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娜布?》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30 黑白片 (无声) 135分钟
埃及拉美西斯制片厂摄制
编导: 穆罕默德·凯里姆 摄影: 穆罕默德·凯里姆 主要演员: 芭西葭·哈菲兹 (饰宰娜布) 艾哈迈德·阿拉姆(饰易卜拉欣)
【剧情简介】
本世纪初,上埃及农村一派秀丽的风光。碧波荡漾的尼罗河,潺潺北流。大河两岸,葱绿的原野,一望无垠。成行成片的高大椰枣树,比比皆是。田头一棵大椰枣树下,一对阿拉伯情男倩女偎依在一块。18岁的村姑宰娜布,身穿朴素的阿拉伯长裙,温文俊秀,她同本村的一位地主少爷哈米德相爱。身着西服、英俊潇洒的哈米德在戏逗宰娜布。俩人玩得十分开心。
一个普通的埃及农村,清真寺的尖塔高耸云天。身穿大袍、缠头巾的阿拉伯农民,牵着毛驴,赶着羊群,熙来攘往。身着黑色长裙、面蒙黑纱、仅露出双眼和鼻子的村妇,头顶箩筐或罐坛,腆着肥胖的腹肚,慢悠悠地走着各自的路。
村头,一座高门大院,十分显眼。院内,正方形土楼正堂中央,少爷哈米德跪在地上,在向正襟危坐的父母,提出向宰娜布求婚事。由于两家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父亲的严词拒绝。哈米德一再苦苦央求,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父亲在气愤至极之下,狠狠给了哈米德一记耳光。哈米德赌气哭丧着脸跑出了家门。
一片白絮挂满枝头的棉花地里,宰娜布只身一人,愁容满面,无精打采地在拾棉花。她的堂兄易卜拉欣、一个身穿粗布白长袍的粗壮青年,骑着一头小毛驴经过田头。他将毛驴拴在一棵小树上,然后向宰娜布走了过来,主动同她打招呼。兄妹俩人坐在棉田里。易卜拉欣从衣兜里掏出两个橘子,高兴地同宰娜布聊天,一边将剥好的橘子送到堂妹的嘴里。宰娜布终于喜笑颜开,把剥好的另一个桔子塞进堂哥嘴中,脉脉含情。然后,俩人有说有笑,动作利索地摘棉花。易卜拉欣用大被单将棉桃包好,又将宰娜布托上驴背,抱着棉花包。易卜拉欣牵着毛驴,兄妹俩一前一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晚上,宰娜布家低矮昏暗的草房里,一位身穿马夹长衫,手持文明棍的乡绅富豪,带着跛腿矮胖的儿子哈桑和一大盒丰厚的彩礼,在向其房主、年迈干瘦的老头求娶宰娜布为儿媳。老人背着女儿,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宰娜布的母亲站在一旁,低头不语。
还是在尼罗河畔的那棵大椰枣树下,易卜拉欣和宰娜布偎依在一起。宰娜布哭诉着,易卜拉欣帮她揩去脸上的泪花。俩人紧抱着亲吻。
埃及大户人家迎娶新娘热闹欢快的场面。红色的驼轿前面,一帮乐鼓手吹吹打打。一群身穿鲜艳长裙的青年妇女,边击手鼓,边跳起埃及民间舞蹈。一大帮小孩前挤后拥,在看热闹。一幅浓郁的埃及乡村民俗文化的图景。
洞房花烛之夜。深宅大院静悄悄。新郎跛子哈桑在新房里嬉皮笑脸,慢慢揭开新娘子宰娜布的红盖头,接着强硬地用力将宰娜布抱到大床上,把她的两条白嫩的大腿搬开,再用一只大手将纸包的“开身礼”,从裙子底下塞到她的大腿根,然后,开始在床上疯狂地折腾新娘子。最后,矮胖的哈桑坐在床沿上不停地大喘气。宰娜布抱着被子,缩在床的一角痛哭。哈母和另外两个妇女蹲在新房的小窗下,焦急地在等待着什么,忽地,从窗口上扔出一块白手帕。哈母抢接过来一看,不见血色,便目瞪口呆,神情沮丧地离去。原来是身有残疾的儿子无能破新娘之身。
宰娜布小心翼翼地端着饭盘送到哈母面前。哈母面无笑容,用鼻子闻了闻饭碗,便气势汹汹地将饭碗摔到宰娜布身上,同时将儿子唤进屋来。母子俩一齐动手,殴打宰娜布。
宰娜布利用回娘家的机会,偷偷与易卜拉欣在村外的那棵大椰枣树下幽会,向情哥苦诉她的遭遇,倾吐内心的情思。易卜拉欣用一块白手帕给她揩眼泪,并把手帕放在她的手心里。宰娜布掏出自己的一块带桃心的手帕,赠给了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应征入伍,远去苏丹服兵役。他站在队伍的最后,手扬着宰娜布相赠的那块手帕,回首凝视着村庄,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故土和亲人。
宰娜布在家中忍受公婆的白眼和辱骂,以及丈夫粗暴的虐待,忍气吞声地当牛做马。消瘦憔悴的宰娜布终于患上了肺结核病,孤独地躺在床上,口吐鲜血不止,鲜血染红了易卜拉欣赠她的那块白手帕。她思念起远方渺无音讯的情人,用手帕捂住脸痛哭。
宰娜布孤独地惨死在床上。她的一只手放在胸口上,手中攥着那块血泪斑驳的白手帕。
就当宰娜布悲惨死去的同时,远在苏丹戍边的易卜拉欣,正俯身跪在沙漠上,双手捧着宰娜布相送的花手帕,向真主一遍又一遍作祈祷。泪流满面的易卜拉欣,思念远方家乡的情妹,痛苦至极,昏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鉴赏】
这部影片是导演穆罕默德·凯里姆对埃及著名作家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博士(1886~1956)于191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的成功改编。原著是埃及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通过对埃及一位贫苦农村姑娘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揭露了本世纪初在英国殖民主义和奥斯曼土耳其封建主统治下埃及农村落后、黑暗的社会现实,控诉了罪恶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在当时的埃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正义感的电影大师凯里姆,在埃及电影史上,第一次将埃及现代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他用当时的欧洲电影语言,对这部小说作了成功的艺术处理。在忠于原著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凯里姆冲淡了小说中抒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特别是他将原著中两位主人公最后“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改成电影中的悲剧结尾,加深了原著的思想深度,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
