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前言》作品赏析|导读

前言

老舍先生1899年生于北京。父亲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阵亡,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来维持全家生活。所以,年幼时候的老舍就饱尝生活的艰辛。所幸的是,幼年的老舍得到宗月法师等人的资助进入私塾求学,后因经济困窘失学,又公费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由于深处内忧外患,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革命事业。

老舍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创作颇丰,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话剧《龙须沟》,短篇小说《赶集》等,合计四十七部。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融进了他的作品,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幽默有趣,创造了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文学世界。

他对所生活的济南、青岛和北京都有不少自然风光的渲染和对民风民俗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情趣,也借此抒发了他的革命情怀。例如《吊济南》,济南“平淡而可爱”的滋味,天然的美丽风景,本该成为作者的骄傲,此时却成为内心的激愤。“五卅惨案”的鲜血还在马路上,“‘勿忘国耻’的破布条在那儿含羞的立着”,可见国民都像一层灰土,“废弛委弃”,“不生不死,一层灰色”,令人压抑!《大明湖》的明丽风景中,隐藏了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对国事的失望”。《趵突泉》写自己的济南成为日货的集散地,美丽的趵突泉成为日货销售场,只能“说点别的吧”。真是爱之愈深,悲之愈切!而在《青岛与山大》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发出山东大学在青岛的使命,可见一颗滚烫的爱国心!《抬头见喜》这幽默的笑里有多少忧愁多少泪呢?这种温和的混合着辛酸悲郁的幽默中,蕴藉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还想着它》写的虽是在异国他乡的遭遇,其实是对民众要团结起来、祖国要强大起来的呐喊,洋溢着的还是浓浓的爱国情怀!这一类作品都让我们见证了一个看似平和,却有一颗炽热的心的老舍!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先生曾说过:“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老舍作品的人物语言正是加工提炼过的北京白话。他的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的;他的“白”,是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映时代和生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字颇有深度却又让读者易于理解。

老舍的作品也是幽默的典范。他的语言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具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例如像《大明湖之春》这样的写景散文都洋溢着浓郁的幽默味:“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还有《抬头见喜》,题目就有幽默的味道。第一次喝醉,“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第二次是在天津喝醉,“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第三回是在伦敦喝醉,“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幽默的语言里,读着读着就能让人忍不住流泪。《考而不死是为神》中,诙谐戏谑的笔触,对考试融入了深刻的反思,妙趣盎然,耐人咀嚼,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你看老舍先生把考试写得多幽默:“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却让人不轻松。

老舍作品中也贯穿着一个“爱”的主题。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例如《我的理想家庭》《我的母亲》《家书一封》;也有对师友的怀念与敬仰,例如《宗月大师》《敬悼许地山先生》;爱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例如《想北平》《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趵突泉》《还想着它》《春风》《滇行短记》等;还有爱生活,例如《养花》《我家的猫》《小动物们》《母鸡》《落花生》等。

本书所选取的老舍作品,多是短篇佳作。《骆驼祥子》已经成为统编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也都是老舍先生的用心之作,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一读,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老舍先生,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祖国和那个时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