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总集

诗总集

1.《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文章华丽典雅,为一代文宗;诗歌风格简洁,对诗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着录有《徐孝穆集》,早已散佚。

《玉台新咏》又名《玉台集》,徐陵仕梁时所编。收录了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690首,共10卷。

与《文选》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不同,按徐陵《玉台新咏序》中所言:“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以及“选录艳歌”,“玉台新咏”实际上是为后庭歌咏而编的男女情爱诗集。根据这种录取标准,入选的诗篇,大多是语言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徐陵还重视南朝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唐代五言绝句诗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还选录了梁中叶以后不少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的作品,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收录的沈约的《八咏》之类杂言诗,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另外还有部分作家集子中所阙佚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玉台新咏》所选诗歌,虽有部分绮罗脂粉作品,但因去古不远,仍有温柔敦厚的精神,并保存了反映妇女婚姻爱情悲剧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首见此书。《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因此还可利用此书来校订其他总集。《玉台新咏》各种版本所收的篇数、字句、题目、作者都有一定的差异。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郭茂倩(生卒年不详),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又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着名诗歌总集,也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上起陶唐,下迄五代,主要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以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100卷,5000余首。它搜集广泛,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曲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各类有总序,每类按年代编排,古辞居前,历代的拟作依次列后,源流分明,资料丰富,每曲有题解,考订非常详备。

“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南北朝也设有乐府机关,主要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乐府诗或乐府歌词,乐府也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3.《万首唐人绝句》宋洪迈编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曾为端明殿学士,高宗时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一生着述甚丰。

《万首唐人绝句》是中国唐代绝句诗的汇集。洪迈辑唐人绝句5000余首,进呈宋孝宗,得到褒奖,后重新补辑到10000余首。洪迈曾提及编辑此书的经过:

臣顷岁备数禁廷,得侍清闲之燕,因及手写唐人绝句诗,及蒙圣旨,许令进入。是时才有五十四卷。去年守越,尝于公库镂板,未及了毕,奉祠西归。家居无事,又复搜讨文集,傍及传记小说,遂得满万首,分为百卷。(《重华宫投进札子》)

《万首唐人绝句》原本100卷,每卷100首,其中七言绝句75卷,五言绝句25卷,末附六言绝句1卷,仅37首。收入《四库全书》者91卷。编次按照先七言,后五言的体例。绝句形式短小,易于诵读,读者喜闻乐见,许多绝句赖此辑本得以广泛传播。但为凑满万首,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如割截律诗改为绝句,一人诗分置几处,并且还把少数其他朝代的绝句也收录了进去。

4.《瀛奎律髓》元方回编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理宗年间进士,曾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州,宋亡降元,为建德路(今属浙江)总管。

《瀛奎律髓》是唐宋两代五、七言律诗的精华荟萃,因此称为“律髓”。书名由来,正如其《自序》所言:“律者何?五、七言之近体也。髓者何?非得皮得骨之谓也。”“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所选,诗格也。所注,诗话也。学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又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的传说,取名“瀛奎”。共选唐、宋诗人385家,诗作3014首(其中重复22首,实际2992首),其中唐代180余位,宋代190余位,共49卷。全书按作品题材分为:登览、朝省、怀古、风土、升平、宦情、寄赠、迁谪、疾病、感旧、侠少、释梵、仙逸、伤悼等49类,每类有题解,说明这类诗的性质和特点。但分类过于琐细。对于入选的诗作,方回大多详加圈点、批评。全书的评点,相当于一部唐、宋律诗的专题诗话。

《瀛奎律髓》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文学史上较早的唐、宋律诗的精选,还在于它保存了一些后来文集失传的唐、宋诗人的作品及资料,同时它还是宋代江西诗派诗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5.《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编选

