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宗教传说·观音收罗刹》原文与赏析

《少数民族宗教传说·观音收罗刹》原文与赏析

(白 族)



大理坝子还是一片水乡泽国的时候,一个叫罗刹的恶魔盘踞在这里,在这里建立了罗刹国。罗刹专吃人眼和人肉,使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活着的人也多半成了瞎子。

一天,大理苍山的五台峰上,忽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牵着一只小白狗,坐在山腰的一块大岩石上,好几天他都不吃不喝,一动不动,人们以为他是个妖怪。许多胆子大的人就约着上山去看,有的甚至要赶走他。但不管人们咋个叫喊,他还是不睁眼不答话。有几个性急的年轻人一怒之下,便把他的小白狗当场宰了烧吃。有几个冒失人还找来些干松柴,把这怪老人放在火里烧,但烧了一天一夜,老人不但没有死,反而越发精神。等他从火里出来,开口叫了两声小白狗后,凡吃过狗肉的人,肚内就有“汪汪”的狗叫声,吓得人们跪地求饶。老人不但不生气,反例和和气气地说道:“只要你们能知过,改了就好了。”人们看出这老人不是一般凡人,便把他接到村子里住,争着送饭给他吃。但老人说:“我是出家人,不食人间烟火,多谢你们了。”

一天,人们向他诉苦说:“这地方有个恶魔叫罗刹。生得雀头人身,腰间长着两只翅膀,能走能飞,到处啄食人眼珠,残害百姓,求圣僧救苦救难。”老人听了,就不声不响地走了,人们以为他也把罗刹无法,于是,只好摇头叹气。

谁知老人离村以后,就到处去察访罗刹父子的踪迹。当他知道喜睑老人张敬是罗刹的大臣,为人又不错时,便借化缘之机慢慢与张敬亲近起来。随后,又由张敬引见认识了罗刹父子。罗刹父子见老人道貌不凡,便热情地接见了他,摆出了不少人眼、人肉供老人食用。老人说: “我是吃斋之人,不能食肉。”老人乘罗刹父子高兴时,提出了要借一块宝地。罗刹答应了。罗刹问老人: “要借多大一块?” 老人说:“只要我的袈裟披一披,小狗跳三跳就够了。”罗刹笑了笑,爽快地答应了。老人怕罗刹父子反悔,又说:“口说无凭,需立个契约。”于是就以张敬作证人,在洱海的金棱岛上立了契约,并决定在苍山中和峰下举行划地仪式。

划地这天,观看的人成千上万,老人怕罗刹反悔,便点了“天龙八部”和五百金鸡布成天罗,命七十二地煞布为地网,还命神武四面布置神兵严守。

罗刹父子对众盟誓说: “天地圣贤护法鬼神在上,我父子对众立盟,送地与梵僧;任其袈裟一铺,白犬三跳,此外梵僧不得复求。我父子不得反悔,如有反悔,我父子堕落阴山,永不见天日,护法天神作证。老人合掌称赞了罗刹父子几句后,便拿下袈裟一铺,把大理坝子全部覆盖。让小狗一跳就从苍山脚跳到洱海东,第二跳从海东跳到了下关,第三跳又从下关跳到了上关。罗刹父子见势不妙,当即就吼叫起来,想反口赖帐。此时有五百金鸡和天龙八部在云端显灵,七十二地煞接着也在地下相呼应,罗刹父子见此情形便不敢硬来。于是苦苦哀求道:“求圣僧开开恩吧!地都全部被你借走了,叫我到哪里去住?”老人说: “大王不必忧虑,我另有天堂地府请大王居住。”说罢,便立即在苍山莲花峰下的上阳溪箐口,造化了一座金楼玉殿,简直比天堂还稀奇,用白玉为台阶,黄金铺地。老人化螺蛳为人眼、化水为美酒,化沙为白米;将罗刹父子引进室内。然后暗中命土地和四脚地神把大岩石搬来,等罗刹全家都移进殿室时,就用一巨石严严实实地把洞门塞了起来,老人则化为一只黄蜂飞了出来。罗刹大惊失色,将舌头吐出洞来,老人便叫铁匠李子行烧些铁水往罗刹舌头上浇,并在洞顶的大岩石上造了一座塔,把它锁住,把罗刹父子永远禁锢起来。事后,人们才晓得这老人原是观音化身。

在制服罗刹中,张敬、神武王、五百金鸡和七十二地煞都有功劳,所以观音便封张敬为宾居大王,封王百金鸡为五百神祗,把七十二地煞封为七十二坛景布,分布在邓川、大理、宾川、鹤庆、凤仪、洱源等地。其中,封在大理的较多,并都各有香位。封神武王为五百神王之首,上面封的这些神位都直辖在他手下。后来,神武王遵照观音的指点,在大理建起了妙香古国,神王又被封为建国皇帝。据说,妙香古国每逢三、六、九日全国都要吃斋念佛,烧香敬拜观音。把观音当初的盘坐处称为佛场,在中和峰下建起了观音寺,逢年过节,国王都要带着文武大臣到观音寺敬拜,以感激观音制服罗刹的恩德。



《观音收罗刹》 是我国云南大理的白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密教神话故事。这则神话故事在 《滇载记》、《白古通记》、《云南名胜志》、《白国因由》 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历史上白族曾于公元738—1253年建立南诏国。南诏以来,佛教便传入洱海地区。佛教的宗派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中又有密宗、禅宗之分。最早传入南诏的教派,为西藏传来的密宗。《新纂云南通志·宗派考》载:

