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代表》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波罗的海代表》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37 黑白片 90分钟

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赫依 约瑟夫·赫依费茨 编剧:列昂尼德·刘巴舍夫斯基(德艾里) 亚历山大·扎尔赫依 列昂尼德·拉赫曼诺夫 约瑟夫·赫依费茨 摄影:米哈依尔·卡普兰 主要演员:尼古拉·契尔卡索夫(饰波列沙耶夫) 包里斯·里瓦诺夫(饰包查洛夫) 奥列格·日阿阔夫(饰沃罗比约夫)



本片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




【剧情简介】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只剩四天的粮食。天已昏黑,又下着雨,然而领口粮的人依然排着长队守候在面包房的外面。老教授波列沙耶夫的学生沃罗比约夫教授也排在长队中。板壁上贴着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布告:“新政权对投机倒把分子和破坏分子决不留情,一旦被巡逻小队拿获将就地枪决。”水兵库泼里雅诺夫的小队发现粮食盗窃犯,鸣枪追捕。罪犯被擒获,立即举行公审。提着面包和咸鱼的沃罗比约夫刚从面包房里走出来便被拉去做记录员。他惊恐地记录下库泼里雅诺夫口述的判决词便匆匆溜走。身后一声枪响,不由得使他打了个哆嗦。

沃罗比约夫来到老教授家,把口粮交给老教授夫人。当他听说老教授一早便赶出一篇稿件并由报社取走时,便认为那准是对新政权不满的文章,故颇为满意。库泼里雅诺夫带人来搜查。他不理夫人的阻拦,径直闯进书房。正在写作的老教授没弄清怎么回事,当库泼里雅诺夫粗鲁地向他宣布小队来搜查资产阶级分子藏匿的粮食时,他被激怒了。库泼里雅诺夫面对发怒教训他的老教授反而没了主意,他搞不清对方是何许人物,勉强完成例行公事便带队退出。

晨报上登出老教授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文章。有人欢呼这是伟大科学家和无产阶级握手;也有人认为是布尔什维克收买了教授,教授是奸细。

革命大本营 ——斯莫尔尼宫里热火朝天。刚从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包查洛夫走进宣传部,坐到库泼里雅诺夫身旁,凑过去看他手中的报纸。报上印着老教授的文章。库泼里雅诺夫突然向他打听,这位老教授是不是布尔什维克。当他听包查洛夫说老教授是教植物学的,显然不是布尔什维克,但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钦佩他,新政权应该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爱护他时,他羞愧了。政委分派包查洛夫去主管出版,并交待他要照顾好波列沙耶夫老教授,还把库泼里雅诺夫分派给他。

一群大学生在校园里一边抢阅老教授的文章一边骂街,一些道貌岸然的教授也在议论这篇文章。沃罗比约夫激动地走过来攻击老教授,于是大学生们喊出“打倒波列沙耶夫!”的口号。老教授在唿哨和喊叫声中出现了。他没有察觉这里的一切。他把刚完成的《植物学和农业》手稿交给沃罗比约夫,让他送到印刷厂去。这部科学巨著可说是他的命根子,因此他说自己把性命全都交给沃罗比约夫了。他又请他晚间到家里去做客,因为今天是他的命名日。沃罗比约夫的神态使老教授产生了怀疑和不安,一种模糊的恐惧袭上了他的心头。他跑出教室去追赶、呼唤他的名字,但沃罗比约夫头也不回,匆匆走远。包查洛夫恰好迎面走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待老教授认出自己最喜爱的学生时,高兴得像小孩似地同他拥抱起来。库泼里雅诺夫在衣帽间等待沃罗比约夫,邀请他给水兵作一次有关植物生理学的报告,沃罗比约夫随口答应下来。

沃罗比约夫来到老教授家,极力说服波列沙耶夫不要跟着布尔什维克走。老教授非但不同意,还对沃罗比约夫不去给水兵做报告很是生气,他决定替他践约。在夫人的恳求下,沃罗比约夫勉强陪同教授前往。路上沃罗比约夫又编造谎言,说布尔什维克要占用大学印刷厂,老教授的书不能承印,他想把稿件送到柏林去。老教授未加理睬。到了军舰上,沃罗比约夫不停地冷嘲热讽,老教授无法容忍,终于把他赶走。值日水兵送给下船的沃罗比约夫一份面包和砂糖,他略微踌躇一下便伸手接过。

