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圆舞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中学生圆舞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9 彩色片 90分钟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巴维尔·留比莫夫 编剧:安娜·洛吉奥诺娃 摄影:彼得·卡萨耶夫 主要演员:叶琳娜·查普洛柯娃(饰卓霞) 叶芙根妮娅·西蒙诺娃(饰吉娜) 谢尔盖·纳西波夫(饰果沙)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莫斯科一所十年制学校毕业班上的故事。

这些进校时还是些天真烂漫孩子的学生,经过10年学习,毕业时已成为豆蔻年华的少女和风华正茂的少年了。在毕业之后,即将迈入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前夕,少年男女的情怀开始在心中苏醒了。

卓霞是班上的优秀学生,是班级的团小组长。她的学业以及行为举止均可为同学的表率。但是,在内心深处,她却蕴藏着一个秘密:她暗暗爱恋着同班男生果沙。这种感情一开始是模糊的,但随着时间过去,越来越强烈。到了毕业前夕,她终于抑止不住自己的情感,向果沙敞开了心扉,主动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尽管这样做的时候,她也有点担惊受怕,甚至她也想到过,热烈的初恋不见得一定保证终生获得幸福。但当她一想到,毕业后两人可能天各一方(果沙曾表示毕业后要到地质队去工作),不能再次相见,她终于让这种连自己也不十分了解的情感控制了自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把果沙带回自己家中过夜了,于是便种下了爱情的恶果,未婚先孕了。

果沙是个性格软弱的青年。他认为自己很聪明,很“优秀”,因为他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上他没有深刻的思想,一切跟着感觉走,包括感情问题。他也很喜欢卓霞,也乐意和她发生亲昵关系。当卓霞担心地问他,他们这种关系会不会保持长久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只有傻瓜们才不会珍惜初恋的感情,而他和卓霞都是“聪明人”。但是,他实际上却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他知道他与卓霞的关系可能会为自己惹来麻烦时,他退却了。

吉娜是班上一个漂亮的姑娘。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她也喜欢果沙。她知道果沙和卓霞要好,但她对果沙仍采取进攻手段。吉娜出身富裕家庭。她的母亲也对果沙有好感,认为他“出身良好”,因而也支持女儿和果沙结合。吉娜约果沙到自己家吃饭,果沙受到热情款待。吉娜的父亲参加过卫国战争,他同果沙讲述自己以前的光荣事迹(凡是到过吉娜家的同学们都熟悉她父亲的光荣历史),使果沙对吉娜的家庭产生崇敬,亲切的心情。正当果沙为和卓霞的关系的发展而苦恼的时候,吉娜的主动“进攻”产生了效果。果沙决定和吉娜结婚了。

卓霞面临着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考验。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子。面对父亲的指责和母亲要她做流产手术的要求,她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打算,离开了家,在一家建筑队中找到一份工作。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果沙和吉娜结婚后并不幸福,因为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感情。当初吉娜爱上果沙只是因为他长得高大英俊,而对他的内心世界并不了解。结婚以后她才知道果沙并不是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在她看来果沙并不顾家,因为果沙经常和朋友在外面不知干什么。而果沙对她说,他最看重的就是“独立性”。此外,在果沙看来,吉娜十分任性,这也让他受不了。毕竟,他们才刚刚成年,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们还没有学会怎样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先是小小的争论,然后发展成激烈的争吵。等到吉娜说出“我恨死你了!”的时候,二人分手的时候也就到了。

时间过去了。当年毕业班的同学们又欢聚在一起。大家又跳起了圆舞曲,并畅谈别后的一切。果沙也和卓霞见面了。他们彼此之间感到又陌生又熟悉。果沙心中不由得燃起恢复旧情的希望,而卓霞却表现得十分冷静、理智。当果沙提出和她进一步交谈时,她说:“我必须走了,因为有一个人在等着我。”果沙急切地问她说:“你爱他吗?”卓霞说:“非常爱。”果沙说:“他到底是谁?”卓霞说: “你真的不知道吗? 他是儿子——瓦西卡·克努什维茨基。”

果沙刹那间明白了。虽然卓霞的儿子用的是母亲的姓,但那肯定就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当初不负责任地离开了卓霞,对这个小生命尤其是犯了罪。一股负疚的心情涌上心头。他语无伦次地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逃跑?淹死?从窗里跳出去?”

卓霞只是望了望他,然后平静地说: “我该走了,果沙。”

果沙说: “我想见见瓦西卡,行吗?”