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号橙斋,又号黄叶村农。曾任申书科中书,隐居后,买名园“黄叶村庄”,常与友人在园中饮酒赋诗。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别号晚村,又名光伦,字用晦。明秀才。明亡后,为谋明朝复兴,散尽家财,费尽周折后知事不可为,遂家居授徒讲学。清廷举荐其为博学鸿词科,他誓死不就。晚年削发为僧,名耐可。二人同为石门(今浙江崇德县)人,又都是宋诗的鼓吹者。

《宋诗钞》共106卷,目录收录诗人100家,实际只有84位诗人的作品。《宋诗钞》的编着是二人鉴于宋诗“向无总集,亦无专选”,极欲使“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即宋诗一直没有总集、专选,而明代的公安、竟陵派又尊唐抑宋,于是才决心编选一部卷帙浩繁的《宋诗钞》。此书的选录标准较为严格,凡本来没有专集,或有专集而不满500首的诗人,一律不予选录。这些优中选优的作品,在每集之首,都系以作者的小传,对所选的作品不进行评点。

此书的缺陷在于所选作品并不能反映宋诗的全部风貌,另外,在作者的小传、编次、目录、选录上也存在一些错误。

6.《古诗源》清沈德潜编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乾隆年间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诗学造诣极高,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作品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与乾隆帝唱和、论诗,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

《古诗源》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是在王士祯《古诗选》基础上的增删补充。作者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此书对古诗歌探源溯流,注重每个阶段承前启后的诗人,评论诗人得失与诗歌艺术见解独到。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古诗之雅者,略尽于此,凡为学诗者导之源也。”《古诗源》收录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选录的先秦(除《诗经》、《楚辞》外)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包括民间歌谣,共14卷,近800首。其中古诗1卷,汉诗3卷,晋诗3卷,宋诗2卷,齐梁诗2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1卷。

7.《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

《唐诗别裁》选录唐朝270余人的诗作1900余首,共20卷。取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诗句,以“别裁”名书。他编此书是有感于王士祯在《唐贤三昧集》中排斥杜甫、韩愈的雄阔之作,为的是“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和“使人知唐诗中有‘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观”(《重订唐诗别裁集序》)。除重点选录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的作品外,也选录了不少比较普通的诗人的作品,使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丰富多彩,同时还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编选以典雅合律为标准,配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对反映现实矛盾,批评时政的作品未敢多选,但却选录了一些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的应制诗。

8.《明诗别裁》清沈德潜、周准编

沈德潜、周准(钦莱)合编的明诗总集,共12卷,收录了340位明代诗人的诗歌1000余首。此书注重选录不知名作者和明遗民诗人的作品,基本上反映了明代诗歌的概貌,流传较广。

周准字钦莱,号迂村,长洲(江苏省苏州市)人。自幼喜好读书,绝嗜欲,寡交游,不事权贵,世人以为迂腐,因号迂村。寄寓杭州灵隐寺时,遇沈德潜,两人诗论观点一致,遂成为莫逆之交。

沈德潜认为,陈子龙、李雯等的《明诗选》、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朱彝尊的《明诗综》三本明诗选集各有偏颇,便“合群公选本暨前贤名稿,别而裁之”。沈德潜根据“深造浑厚,和平渊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的“温柔敦厚”标准,强调“厚人伦,匡政治”的诗教功能及尊盛唐、主格调的目的,编成此书。

沈德潜比较重视录取有关民生疾苦的诗篇,但也选了不少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书中对部分诗作和诗人的评语,除评论文字外还指陈得失,辨析源流,但多偏袒前、后“七子”,对“公安”、“竟陵”等派则多鄙薄,品藻文字也有流于空泛的现象。但此书搜集面广,入选作品也多佳作名篇,仍可作为明诗入门读本。

