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概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历时19年完成。从书名来看,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编者意在总结历史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前后涵盖16朝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事锦囊】
司马光出生于北宋时期,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笃诚好学。7岁时,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就能了解了大体意思;15岁的时候,所写的文章被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及第,可谓功名早成。
步入仕途的司马光继续学习,阅读极广,考察极细,慢慢地萌发了一种要编纂一部编年体通史的想法。
当时,北宋建国快100年了,出现了种种危机,司马光积极上疏,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提出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同时,他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
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分歧。王安石主张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比较保守,认为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专心写作《资治通鉴》,希望通过编纂史书,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
他的着史工作得到了宋英宗、宋神宗的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宋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
司马光选取刘恕、范祖禹等人为助手,这些人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相似,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
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和助手收集并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其他的历史着作300多种,前后花了19年。在这19年里,司马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部着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资治通鉴》完成时,他的眼睛都昏花了,牙齿也大多脱落了。据说,仅原稿就足足堆满了两间屋子。
司马光在史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由于材料丰富、剪裁得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着作之一。
【知识库】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从小聪慧过人,素有神童之称。在他年少的时候,一天和同伴们在花园里玩耍。有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那个孩子在水缸里发出了连连的呼救声。在场的孩子惊呆了,不知所措。司马光急中生智,急忙搬来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将水缸砸开了一个大洞,缸里的水从洞中流出来,水流尽之后,那个孩子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