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古典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古典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艺思潮。由于它是继古罗马贺拉斯的古典主义之后的一千七百年,再次标榜以希腊古典艺术为典范的,所以也称“新古典主义”。它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的最为充分,提出了较系统的文艺美学主张,对当时的欧洲文艺发生了重大影响。

十六世纪末,欧洲封建制开始解体,欧洲大陆上唯理主义哲学兴起。它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用以同封建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分庭抗礼的思想武器。唯理主义反对盲目崇拜,主张理性高于信仰,反对封建神学的反理性、反自然,推崇人的理性的价值及意义。以法国的布瓦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理论家们,就是以唯理主义哲学作为其文艺美学理论基础的。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主张,主要认为文艺以表现理性为最高原则和标准,艺术美的来源就是理性。古典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虽也有矛盾性、复杂性,但综观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宣扬个人服从封建国家的戒律规范,有时又能对封建专制和宗教信条有所批判,崇尚资产阶级的理性和自然人性论,在思想体系上显露出一定的内在矛盾。

其次,把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性的意义,把理性作为处理题材、情节的准绳,强调以理性准则衡量文章的价值,所以作品中多表现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并提炼以理性克制感情的主题,作品中极力塑造理想的英雄,导致了人物性格多流于类型化。

另外,在艺术上,运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模仿古希腊典范,强调模式规范,重视格律,要求依循古代艺术法则,运用大量古代题材,恪守古希腊戏剧的“三一律”,即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也就是故事情节单一,并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完成。

由于古典主义轻视个性特征与感情、想象等,所以,虽然古典主义文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面貌,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它脱离历史去标榜与模仿古典艺术,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艺术创作上的观念化、形式主义、教条化、概念化等倾向是很明显的。它作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较严重的弱点和局限性,后来终于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所取代。该思潮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布瓦罗、高乃伊、拉辛、莫里哀、普桑、安格尔等,英国的蒲柏、约翰生,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