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和酬天竺慈云大师》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和酬天竺慈云大师》原文与赏析

林 逋

林表飞来色,犹惭久卜邻。

沿洄一水路,梦想五天人。

谢绝空园草,沉冥满几尘。

暮云如有得,宁谢寄声频?

《和酬天竺慈云大师》 是林逋与慈云大师往来酬赠数首诗中的一首,清寂超迈,读之忘俗。

林逋 (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宋初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祖父林克己曾做过吴越钱氏时的通儒院学士。逋少孤力学,才华过人,曾浪迹萍踪于江淮间,晚年归隐杭州,结庐孤山。真宗曾赐号和靖处士,通称林和靖。他一生不曾娶妻,自然也就无嗣。世传他性行高洁,以梅为妻、视鹤如子。善行书、草书,诗风孤峭澄淡。诗坛视其咏梅花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千古绝唱。

《和酬天竺慈云大师》 一诗题目中 “天竺”二字,指的是天竺寺。据史载,天竺寺建于隋开皇中,是真观大法师在飞来峰下建造。据说飞来峰来自天竺,即印度,所以寺院命名天竺寺,与附近灵隐寺并为佛家圣地。题目中的慈云大师,名遵式,字知白,天台叶氏子,住在天竺寺。《西湖高僧事略》载:“王文穆出守,重师之道,奏复天竺名,寻赐慈云号。”遵式与作者过从甚密,和靖诗中尚有《送慈师北游》、《复送慈公还虎丘山》、《送遵式诗谒金陵王相国三首》等,可见两人关系密切。

这首诗的首联从飞来峰着笔,面对着林梢上隐现的飞来峰,还为自己早年放游江淮久久地寻找选择好邻居感到惭愧。此联由眼前景物想到飞来峰下天竺寺,想到天竺寺内的好友慈云大师。眼前有这样的邻居,悔不当初早相识。忆及当年 “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病叶惊秋色,残蝉怕夕阳。可堪疏旧计,宁复更刚肠。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时的颠沛求索,何如今日般早早归隐?这其间蕴含着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颔联,则心驰神往,好像走水路已到天竺寺会晤友人。“沿洄”,顺流而下谓之沿,逆流而上谓之洄,这里指到天竺寺有水路可通。“五天”,即五天竺,本指佛国印度,这里借指天竺寺。一片切切情、眷眷意跃然纸上。颈联,是一上联的补充。谓求与芳邻诗会,宁可暂别那空园寂草,拂去这玄寂的的满几闲尘。“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的样子。

尾联,写在水路可接终未接,梦想可达终不达的无奈中,只能以诗文相酬和。想彼此如有诗篇成就,难道还会推辞及时地往来投寄吗?

这是归隐闲居之作。林逋年少而孤,但勤学不辍。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不可能不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亲亲”与“孝”,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但这一道德价值的显现,在失去了亲人的林逋身上很难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命运悲剧。由 “孝” 的道德价值再往下推衍,便是“忠”,“忠臣以事其君”。林逋少年放游,是有着可疏的“旧计”的,是希望为世所用,有所作为的。他结社、交友,足迹所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碌碌奔走总在二十年以上。但是,“宁复更刚肠” 的耿介倨傲;“高亢可能称独行” 的侠气狂放; “白眼看人亦无妨” 的孤高不群……,这一切,决定了他直言犯忌,耻事干谒,不屑趋炎附势、巴结权贵,自然也就决定了他想实现“旧计”的坎坷。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性格悲剧。在他尽孝无由,尽忠无路的情况下,二十年 “羁游事无尽,尘土拂吾缨” 的生活中,萌发了他归隐之心。于是他 “卜邻” 灵隐与天竺,过着 “居深避俗客,睡起听邻钟”,“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的生活。他的 《小隐自题》一诗: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正可为《和酬天竺慈云大师》一诗,点染出清、深、闲、懒的背景。

归隐之后,尽管皇帝赐号、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他却始终不求仕途,也未见有感激之情形诸篇什。这除了他的性格使然之外,身弱多病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类似“老去已多病”、“我来卧病还多感”、“敢嫌贫病是欺天”等诗句屡屡出现。传说他归隐后二十年未尝入城市,所以“沿洄一水路”之隔,也只能拂去“一笔珠丝满砚尘”,聊以“暮云”“寄声频”了。

短短的一首五言律诗,披二十余年的江淮旅尘,染二十余年空园闲绿,含一生徬徨与安寂,悟千载荣辱与兴衰。读罢掩卷常自问:风俗何以因君厚,文章怎能到老醇?想来,和靖先生对此是始料未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