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恋老师怎么办

一个女孩恋上了自己的男老师,一个男孩恋上了自己的女老师。如果由此我们仅仅想到了恋师情结,还远远不够。问题是孩子们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恋师迷情?

心理症状:男孩女孩的恋师迷情

这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生长在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父母生下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因此我没有了对父母撒娇的权利。更严重的是,还是很早的时候,父母就长期外出打工,把我们留给爷爷奶奶。这样,父母对我这个最大的,就更加不闻不问了。这样的家境让我非常自卑,孤僻,内向,与父母形同陌路。

在校园里,是老师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关心,给了我呵护,真的,是老师让我的生活有了温暖和幸福。我们的语文老师,成熟英俊,善解人意。他的关心与呵护不断地温暖着我的心田:他会把中秋月饼分给我吃,他会坐在我的座位旁边询问学习情况,他会在考试前对我说“争取考入前三名”……

他让我心生一种朦胧的爱。我知道是我太自作多情,我知道我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男孩的故事: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妈妈爸爸因为工作,把我寄养在姥姥家,只有放假的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妈妈。虽然姥姥姥爷都很疼我,但是,我却还是想爸爸,特别是想妈妈,我常常感到孤独。

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很爱笑,笑起来好极了。我平时喜欢在日记里写些自己的心事,她就经常给我写评语,比如,“不已物喜,不以己悲,抬头看远方,胜利属于你……”到放假的时候,我就把那些评语剪下来珍藏。有一次春游,我还和她照了一张合影。就这样,我就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地暗恋上了她。为了她,在课堂上我眼睛一眨不眨,看她微微抬起右手写板书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优美,竖起耳朵倾听她的每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动听,生怕一疏忽而少听了哪句动听的话。也许,她还没有觉察到我已经爱上她了……

后来我发现她对我越来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脑子一片空白。在这岔路口,我不知该继续追寻,还是该放弃?

心理把脉:迷情背后的心理情结

乍看起来,这些迷情故事,就是恋师情结的演绎。但是,为什么这些男孩女孩出现恋师情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从而导致了两性关系心理异常,具体表现为恋师迷情。

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为什么容易导致两性关系心理异常?

一个是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对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有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性心理发展最初的萌芽阶段,叫作“性蕾期”。这种性心理现象,自然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不同感觉,表现为从对异性家长的亲近中来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女孩会对父亲亲近撒娇,排斥母亲;男孩会对母亲亲近爱抚,害怕父亲。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在6~11岁,性心理发展进入“同性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异性朋友。于是,孩子开始向同性父母学习。男孩会逐渐与母亲疏远,而与父亲亲近,向父亲学习如何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也不再与父亲过分亲密,而和母亲亲近,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所以,大多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但是,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三角关系情结就可能得不到及时化解,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表现出两性关系心理异常。

一个是补偿心理情结。爱,安全,归属,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不能获得常规满足,人就要寻求替代性的补偿性的满足。留守儿童,由于父爱母爱缺乏,由于亲情缺失,内心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人总会寻求补偿,也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情结。这种补偿心理情结,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满足,进入青春期后就会表现为两性关系心理异常。我们通常看到的恋师情结,大多是由于情感的需要匮乏,比如有些女生缺少父爱,有些男生缺少母爱,他们就会通过恋师情结来获得替代性的情感补偿。

中学生已经到了青春期,如果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有化解,如果补偿心理情结没有获得满足,就会出现两性关系心理异常。如果是女孩,就会像第一个故事中的女孩那样,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而成熟有资历男人。如果是男孩,就会像第二个故事中的男孩那样,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一句话,是因为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异常和亲情缺失,才有了上面的恋师迷情的故事。而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补救,这些男孩女孩将来面对婚恋关系也会出现感情的错位。

不仅如此,就是有些男孩女孩之间的相恋之情,其实也未必是爱情,而是因为亲子关系异常和亲情缺失,导致的替代性的情感补偿。就是我们看到的,有些所谓早恋的中学生,往往是因为亲情缺失,其中有的就是留守儿童。

心理处方:亲子共同努力补救亲情

首先是父母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一是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创造条件给孩子理应享有的父母之爱。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亲情。如果孩子的两性心理陷入误区,甚至误了整个人生,为孩子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怎样为孩子多多挣钱,怎样让孩子好好成长,父母要权衡好利弊得失。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时常回家,甚至可以带着孩子。只要态度问题解决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是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有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没有任何联系。如今通讯如此方便,天涯咫尺。为什么有些父母却不和孩子联系?这也是态度问题。不论把孩子托管给谁,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亲子联系。实在不便回家,就让电话来传递亲情吧。

其次是子女积极主动地心理自救。

对于已经长大的孩子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亲情缺失,也应该积极心理自救,营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一是主动进行亲情补课。作为长大的孩子,都不要消极被动的抱怨父母,而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增进亲子交往,加强亲子沟通。在亲子沟通中,可以化解亲子三角关系障碍,获得更真切的亲情补偿。二是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实践表明,男孩女孩一旦深刻认识到师生迷情的心结所在,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两性心理就会走向常态。

【马老师微语录】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亲情。如果孩子的两性心理陷入误区,甚至误了整个人生,为孩子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