落在深宅大院里,更显出了小院的闲适和幽静。有时它们竟会出其不意地跌落公子哥儿们的酒杯里,饱尝酒肉美味,有时它们又会乱纷纷地粘在游客的衣襟上,侈望跟他们一块去遨游名山大川。总之,在这明媚的春光里,从地面到天空,从树上到宫楼,从庭院到堂室,从早晨到晚上,甚至从酒杯到笔管,杨花都无处不去,无时不在。这天地六合之内,几乎成了小小杨花任意飞翻,尽情驰骋的乐园。

诗的最后六句,着意赞美了杨花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吟咏何洁白”,巧用东晋咏絮才女谢道韫把柳絮比作白雪的典故,赞美杨花的品性如同白雪一样纯洁无瑕。“根本属风流,”套用《南史·张绪传》中“此柳风流可爱,似当年张绪”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对杨花的喜爱。“根本”指的是柳树,“风流”在这里是飘洒、放逸,不受拘束的意思。杨花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自由生活,就是因为它继承了它的母体——柳树放荡不羁的天性,因而一经日晒,它就能飘然而举;一经风吹,它们就可以在广阔天地间自由飘飞。“不堪思汴岸,千里到杨州。”这两句诗紧紧照应五、六两句,借用隋炀帝千里到扬州寻欢作乐的旧例,说杨花一旦离开汴河两岸的杨柳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到那里去了,很想以四海为家,四处飘荡。“不堪”一词暗含着诗人放浪形迹掩饰下的淡淡幽思。诗人何尝不想安居乐业,但是报国无门,有志不能施展,因而也只好放浪于形骸之外,游荡于江湖山岳之中了。

清人朱廷珍说:“必也诗中有我在焉,始可谓之真诗”(《筱园诗话》)。齐己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杨花,虚写自我,做到了诗中有我。全篇二十四句诗就有十句诗运用拟人手法,既形象地表现了杨花洁白纯正、自由飘洒的特点,又流露了诗人渴求自由的思想,希望能象杨花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齐己一生秉性耿直放浪,《唐才子传》说他:“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性情放荡不羁,不修边幅,衣着破烂,形容枯稿,爱好琴瑟,嗜酒成癖,连佛门清规都不放在眼里。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中,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礼教无异是一种消极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