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少女》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4 彩色片 10本
中国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陆小雅(根据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
摄影:谢二祥 主要演员:邹倚天(饰安然) 罗燕(饰安静) 朱旭(饰父亲) 王频(饰母亲) 李岚(饰韦婉)
本片获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1985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剧情简介】
序幕中童年的安然伏在妈妈的肩背上,疲惫行走着的妈妈看到公路上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车上贴满了“打倒×××的标语),放下安然招手搭车,车奔驰而过。安然抬起头问妈妈:“汽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呢?”妈妈蹲下,掏出红枣给安然:“自己跑,妈妈追你”,安然小小身影摇摇摆摆地跑远了。到了城里,安然又伏在妈妈背上,边吃东西边问:“妈妈,人为什么要吃饭?”“不吃饭要饿死的。”“为什么会饿死?”“你长大就知道了。”“我什么时候才长大呢?”……
进入80年代的安然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活泼开朗,稚气可爱。一个星期日,她穿着姐姐送她的那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跟着姐姐溜大街。她悠然自得,一会儿缠着姐姐买“膨香酥”,一会儿指着不土不洋的摊贩让姐姐看80年代的新农民,又把满脸皱纹的老大娘比作“精致的木雕”……,走进家具店,马上就问姐姐是否要结婚。可是,安然也有烦心的事,一提起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情绪就低落下来。姐姐心里明白,安然不是害怕考试的人,她聪明、刻苦、成绩优秀;只是怕期末评不上三好生。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进入高中连续三年评上三好生,考大学可以照顾。
安然为什么对评选三好生没有信心?因为得罪过班主任韦老师。那是有一次上语文课,韦老师把莫邪(ye)读成莫斜(xie),安然发现老师读错了,班长祝文娟查《新华字典》后也说是读错了。安然举手指出老师的错处,韦老师气恼,当场让同学们找出字典来查,安然要祝文娟把字典拿出来,可是祝文娟却推说没有带。于是,安然给韦老师和班上同学留下了“骄傲自满”的印象。姐姐了解到安然的苦恼,便去拜访韦老师,并想借韦婉是自己小学同学的关系做些工作。韦婉不喜欢安然,向安静介绍她经常和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有股劲和别人不一样,还指出穿那件大红衬衫上学影响不好。安静听后正有些尴尬的时候,韦婉告诉安静她给安静所在的编辑部稿投了一首诗稿,希望安静看一看。
安然不顾老师、同学怎么看她,在作文课上对班长祝文娟说假话的行为作了抨击。可此事在家里引起了争论,安然爸爸赞扬这篇作文写得不错,讲了真话;妈妈认为不行,责怪安然心眼太实要吃亏,怎么能骂班长呢?老师是喜欢班长的;姐姐为妹妹担心,借此坚决不让妹妹再穿红衬衫。安然不服。她反问姐姐:“这就怪了,不是你给我买的吗?不是大家都说我穿这件衣服漂亮吗?”