另外,沈德潜自认为是斫轮老手,选诗时常为他人改诗,《明诗别裁》所选其祖父沈钦圻的五首诗也没有逃过沈德潜的修改。

9.《清诗别裁》清沈德潜编

《清诗别裁》原名《国朝诗别裁》,36卷,后经乾隆皇帝裁定删改为32卷,所删者皆是被乾隆皇帝定为“贰臣”的诗作。选录了清初至乾隆时期近千人的作品,收诗近4000首。全书编排以时代先后为序,书前有《例言》,作者名下附有小传,诗后间有评语。

编者选诗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为宗旨,认为诗歌只有“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所谓其言之有物也”。对“徒辨浮华”、“叫号”之作或香奁诗之类皆不选,遗老诗一般也不选。选录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疾苦的作品,也有部分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批评明末时政的作品,但暴露康、雍、乾时期社会矛盾的作品相对缺少。总的来说,此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到乾隆朝的诗歌面貌,评语也有可取之处。由于编者倾向于唐诗,所以集中作品接近唐人风格的较多。另外,所选作者的专集,不少已经亡佚,其作品正是依赖此书得以保存,不失为研究清诗的重要参考书。

沈德潜是乾隆时期诗坛领袖,操控诗坛多年,他选诗最坏的习惯是为入选者改诗,视入选者如其弟子。本书也有沈氏选本的这一特点,如钱谦益为一代名家,其诗远胜于沈,而此编所选钱诗32首也有多处篡改。

10.《宋诗别裁》清张景星、姚陪谦、王永琪合编

张景星(生卒年不详),字行之,江苏松江(今上海市)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河南鲁山知县,后主讲南阳衍畴书院。姚陪谦(?—1762)字平山,号鲈香,江苏华亭(今上海市)人,诸生,着作颇丰。王永琪(?—1766)字延之,号补堂,又号草香,江苏娄江(今上海市)人。

《宋诗别裁》原名《宋诗百一钞》,改名是为了用它来配沈德潜等编选的《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全书8卷,共收录了137家诗人的诗作645首。按体编排,收录的作品涉及到了宋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如西昆体、江西诗派、永嘉四灵、江湖派等皆囊括其中,基本上反映了宋诗的发展变化。

由于编者倾心道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导致选录作品不当。道学家的作品过多,如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都有不少作品入选,特别是朱熹竟达20首,而最能代表宋诗风格的黄庭坚仅选了11首,并且选入了不少歌功颂德的平庸之作,使人感到编者鉴赏水平不高。编选也较粗糙,错误很多。对于入选作者不立传,不加评论。

11.《元诗别裁》清张景星、姚陪谦、王永琪合编

《元诗别裁》又称为《元诗百一钞》,8卷,附《补遗》1卷,共收152家元诗人的诗作629首,分体编排。《元诗别裁》收录作家作品比较广泛,反映出了元代诗歌的整体风貌,对了解元诗的发展、流变、体裁,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一些作品表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闷。由于编选者推崇理学,理学家的诗选得多了一些。所选诗歌大部分反映士大夫的生活、思想、感情,有时还诬蔑百姓的反抗行动。

后人将他们合编的《宋诗别裁》、《元诗别裁》两本诗选与沈德潜选的《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合刻,称“五朝别裁”。

12.《全唐诗》清曹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共900卷,共收录唐代诗人2873人,诗作49403首。

清圣祖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曹寅,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参加编修的有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十人。以清初季振宜编着的《全唐诗》为底本,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作为增补参考,并旁采残碑、稗史、杂书,加以删改,至次年的十月,全书即告完成。

编辑体例基本上是依照季振宜的《全唐诗》,不分初、盛、中、晚唐,“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并删去了胡书篇末的《道家章咒》4卷、《释氏偈颂》28卷,重新调整了作者小传,为了删繁就简,将原书所附的作者生平等资料也全部删除。

《全唐诗》将整个唐代的大部分诗歌汇集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考订粗疏,误收他朝诗达数百首,唐人也张冠李戴,还有不少重复收录之作;二、未及广检群书,造成很多缺漏;三、收录的作品不注明出处,使考证引用困难;四、校勘不精,存在较多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