卓霞没有回答。她默默地走出了学校,渐渐远去了。

果沙仍然呆呆地站在那里。

【鉴赏】

《中学生圆舞曲》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电影工作者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是一部青少年题材影片,讲的是中学生早恋问题。这部影片当年在苏联观众中引起了轰动和激烈的争论。因为在苏联电影创作中,多年来一直没有表现过这样的内容。过去表现中学生生活的影片,多是表现他们的学习、思想的成长,或是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至于少年人情感中的隐私问题,几乎成了创作中的禁区。1962年,即在苏联文艺界“解冻”不久,著名导演莱兹曼曾拍摄了一部表现中学生情感生活的影片《如果这是爱情》,立即引起了轰动与争论。但那部影片表现的只是中学生之间模模糊糊的情感,也许可以说是爱情的萌芽,也许还算不上爱情。而《中学生圆舞曲》不仅直截了当地表现了中学生的恋爱,而且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性关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这样的影片,正反映了当时苏联电影创作对生活的介入日益深化。在70年代的苏联电影创作中,道德题材的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少影片以道德观点,从心理剖析入手,去分析有关爱情、家庭、友谊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反映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的矛盾。《中学生圆舞曲》正是这种创作倾向的独特反映。由于它涉及的是少年人生活中的隐私方面,因而它提出的问题尤其尖锐。

显然,影片关注的并不是少年人恋爱本身。影片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关心少年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关心少年人的心理成长,特别是,少年人如何走向生活,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思想、心理准备。影片给观众的启示: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虽然从外貌上看已长大成人,但实际上内心世界仍很幼稚。他们总认为自己已经能独立思考,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主,但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实际上仍然是模糊的。他们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常常使自己陷于被动。何况他们在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因而没有独立感,从而对责任和义务的问题也缺乏认识。因此,他们仍需要帮助,以便在步入社会时能步履坚定,目标明确。

影片从而提出了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少年的责任问题。影片让成年观众思考,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到底理解了多少?我们对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足够的关心。影片表现了两个家庭:卓霞的父亲(一个医生)对子女十分严厉,在家中唯我独尊。但实际上父亲对子女这种严厉的管教收效甚微,一直到卓霞做出了“叛逆”行为,父亲都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吉娜的家长正好相反,他们对子女放任自流,他们认为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应有尽有,这就够了。结果吉娜轻率结婚,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在刚踏上人生道路时就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

影片也提出了学校应细致关心学生的成长问题。在毕业时,班主任(一个上了年纪的女教员)对“自己的孩子们”,“热烈祝贺”。她虽然充满了难舍之情,但终于为这些少年“已经长大”,“正在走向社会”,“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了”而感到高兴。但实际上,这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对自己班上学生们之间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在全校毕业典礼上,老校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首先祝贺同学们念完了中学课程,然后希望这些少年在社会上作一个“真正的人”。但观众看得出来,这番话,校长每年都要照例讲一遍。实际上,学校对自己的学生的了解十分有限。每个年级毕业时,都要来一次热情的欢送,场面十分热烈。然后学生们走向社会,学校也就不闻不问了。而在长达10年的学校生活中(这可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期),学校又给这些少年在思想上、心理上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点,学校却很少考虑。

影片还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影片表现出,在爱情问题上,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更主动。这一点,仿佛有点令人感到意外。但如果考虑到,女孩子往往比男孩子早熟这一事实,这也就不令人奇怪了。因此,不能因女孩子主动就指责她“放荡”。不过,因而也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女孩子主动的结果,往往导致男孩子对自己的放任,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感。影片中悲剧的形成,正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影片对少年人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剖析是细致深刻的。

影片导演巴·留比莫夫 (1938~ ) 1964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是苏联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格·罗沙里的学生。留比莫夫一向关注现代题材创作,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他的一系列作品,如《女人们》 (1966)、《新女性》(1969)、《前途光明》(1971)、《春天的召唤》(1977) 以及《中学生圆舞曲》等,都对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大家所习见,也很少关心,但实际上确实很尖锐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导演风格上,留比莫夫的作品都简洁明快,叙事流畅,使观众很容易进入影片所设置的情节环境中。这一点,在《中学生圆舞曲》中尤其突出。观众很容易感到,眼前展开的就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但一切仿佛有了新的涵义,值得观众认真思索。

影片中三个主人公的扮演者都是初上银幕的青年演员。他们纯朴自然的表演,给影片带来清新的气息。这也是当年影片受到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欢迎的一个原因。

《中学生圆舞曲》拍摄于20年前,但影片提出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