影片 《宰娜布》是对半殖民半封建的埃及农村景象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对埃及农民质朴的感情悲欢作出了透彻的分析,对饱受压抑和摧残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鞭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顺应了酝酿中的社会历史大变革的潮流。因此,当这部影片于1930年4月12日在开罗首映时,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巨大成功,观众无不为之落泪。埃及许多大报刊撰文,欢呼埃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故事片的诞生,并视之为 “阿拉伯电影的希望”。
凯里姆受意大利早期现实派电影艺术之启发和影响,其导演和摄影手法简明朴实、真切自然,特别是注重实景拍摄和群众演员的利用。从1928年起,凯里姆花了两年时间,走遍埃及三个省的广大农村,以白描手法,选择拍摄了影片中的大量的实景,整部影片只采用了一个人工布景。当时愚昧的埃及农民不习惯拍电影,甚至对拍摄活动予以抵制。但凯里姆通过同农民交朋友,说服和组织了大批的农民作为群众演员,在乡村农舍前、打谷场上、路口和地头上,拍下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场面,体现了他“自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当时埃及尚无先进的灯光设备,在拍内景时,凯里姆利用覆有白纱布的大镜子,把反射的阳光投向摄影对象,并大胆采用高角度俯拍手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凯里姆以浓重的电影语言,对女主人公感情上的波折和变化作出了成功的处理。特别是对宰娜布在市场上选购嫁妆和手饰时复杂的表情描写得细致入微。她漫不经心地挑选了一件又一件,脸上的神情时而苦涩,时而微笑,烘托出她欲嫁欣喜、拒嫁不能的矛盾心情。为了增加艺术效果,凯里姆还特地将这段长400英尺的胶片送到巴黎染成了彩色。
22岁的芭西葭·哈菲兹,以其亮丽的扮相和温文纯情的气质,扮演,女主角宰娜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精神和肉体上饱受摧残的埃及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其表演动作细腻,表情深沉含蓄。从此,这位亚历山大城的名门闺秀由音乐界跨入电影圈,成了一位蜚声埃及影坛的明星。哈菲兹既具有形象的美又具有艺术的美,并擅长化妆和选择服饰,被视为埃及电影界第一位“最上镜”的女演员。
哈菲兹在拍完《宰娜布》之后,迈入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行列。从1932年起,她和丈夫埃及著名话剧演员马哈茂德·哈姆迪,在亚历山大成立“菲纳尔影业公司”。到1937年为止,她制作、导演和主演了爱情悲剧片《牺牲品》(1932)、社会片《控告》(1934)和历史片《沙漠姑娘莱拉》(1937)等五部故事片,成为埃及早期电影的少数几位女杰之一。
穆罕默德·凯里姆(1897~1972)是埃及电影事业的先驱者、第一位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他生于开罗的知识分子家庭,于本世纪20年代初,在德国学习电影拍摄技术。其间,他就把海卡尔博士的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并力图在德国拍摄,但却找不到任何一位制片商同他合作。1926年回国后,凯里姆在开罗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他的童年好友、已经成为大戏剧家的拉美西斯剧团团长优素福·瓦赫比(1898~1969)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合作。为了摄制这部影片,瓦赫比在开罗兴建了设备简陋的埃及人第一家制片厂——拉美西斯制片厂,又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部手摇滚动摄影机,并帮助凯里姆物色主要演员。这两位好友的长期诚挚的合作,成了埃及电影史上的佳话。以后瓦赫比成为一位著名的制片人、导演和主要演员,对埃及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瓦赫比的大力支持下,从1928年起,凯里姆用两年时间,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宰娜布》的摄制。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影的凯里姆,从而名噪阿拉伯影坛,成为埃及第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1952年,凯里姆又把《宰娜布》重拍成一部有声片,并于同年以这部影片代表埃及,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受到各国电影工作者的关注和好评。
从1930年以后,凯里姆继续为埃及电影事业的发展孜孜以求。到50年代末为止,他先后为埃及拍出了15部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故事片。其中包括埃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大少爷》(1931),爱情悲剧片《情泪》(1935),儿童故事片《幸福的一天》 (1938),爱情故事片《新婚之夜》(1941)和《心中的一颗子弹》(1944),音乐故事片《岱丽拉》(1956)和社会伦理片《真金赤心》(1958)等。通过拍摄这些影片,凯里姆发现和推出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演员,其中不少人成为埃及电影的一流明星。
1959年,埃及政府兴办开罗电影学院,凯里姆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直到他1972年去世,其间凯里姆为埃及电影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作为埃及现实派电影的奠基人,凯里姆享有“埃及电影之父”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