波列沙耶夫做完报告,由库泼里雅诺夫送回家来。水兵告别前送上一份面包和砂糖。老教授不肯收,反邀他进屋与来祝贺命名日的客人们一道喝茶,水兵硬是把面包和砂糖做为贺礼塞给他,走了。老教授以为已有很多客人在等他,结果发现并没有人来。他沮丧了。忽然传来熟悉的爬楼梯声,他知道这是沃罗比约夫来了,于是闪过一个念头。他急忙打开箱笼,把冬季衣服全都捧出来,把衣帽间布置成宾朋云集的样子,然后才去开门。沃罗比约夫最后一次劝说老教授“悬崖勒马”,因不便当着“众多客人”讲,只能在衣帽间里摊牌,终于又恼羞成怒,口出恶言,诅咒老教授会众叛亲离,最终孤独地死在布尔什维克的墙角下……老教授伤心极了,被凌辱的眼泪顺着他的两颊、顺着银白色的胡须缓缓滚落下来……摆好的餐桌无人动,烛光下的餐厅益觉清冷。他望着老伴那颤动的肩头,生怕两个人都会哭出来,赶忙找个借口躲进寝室去,夫人则已是满眶泪水了。

沃罗比约夫到印刷厂取走了手稿,还嘱咐工长把已经排好的版面拆掉。孟什维克的工长若有所悟。

包查洛夫找到老教授的家。因夜已深,想敲门,又踌躇起来;想走,又不知去何处安身,只好准备在楼梯间裹紧大衣过夜了。忽然老教授家传出轻盈的钢琴声,教授老两口并肩坐在琴旁,裹在一个大披巾里,四只手合奏着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电灯忽然亮起来,原来电厂恢复了送电。楼梯间的电灯也亮了,包查洛夫决心敲门。包查洛夫的到来使老教授无比高兴,包查洛夫劝他别理睬朋友的背叛和中伤。他告诉波列沙耶夫,新政权非常重视他,他是革命的一张王牌……半夜三点钟,忽然列宁打来电话,问他的生活和著作的出版情况。老教授兴奋极了,他对妻子和包查洛夫宣告,他并不孤独!

第二天,老教授在包查洛夫的陪同下,去大学印刷厂了解他的著作排字情况,发现了沃罗比约夫的卑鄙行为。一个青年拣字工带领他们来到孟什维克召集的群众大会,沃罗比约夫正准备结束演讲,他保证说布尔什维克统治不会长久。一个人刚开始鼓掌,就听从大厅后面传来老教授激愤颤抖的声音。他当众揭发了沃罗比约夫是个扒人手稿的骗子。大厅里鸦雀无声,沃罗比约夫从皮包里掏出一叠手稿,使劲朝波列沙耶夫抛过去,还诡辩说他不是偷,而是想拯救它。手稿散落到地上。老教授想俯身去捡拾,但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意志控制住自己。包查洛夫冷静地走近讲台,低声宣布散会,待人们退出后,包查洛夫弯下身去捡拾手稿……

1918年2月,德国人威胁着彼得格勒。红军战士出发去保卫年青的共和国。波列沙耶夫老教授已被波罗的海水兵选举为他们的彼得堡苏维埃代表,队伍出发前,他不顾重病在身,执意要去参加送行大会。塔弗里尔宫里挤得水泄不通,整装待发的人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波列沙耶夫。老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讲话。

回到家中,他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包查洛夫来向他告别,还为他带来刚刚赶印出来的《植物学和农业》一书和列宁感谢他、祝他长寿的亲笔信。包查洛夫走了,街上传来阵阵《华沙革命歌》……妻子在餐厅里大声告诉他医生来了,他努力爬上书斋扶梯的最顶端,得意地咕噜着:“这回让你们谁也找不到我……”他从最高一层架子上取出一本书,翻开来,随即一头栽在书架上……



【鉴赏】

苏联电影在30年代走向成熟,曾拍摄出一大批为国内外观众喜爱和取得辉煌成就的经典性影片。《波罗的海代表》便是其中一部,在1937年的巴黎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大奖。

本片主人公波列沙耶夫是以俄罗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科·阿·季米里亚泽夫为原型,参照他的诸多事迹创造的。影片属革命历史题材,但它与《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等又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用浪漫主义的激情来表现英雄的主题,不是用崇高理想来感奋群众,也没有浓郁诗情画意的广阔视野,而是基本上以室内剧的方式,极少运用外景,通过对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刻画,通过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他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主题。它讴歌参加到革命阵营来的爱国科学家,塑造出波列沙耶夫这样一个具有个性的形象,并通过它表现出整个俄罗斯先进科学家的共性与典型特征。

