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霁后寄白阁僧》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霁后寄白阁僧》原文与赏析

马 戴

苍翠霾高雪,西峰鸟外看。

久披山衲坏,孤坐石床寒。

盥手水泉滴,燃灯夜烧残。

终期老云峤,煮药伴中餐。

这首诗是诗人在风雪息止,天气放晴时写给终南山上白阁僧的。诗中从不同的角度称颂了一位不顾清苦、汲汲追求完善道行的高僧。

首联两句,描写了白阁僧修行处的远景。点出高僧修行在长满茂盛林木的高峰上。高山上气候变幻不定,晶莹的白雪覆盖在苍松翠柏之上,格外清新夺目,这是唯有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中才能见到的美景。峰峦叠嶂,只有空中高飞的鸟儿才能俯览纵观峰峦的全貌,极写地势之险峻。这两句似电影摄影中的长镜头,从远处、高处来描写高僧修行地的大环境,以衬托、辅垫下文。

第二联,采用有特征的近景定格描写,刻画了一位苦苦修行的高僧形象。衲衣与石床都是僧人常用之物。衲衣本身即由许多碎布补缀而成,表明佛教徒不求荣华富贵。白阁僧的衲衣因长久地穿用 (隐喻他日常倾全力于佛教功行),本来就很敝陋的衣服也穿用坏了。僧人坐禅所用的床多是石制的,与“披衲衣” 寓意相似,“坐石床”也表明了僧人的清苦。此句关键在于 “孤”与 “寒” 二字,“孤”既指白阁僧形单影只,也说明他孜孜不倦、执意追求的精神; “寒”字同样显示了白阁僧在物质生活上的不求奢华与佛业上苦苦钻研精神的两极反差。

第三联,写白阁僧居处与世隔绝,自然古朴,在静谧的环境中,只有高僧一人乐在其中,苦心修行。山泉清澈凉爽,为白阁僧盥沐洗浴提供了天然的方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独处修行,正是许多有志的僧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和场所。“燃灯”一句,表面上是写景,写白阁僧居室的灯火燃亮到很晚很晚,仿佛燃尽的蜡烛。实际上亦是反衬白阁僧修行的勤奋。古文赞好文章时说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为诗歌来说,更忌直白,贵在曲折有致。

最末一联,不同于前三联的寓意于景,而是作为白阁僧的相知和好友,诗人直抒出僧人的志向和情趣。有的人隐居幽谷目的是“曲线致仕”,沽名钓誉,为了最终获取世俗的功名利禄,这种人在封建社会中并非少见。前面叙述了白阁僧幽居学佛,那么白阁僧是否也“假佛学”呢?结尾两句点出了他是真心立志于佛学,希望终老于峰林之间,矢志不移。

此诗风格清丽秀朗,浑融完整。寓情于景,既刻画出白阁僧的形,也写出了他的神,称得上形神兼备。诗歌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唐才子传》称马戴“诗壮丽,居晚唐诸公之上”。宋代严羽、明代杨慎、清代翁方纲对马多有揄扬,王士禛曾说:“唐末诗人,马戴为冠。”(《带经堂诗话》)读此诗或可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