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换班的心理问题怎么办

丽影读高三,关键时刻却怕走进教室了,提出想换班,原来是因为心理缺少安全感。她的安全感丢在哪里?

心理症状:怕走进教室想换班

刚刚送走就家教心理话题前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外地一对母女便如约来访。女孩叫丽影,是个高三女孩,最近提出一定要换班,说在原来的班上没法上课了,太痛苦。丽影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还是读初三的时候,先是我的同桌,后是我们班上几个女生,总是伤害我,让我感到很不安全。我的同桌对我的学习情况,总是好打听。据说她在家里狠劲地学习,可在学校里,却引诱我去玩。下课的时候,一见我在写作业,她就说:“唉呀,学习这么刻苦呀!”我的同桌和另一个女孩,经常在下课一唱一和地说我:“又学习哪?这么认真呀!”“是呀,就这样人家还说考不好哪!”考试前,别人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很清楚。她们就说:“考试考了第四名,还说不会。真虚伪呀!”就这样,我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有一种不安全感。说起来,我也很自私。她们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读书写作业常常有意无意地连捂带盖,怕人看见。后来换了桌,总算到了毕业。

到了高中不久,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个同桌一样。好像重复了初中时的生活。我又感到了那种被监视的感觉,感到特别不安全。而且这回更严重了。于是,我更少和别人交流,越来越不愿意在教室里学习了。有时一进教室,就想她们又该议论我了。后来换了座位,我还是怕走进教师。所以想换班。

心理把脉:人际关系的认知误区

可以肯定,丽影的问题不是换班可以解决的。因为,她不是遇到了什么实际的人际关系的麻烦,即使换个班,还会很快“复制”出同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沟通中,她几乎没有拿出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实确实有人来伤害她。

丽影的痛苦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结果。她在人际关系的认知上有一个误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损的。事实上,人和人之间一般是不存在这种得失关系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了,你减了他才增了,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进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事实恰恰相反,人际之间的许多方面都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损。过去,由于丽影是带着认知误区来看人看事的,就对人有十分严重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于是,就总是感到别人好像真的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时时损害着自己。这种心理的投射作用,正如“疑人偷斧”的道理一样。

心理处方:重新认识人际关系

结合具体事例,我们又谈了很多很多。丽影对此有了较好的领悟,表示不再换班,要尝试和同学们重新接触和交往。在结束会话之前,我给她安排了两项自我调整的作业。一是搜集证据,证明人和人之间的互利或互损;一是自然地和同学们交往,记录下来每一次交往中的好感觉。

在和丽影的母亲进行了沟通之后,感到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也很有文化和修养。然而,谈话间的一个情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几年前,丽影的父亲借给了别人钱,到后来,人家说什么也不认帐了。可以想见,丽影的父亲该是多么恼恨,该是怎样的一番议论感慨。成熟的人的由这个事件得出的结论是:有些人你不能相信他。可是,这样的故事走进孩子的耳朵后,孩子的概括常常是这样的:人是不能相信的。差别在哪里?在于孩子的概括是过分化的概括。就是这样的过分化概括,让丽影形成了对人不信任的人际态度。进而丽影的潜意识里,运用了投射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于是就常常感到同学们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对丽影的父母建议,通过活生生的生活实例,给孩子一种熏陶,让她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看到人际关系主要是互利的。家长表示一定很好地合作。

不久,丽影又来到心理咨询室。她和我交流了对人际关系新的看法。她说她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例证,说明人和人之间的确是互利的。同时她让我看了她关于与同学相处的好感觉的记录。她告诉我,在教室里不再感到那么有压力。有时候,同学们的做法还常常让她很感动。她说,我有信心走好高三这一年。

【马老师微语录】人际之间的许多方面都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