唐宋间传至云南云佛法当不止一宗派,而以阿叱力教为盛。阿叱力者,瑜珈秘密宗也,蒙段时期此宗最盛。

又 《万历云南通志》 卷十三载:

赞陀啒哆神僧,保和十六年自西域摩伽陀国来,为蒙氏崇信,于鹤庆东峰顶结茅入定。”

由于密教在我国白族居住的洱海地区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密教神话。《观音收罗刹》就是其中的名篇。

密教的特征是奉行咒术,主张手结契印(手式、“身密”)、口诵真言咒语(“语密”)、心作观想佛尊 (意密),身语、意三者相应,即身成佛。密教还主张 “六大” 缘起说,即宣扬宇宙的本体和现象都是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所构成。“六大法身”即佛的真身。因此宇宙万物是佛的产物。密教在我国白族居住的洱海传播,构成了密教神话。《观音服罗刹》 流传得最为广泛。

这篇神话故事文字简洁平淡,篇幅短小精悍,却鲜明活脱地勾勒出观音和罗刹两个皆然不同的形象。

题目为 《观音收罗刹》,收,降服也。所降之物乃是 “生得雀头人身、腰间长着两只翅膀,能走能飞,到处啄食人眼珠”的罗刹,谈何容易。而观音却不假武力,不费吹灰,谈笑间轻施法力,便降服了这凶刹恶神。作品述写观音与罗刹的斗争紧紧围绕一个“智”字进行的。第一步观音向罗刹借一块“袈裟披一披,小狗跳三跳的地方”,罗刹欣然应允。没想到观音把袈裟一披,小狗跳到苍山洱海东、又跳到下关、上关,把罗刹赶出苍山洱海。第二步,罗刹无地可居,观音将罗刹父子引入一“金楼玉殿”,待罗刹进去,则用巨石塞门,镇之于佛塔下。降服的过程,没有刀光剑影,却千汇万状。令人拍案叫绝。例如观音趁罗刹高兴时,提出只要一小块地方,罗刹毫无防备,因而“爽快答应”。观音恐其反悔,提出要“立契约”,罗刹不知中计,欣然对天盟誓。这段叙述,颇具情趣,使人忍俊不禁。在充满,幽默风超的氛围中,观音表现出足智多谋。这种智慧,常施以巧计,以“谎”制敌,逼敌就范,在幽默风趣的氛围里,观音制罗刹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作品充满喜剧效果。

喜剧并非没有冲突,恰恰相反,观音与罗刹始终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一个要救世,一个要乱世;一个代表正义,一个代表邪恶。为表明正义对邪恶战胜,两个同样虚幻的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满腹韬略,一个腹内空空;一个成竹在胸,一个束手无策,一个步步激将,一个乖乖中计;一个果断坚决,毫不留情,一个凌弱惧强,色厉内荏。作品中处于对立的角色总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的,观音的睿智与罗刹的笨拙形面强烈的反差,使观音的形象在层层烘托中愈见光彩。

罗刹穷凶极恶,观音何以能不假武力,不费吹灰就把他降服?关键在于观音据有趣凡入圣之功。为宣扬观音神奇的法力,作品运用了诡谲奇丽的想象、大胆恣肆的夸张。观音是佛,因而可以变形,他有时化做白发老人,有时还可以做蜜蜂,出神入化,难以寻觅。观音的法衣——袈裟也有神力,可以覆盖整个大理,观音还可以立即“造化金楼玉殿”,可以调动天上地下的各路神祗。作品虽没有烈火烹油的厮杀场面,却借助于瑰丽的想象,渲染铺排,勾魂摄魂,借以颂扬佛法的威力无穷。

追根溯源,《观音服罗刹》是从印度佛经故事演变来的。《妙法莲华经》国刻画的观音,是一个普渡众生的慈善神。不管是被火烧的还是被水淹的,抑或被迫害的人都能获得救援,因此,观音表现了一切佛的大慈大悲心,是救世之最切者。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节省普门品》说,他(她)能现三十三化身,救七十二种大难。观世音还主张“随类化度”即不分贤愚贵贱,对一切人的苦难都拯救,所发美名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为“大悲”。而罗刹原也是古印度地位较低下的一个神灵,他有时是妖怪,有时又代表落后的部族。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描绘一个罗刹国,它是一个妖魔群聚的地方。罗刹国王也以肉食为生。不过,在印度神话中降服罗刹的不是佛。到了西藏,制服罗刹的故事转变为佛。据法尊《西藏氏族政教史》中载:

“传说建庙宇时,经文成公主审观地形,拉萨为一罗刹仰卧形。中间有海眼,名窝塘措,即罗刹之心窃。必须先压其四肢,次镇其海眼,乃可建筑永久之佛寺。”

可见白族密教神话与印度和西藏的佛教神话故事的渊源关系。

这篇神话之所以在白族人民中间家喻户晓,是由于勾勒出观音这个可敬可爱的形象。群众喜爱观音,对她的深层信仰在于她对众生的解救,人们把自己的生活投影于佛教中去,借助于宗教世界中惩恶奖善的种种设想,表达其理想愿望。因此。宗教世界的规范只是现实世界规范的化妆。

《观音收罗刹》是一则佛教故事,但无疑又具有民间的、现实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