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墨竹赋》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①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③,散柯④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⑤以闲媚⑥。涉寒暑之徂变⑦,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⑧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⑨,运脱兔之毫⑩。睥睨{11}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12},曲直横斜,秾{13}纤庳{14}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15}。子岂诚有道者耶?”
与可听然{16}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17},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18}如苍玉。澹{19}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20}以终日。笋含箨{21}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22},荆棘生之。蹇{23}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24}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25},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与可曰:“唯唯。”
【注】
①良:确实,真正。②涵濡(rú儒):润湿。涵,沉浸。濡,沾湿。③解弛:舒放伸展,形容竹笋破笋壳的束缚,脱颖而出,往上生长。④柯(kē科):指竹枝。⑤婵娟:姿态优美的样子。⑥闲媚:形容文雅美好的样子。闲,通“娴”,文雅。⑦徂(cú醋)变:变化。⑧信:确实,诚然。⑨青松之煤:指用松烟制成的墨。⑩脱兔之毫:指毛笔。当时多用兔毫制笔。毫,毛。{11}睥睨(pìnì僻逆):侧视。{12}萧骚:形容风吹拂竹子枝叶发出的声音。{13}秾(nóng农):花木繁盛的样子。{14}庳(bēi卑):低下。{15}崇朝(zhāo昭):终朝,一个早晨。{16}听(yín银)然:张口笑的样子。{17}霁(jì技):雨止天晴。{18}筠(yún匀):竹子的青皮。{19}澹(dàn淡):安静。{20}掩冉:掩映柔美的样子。冉,柔弱的样子。{21}箨(tuò拓):笋壳。{22}荦埆(1uòquè洛却):即“荦确”。山多石大的样子。{23}蹇(jiǎn简):通“謇”,发语词,加强咏叹的感情色彩,多见于楚辞。{24}凝冱(hù户):寒凝冻结。冱,冻结。{25}天造之无朕(zhèn阵):天衣无缝的意思。朕,缝隙。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永秦(今四川盐亭)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曾任湖州知州,故称“文湖州”。他是苏辙的堂表兄,著名的画家。相传唐吴道子开始单用墨来画竹,而文与可创造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为时人所称道。
本文是一篇文赋,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渲染真竹之美、比衬画竹之美,以此突出文与可出神入化的绘竹技巧。高度赞美了文与可所画的墨竹,并为文与可总结了画竹的经验。全文可分三段,遵照赋的常例用主客问答的方法展开文字。
第一段先从文与可“以墨为竹”写起,他画的竹“视之良竹也”。一个“良”字,写出了墨竹的栩栩如生,以致“客见而惊焉”。借托客之言赞美与可画竹技艺的高超,并提出了画技何以会如此高超的疑问,由此而引出了下文。通常认为,自然界的竹子要经过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春天萌发出竹笋,盛夏竹笋脱壳而长大,分枝布叶,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得以长成。而与可画艺高超,只不过研墨挥毫,在画绢上肆意挥洒,一幅青翠茂盛、姿态各异、疏密高矮的墨竹图居然就栩栩如生了。于是忍不住产生了“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的想法,是不是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深熟思考,才使墨竹形神兼备。还发出疑问:“子岂诚有道者耶?”
第二段文与可作答,申述自己画竹的感受和经验。与可应答客的疑问,首句就说:“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这个“道”,有异于一般指方法、技巧的道,在此是指掌握了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奥秘。他为了探求这个“道”,将全身心都放在对竹子的研究上了。
接着,作者以文与可的口吻,叙述他如何隐居在高山的南面,在竹林中建造房屋与竹相处,反复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不但熟悉了竹子的“叶如翠羽,筠如苍玉”的外观,而且领悟出了竹子坚忍不屈的品性:“迫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
由此一来,不但解答了客的疑问,也展示了文与可为了画竹而下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也正因为这样,才触发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达到了物我两忘,身与竹化的境地:“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在这段中,作者饱含感情,以酣畅的笔墨描绘竹子的美好风姿及砍伐之后“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的不屈形象。不难推测,这也是作者借竹子来比喻洁身自好、意志坚强的志士仁人,愈是对竹子品格的无限礼赞,愈表明对志士仁人的歌颂,对自己人格的自许,寄托了即便在逆境中,也应该像竹子那样傲对外力的摧残。
第三段再借托客之言,讲述听了文与可的话之后的感想,认定与可是一个有“道”的人。这不但照应了首段的“子岂诚有道者耶”,而且点明了题旨,文与可的画竹经验包含了高深的道理,不仅能帮助人学绘画,还可以推广运用于其他方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从《庄子》中选取了“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前者对牛体的骨骼结构、内部的经络非常熟悉,所以熟能生巧;后者因为长期实践,所以才能得心应手。而文与可的画竹经验正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师法造化、顺应自然、认真实践、熟能生巧的结果。暗含了作者自己对天下文人士子的期许,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只有熟悉和喜爱所描写的对象,才能创作出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佳作。
后人评论
刘壎《隐居通议》:“老泉之文豪健,东坡之文奇纵,而颍滨之文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