米晓玲家境困难,中途退学顶替母亲去商店当营业员。安然同情她,去商店看望过她,还请她来家里吃饭。米晓玲见到安然爸爸画的油画,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安然以自己真切的感受作介绍:“你看,大地养着了这棵大树,大地就是她的母亲。夏天大树像儿子一样把荫凉献给大地——母亲。到了秋天,大树开始用金子一样的颜色打扮自己,它们穿着盛装飘向大地,飘向它们的母亲,去亲吻母亲的胸膛。你看,母亲也敞开胸膛,欢迎儿子的归来,这就是儿子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一个庄重深厚的吻。”安然爸爸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米晓玲羡慕安然懂得那么多,痛惜自己不能坚持上学,安然又同情,又安慰,陪着好友流泪。
考试结束了,安然和几个男生一起骑车去白洋淀玩,刘冬虎在路边买瓜少给人家伍角钱,安然听到后对男生们说:“讨厌!”归途上她把钱还给了卖瓜的。一次课间休息时,安然收到刘冬虎伍角钱,安然把钱退给他并附上一张字条:“你的收获何止伍角钱。”
妈妈对安然和男生一起去玩很生气,指责她“为什么偏偏要跟男生玩,就你一个女生……”,安然气愤地说:“妈妈,我看不起你。”对于妈妈的责问,姐姐的关心,安然觉得不可理解。她相信爸爸的话:“不能永远戴别人的眼镜。”她说:“我谁也不像,我就像我”。
安静看了韦婉寄来的诗稿,觉得实在难以发表,但是考虑再三,还是写上了“建议发”。编辑部发给她的内部电影观摩票,她也转送给韦婉。韦婉心领神会,在评选三好生的班会上,用暗示和诱导动员大家选安然,使安然仅以多出一票勉强过半当上三好生。
安然陷入了困惑,也很委曲,选举讨论中她仍然受到人家的批评、指责,既然不理解我,为什么还选我。当全家向她祝贺评上三好生时,她并不高兴,也打不起精神。偶然间,她从姐姐书包里看到刊登韦老师诗稿的清样,这下可悟出味儿来,激动地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韦老师动员大家选我,这种恩赐就是从这儿来的!”她痛苦地冲出家门大哭一场。
安静默默地爱上了一名离过婚带着孩子的男人,家里人对此都很感突然。平时开通豁达的父亲竟火冒三丈公然反对。安然有些迷惘,尽管不理解姐姐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深深地爱着姐姐,无声无语地观察姐姐的动静,关心着她。安然从学校评三好生和家里对姐姐所发生的冲突中重新思索着什么,表现出一种沉着和冷静。在最后一次班会活动中,她主动跟祝文娟讲:“我最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不是每件事都应该写进作文里的”。看到黑板上公布的三好生名单,她走上去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补写上“安然明年再争取”,并向韦老师当面陈述放弃三好生荣誉的理由。韦老师先是很突兀,后又劝说:“你一向是很单纯的,可不能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安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韦老师,不是我想的,是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韦老师无言地注视着安然真诚而坦荡的目光。
安静最终还是决定去找自己心爱的人,安然送姐姐去车站。姐妹俩的背影移向远方,她们各自以新的思考和勇气走向人生的路程。
【鉴赏】
此片于1985年囊括“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当时舆论认为爆了个大冷门。夹杂在众多的赞扬声中,也有着尖锐的批评,比如1985年5月4日上海《解放日报》上就有两篇针锋相对的评论:《安然——一个成功的典型》,《虚假的少女形象》。争论的焦点是对安然形象所体现的真诚和纯净的美学品格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依据。然而,影片叩动了广大观众的心灵,赢得大家共鸣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这表明安然形象焕发的理想美是有其现实的基础。
影片构思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生活情景的展现、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显示出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让人从平中见奇、淡中品味,小小的生活天地蕴涵着深广的人生课题。一位16岁的少女告别童年,步入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纯真地去看待生活,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生,呼唤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诚。这一人物是散发着思想解放时代光芒的银幕新人形象,夏衍老前辈对她的美学价值作了精辟概括:“安然不是50年代,她不是70年代的少年,而真正是80年代的一个典型。她不盲从,也不信说教。当前的中学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遇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她不接受社会上的旧风俗、旧习惯,是一种开放型、积极型的典型。她善良、纯洁,但她又有不迷信、敢碰硬的精神。她爱她姐姐、父亲,但姐姐、父亲做了她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她也敢于反对。我喜欢这样的青少年,我认为有了这种性格和勇气,中国的‘国民性’才能改造好,中国的民族才能复兴。”
