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希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希特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大学时学习神学。大学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先后任过耶拿大学、柏林大学和爱尔兰根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 《知识学基础》、 《论学者的使命》、 《知识学导言》、 《人的使命》、 《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等。

在哲学上,费希特起初是康德的信徒,但他很快就批判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即“自在之物”,抓住了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把它发展成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费希特主张,哲学就是要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为一切知识确立基本原则,找出关于一切知识的绝对在先的和无条件的根据或出发点。他认为,这个出发点就是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的“自我”。费希特从这个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作为他哲学体系主要内容的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是:“自我建立本身”,即“自我”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而是自己规定自己, 自己产生自己。第二个命题是:“自我建立非我”,就是说“自我”不仅是自身的原因 而且是创造世界(非我)的本原。第三个命题是: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自我”扬弃了对立面“非我”,回到自身,“自我”与“非我”在“自我”中达到了统一。可见,费希特这种以“自我”为本原、为核心的哲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是。这种唯心主义由于强调了“自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在美学上,费希特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却对当时的美学,特别是浪漫主义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费希特强调“自我”的独立性,把“自我”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这就给当时的浪漫主义者解放了主观世界。浪漫主义者,正是要打破外界的枷锁,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主张文学艺术要以描写这样的“自我”为中心。其次,费希特的“自我”是无限的和自由的,浪漫主义的文学也是无限的和自由的,主张可以仅凭作家的想象,任意描写各种各样的事物。浪漫主义美学家弗·施莱格尔的“滑稽说”就是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艺术表现,认为艺术家的“自我”高于一切,它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思辨哲学家黑格尔曾深刻地指出过:“滑稽说的更深的根源是费希特的哲学。”最后,费希特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摆脱自然的必然律束缚,认识现实的本质。费希特的这种“理智直觉论”也给当时的浪漫主义美学以极大影响。

费希特的“自我决定论”,早在年轻时就形成了。他在早年的《论哲学的精神和字义》一文中,就表述了以下的思想:美的世界寓于人的内心,艺术使我们从感性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我们向善。艺术既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道德,艺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发展,把人的思维观念创造成了感性客体。他强调艺术的存在证明了世界不是“自在之物”,而是精神的必然产物,所以,艺术是“哲学的感观”。因此,他把天才提到首位,认为没有天才,任何创造都是不可想象的。他的所有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