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大唐西域记》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王瑞明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是一部有关我国新疆和中亚、南亚、西亚的重要历史文献。

《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zàng藏)(公元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gōu勾)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隋末出家为僧,为了深入研究佛学,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去印度求经。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处,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抵达摩揭陀,进入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著名的戒贤法师学习,在佛学领域造诣很深,声誉甚高。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结束了他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的行程,带回佛教的佛像及大批经籍,并立即开始译经工作。当时唐太宗正想打败西突厥,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渴望与邻近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因此迫切要求了解“西域”的情况。玄奘适应这一要求,和前来协助译经的沙门辩机合作,由玄奘口述,辩机执笔,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十多万字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在本书中叙述了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涉及的范围广阔,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有的地方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他从传闻中得知的。书中内容包括山川、物产、气候、城邑、道路、风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这些地方的文字史料留传下来的很少,因此,《大唐西域记》被视为极其珍贵的史料书。它所叙述的一百多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中,有的在我国新疆境内,如阿耆尼(焉耆)、屈支(库车)等,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值得重视。我国自汉代起,一直把昆仑山脉西部高山地区称作葱岭,本书卷十二有“波谜罗川”的记载,指出是葱岭的一部分,这是我国古籍中最先提帕米尔。又如卷一记载呾逻城(江布尔)南十余里,有一座内地人民迁居该处建立的城邑,位置较素叶水城(即碎叶城)还偏西,说明我国内地人民早已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土地的开发或经营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

玄奘在进书表中自称这部书:“皆存实录,匪敢雕华”。由于玄奘是僧人,书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的记述,但无损于其书的史料价值,其书在欧洲、日本有译本流传,颇受重视。本书版本甚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唐西域记》,经过标点、校勘、整理,眉目清楚,便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