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秋声赋

秋声赋

秋声赋

【原文】

欧阳子[74]方[75]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76]以萧飒[77],忽奔腾而砰湃[78];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79],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80]疾走,不闻号令,但[81]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82]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83]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84]也,其色惨淡,烟霏[85]云敛[86];其容清明,天高日晶[87];其气慄冽[88],砭[89]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90]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91]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92]。夫秋,刑官[93]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94],于行用金[95]。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96]主西方之音,夷则[97]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98],必摇其精[99]。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100]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10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102],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103],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74]欧阳子:作者自称。

[75]方:刚才。

[76]淅沥:细雨声。

[77]萧飒:形容风声。

[78]砰(pēnɡ)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79]鏦鏦(cōnɡ cōnɡ)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80]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81]但:只。

[82]明河:银河。

[83]胡为:怎样。胡,疑问代词,何。

[84]状:景象。

[85]霏:纷扬。

[86]敛:聚集。

[87]日晶:阳光灿烂。

[88]慄冽:寒冷。

[89]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90]绿缛:碧绿繁茂。

[91]之:与下句“之”同指秋气。

[92]余烈:余威。

[93]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94]又兵象也:又是战争的季节。古代秋季练兵,以之征伐,所以称“兵象”。

[95]于行用金:在五行上属于金。

[96]商声: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一。五声也分配于四时,商属秋;五声又与五行相配,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

[97]夷则: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之一。古代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夷则与七月对应。

[98]中:内心。

[99]精:精气,元气。

[100]渥然丹者:指容颜红润,比喻年轻力壮,青春年华。

[101]黟然黑者为星星:黑发变成斑白。

[102]戕(qiānɡ)贼:残害。

[103]莫对:没有什么好回答的。

【译文】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恐地听着,说道:“真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千军万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银河高悬在天上,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息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黯淡,烟气浓重,云雾密聚;它的容貌清静明朗,天空高远,日光明亮;它的气候寒冷,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萧瑟,山河寂静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啸激昂。草木碧绿繁茂,令人愉悦。然而草木被秋风吹拂过,颜色就要改变,树叶就要落下来。它用来使草木摧败凋零的,是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于阴;秋天又象征着征伐,它在五行中属于金。秋天被称为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它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上天对待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领域里,商声以西方之音为主,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作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千种忧虑干扰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使他的身体劳累;内心有所触动,必定会消耗他的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必然会使他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斑白。人并非金石的材料,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考虑的是谁才是残害自己之物,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什么好应答的,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好像在附和着我的叹息。

【解析】

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此时欧阳修已53岁,虽位居高位,但由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以及屡遭贬谪的仕途,他内心十分苦闷。这篇《秋声赋》恰是其心境的真实反映。

文章伊始就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烘托渲染出秋天到来的气氛,同时将秋声写得惟妙惟肖,充分调动读者的视听通感,充满韵味。接着由虚转实,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然作者并未把笔触停留在秋景的实写上,而是通过拟人手法将秋比作“刑官”、“兵象”。绝妙的比兴,纵横的想象使得“秋”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最后作者转入“人之秋”,尽情抒发对人生的感叹:时光易失,生命短促,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顺应自然。

本文篇幅虽不长,但在结构上摇曳多姿,全文以散文为主,间用骈偶,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通过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达到了“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