30年代的苏联电影剧作接近于戏剧,可以说基本上是按戏剧原则构成的。即剧中有一中心矛盾,敌对双方围绕着中心矛盾展开冲突。整个戏分为开端、高潮和结尾三个部分。本片的结构也如此。它由两个大的时间段组成——1917年11月间老教授命名日的前后两天和1918年2月的某一天,很像是一出两幕话剧。第一个时间段占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如果说它包括了开端和高潮两个部分,那么第二个时间段便是结尾部分。影片的中心矛盾是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对老教授的争夺。当然,影片尚未开始,老教授便已站在革命一边了——他已写出拥护新政权的文章,所以争夺战表现在敌对方要千方百计地把老教授拉过去,要他收回他的文章。他们说服他,冷落他,攻击他,直至盗窃他为百姓造福的科学著作的手稿。而革命一方则支持他、保护他,甚至列宁都亲自打来电话关心他。到了老教授当众揭发沃罗比约夫的卑鄙盗窃行为,后者恼羞成怒、抛散手稿发泄时,剧情的紧张达到高潮。瞬即转入结尾部分:双方较量以敌对方失败告终,老教授的书出版了,他被选为波罗的海代表,向出征保卫年青共和国的战士发表演说。

从当代电影的角度看,似乎手法陈旧,但是它把事件、情节高度浓缩在两个时间段,简练到没有一点赘笔的手法还是颇为值得借鉴的。

编导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极具特色。波列沙耶夫是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工作时不允许人家打扰,连他的妻子也不例外。水兵库泼里雅诺夫把他当成资产阶级,初次见面态度粗鲁,他毫不客气地大发雷霆,竟把一个向在资产阶级面前耀武扬威的水兵给震住了。老教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并不是总是威严板着面孔的。他高兴的时候,又像个老小孩,且看他完成书稿来到大学时的那轻快的步态,以及影片结尾时爬到书架扶梯顶端上的儿童情趣的想法和动作,会使你忍俊不禁。当“众叛亲离”、孤独感袭来时,他仍能保持住幽默感,故意布置出一个宾客满堂的假衣帽间现场来愚弄沃罗比约夫并掩饰自己的处境。他爱憎分明,热爱革命的水兵,亲自去给他们做报告;而对沃罗比约夫有了新的认识时,便同他决裂,最终揭发他的盗窃手稿的卑劣行径。他极坚强,当沃罗比约夫抛散他的手稿,一股尊严感使他不能在敌人面前去俯拾自己七年的心血结晶。无人来祝贺他的命名日,他并肩与妻子弹奏柴可夫斯基的轻松愉快的圆舞曲,这不单单是为了战胜孤独,而是对所谓的“众叛亲离”的一种示威……编导把一个积极献身革命事业的、具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包查洛夫与沃罗比约夫这两个人物也都各有特色。包查洛夫气度不凡,他胸怀宽大,精明冷静,溶智慧与力量于一体,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化身。他人情味十足,分寸感掌握得极好。沃罗比约夫完全是个胆小而又追逐个人名利的庸夫俗子形象,他看不到未来,最终也只能随着旧社会一起消亡,成为殉葬品。沃罗比约夫是在排队领口粮时出场的。以一个教授的身份去排队,使他很难为情,他对周围人抛出的恶狠狠目光又说明他对新政权抱有敌意,对偷抢粮食的败类,他无动于衷,别人都去参加追捕罪犯了,而他一动也不动。另一个没有动的人是个残疾人,影片作者们的构思、安排和表演,似乎在告诉我们,沃罗比约夫也是个残疾人,不过他的残疾不在肉体而在思想灵魂。当他从面包房里领得口粮,用两个手指头捏着鱼走路时的那副神态,令人一眼便看出他是一个自视清高的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查洛夫出场时,胡子拉茬,身穿皮大衣,从样子和神态便知道这是一位革命家,刚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兼程赶回来,风尘仆仆,连胡须都没有时间去刮——一个无私的布尔什维克形象便印入了你的脑际。

这可以说是一种对比,而影片里有很多对比。且不说对待革命与反革命的不同立场和态度等大的方面对比,单从小的方面对比来看,也不乏例证。例如,沃罗比约夫收下了值日水兵给他的面包和砂糖,不说一句谢话,而老教授则不然,他先拒绝,后又请库泼里雅诺夫做客饮茶。一个是无功受禄,贪图便宜,吃了你的还骂你,而另一个如果不说他的道德观如何高尚,至少也还有知识分子的那种清高。沃罗比约夫也有他自己的“清高”,两相比较,沃罗比约夫的伪清高便露出虚伪、丑恶和可憎了。

在50年代,随着录音技术的出现,音乐开始成为影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本片拍摄时期,电影音乐开始细分为镜头内音乐和镜头外音乐,即我国通称的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波罗的海代表》的镜头内音乐,在电影音乐发展史上是被引用的例子。这指的是波列沙耶夫老教授夫妻俩弹奏的柴可夫斯基圆舞曲,这段音乐是根据编导的构思,为剧情发展的需要,符合生活实际而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