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名二子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苏洵·名二子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②乎车,而轼③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④乎,吾惧⑤汝之不外饰⑥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⑦马毙⑧,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⑨乎,吾知免矣。

【注】

①轮辐盖轸:古代车子的四种部件。轮,车轮。辐,辐条,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gǔ谷)的直木。盖,车盖,车上的帐篷。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②职:职责,引申为“用处”的意思。③轼: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古人用手俯按轼上表示敬意。④轼:此指苏轼。⑤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⑥不外饰:指不注意外在行为的掩饰。⑦仆:向前跌倒。这里指车子翻倒。⑧毙:这里也是仆倒的意思。⑨辙:此指苏辙。

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当时苏轼12岁、苏辙8岁。此时的苏洵经历了屡次考而不中的打击之后,心情郁结,于是借着二个儿子的名字缘由写了这篇文章,既有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和劝勉,亦有对仕途艰难、人生多磨难的感慨。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诲。苏洵认为,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所以大儿子取名“轼”。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只因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

由此可见,“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虽然当时两个孩子都还很小,但是苏洵可能已经从两人的行为举止上预感到了两人将来的命运,因而写下此文加以告诫。

他知道“大苏”从小生性旷达,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于是就提醒他要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果然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天下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其子苏轼的诗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此外,纵观苏洵的一生的性情和遭遇,再来品读本文,更觉意味深长。

后人评论

当代有学者评论此文说:“虽短不足百字,但隽永有味,情思婉转;语言凝练,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