安然形象的创作成功最重要的基础在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亲切感受,以及对艺术的真诚追求。铁凝的原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是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编导陆小雅从小说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触发了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激起了再创作的激情。她和原作者取得思想沟通后,亲自改编,五易其稿后才投入拍摄。她的导演追求是努力“用自然、客观的手法去表现,把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站得起来,再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联想,看到第二、三、四个层次……。”这些追求鲜明地体现在影片的艺术风格里。
影片所展现的安然生活于中的环境及其性格的成长,具有真切的现实感。
安然那种纯真、明净的气质,不是编导主观意念硬加给她的,而是她所处的特定而又平常的生活境遇中孕育的。安然受到父母和姐姐的疼爱,长到16岁自己还没洗过头,都是姐姐代劳的,她过得无忧无虑。虽然出生在“文革”年代,而懂事长大时已是“文革”之后,她那无拘无束的心灵又受到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滋润。她表现穿那件红衬衫,以向众人表明自己是女孩,公然坦露自己秀美的天性。在学校里,她喜欢和男生玩,觉得男同学知识面广。她愿意帮助功课不好的米晓玲,因为她看着米晓玲身上虽有点俗气可为人正直。围绕安然出现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都处于自然的生活流程中。
尤其令人信服的是由期末评选三好生的风波引出一场真诚与虚伪的直接较量,并涉及到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现实矛盾,于平凡中显不凡,含蓄中见深刻。安然希望当上三好生,然而她更渴望大家对她的理解和信任。面对搀假的“三好生”荣誉,安然困惑、痛苦、勇敢地弃之不顾,她的这种执着于真诚的性格力量,激起跟周围人悖于真诚和怯于真诚的冲突,冲突没有呈现为强烈的戏剧性纠葛,而是自然地流露于人物各自处境中的言行心态,可以照射出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困扰,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境界上的差异。
安静的复杂心态有较深的现实针对性。她在精神气质方面基本上跟安然相通,讨厌世俗气,喜欢安然真诚的品性。可是在遇到现实困境时,又违心地去迎合世俗以获取实利。她清楚安然评不上三好生的障碍所在,关键时刻她运用手中有限的业务权拉关系、搞交易去排除障碍,结果是自己牺牲了诚实、践踏了真诚,又更深地刺痛了安然真诚的心灵。母亲对小女儿安然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可是由于自己理想失落后的沮丧,变得唠唠叨叨、心胸狭隘,只一味要求安然听老师的话,学得乖巧不去得罪人。在对待评选三好生的问题上她粗暴地伤害女儿心灵中美好的情操。父亲跟女儿还能沟通,因为他能面对生活的波折坚持正直地做人。因此,安然对父亲创作的画能够凭借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其美的内涵;父亲对女儿能坦率地批评班长的虚伪感到欣慰。可是就这样一位开明的父亲,在听到大女儿安静要嫁给一位结过婚的40多岁的男人时,却勃然大怒。这一笔对揭示人们意识中残留着的封建传统意识之根深蒂固是极为有力的。班主任韦婉为人世故虚伪,不具备教师起码的职业道德,这个人物带有相当程度的典型性。她对安然率直真诚的性格不仅看不惯,反而认为她是骄傲自满。在她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祝文娟式的学习满分、精于世故、不得罪人的“听话”学生是很难免的。她明明不喜欢安然,但以个人私利作为一种交易,她利用教师的权威动员学生投安然的票。而安然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放弃这一搀假的“三好生”的举动,又使她大为震动,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真诚的精神力量。
贯穿全片的真实的纪实性场景和凝炼的抒情性场景和谐交融,使银幕充满着真切的诗情。这是本片重要的艺术特色。
开始部分姐妹俩溜大街那场戏,在摄影机追随人流纪实地展现纷杂多彩的街景和众生相的同时,随着安然突发奇想的议论评点,镜头又有选择地落在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景象上:橱窗里僵硬的模特儿、满脸皱纹的卖冰棍的老大娘、抱西瓜行走的胖姑娘……,衬托出她那种活泼、稚气和富有想象力的性格神采。一些生活细节提炼得别致有味,使安然纯真的性格风貌显得格外动人。当刘冬虎对占卖瓜老头五角钱便宜有认识时,安然送给他那句话:“你的收获何止五角钱”,表现出她由衷地为同学的进步而高兴。一次,安然去看望在商店站柜台的米晓玲,在走近商店时,她忽然把书包存在小摊上然后再进去,因为她想起米晓玲曾说过,看到同学们背着书包她很伤心,这细节显露出安然对友谊的一片真情。
安然每天上学路经的那条白杨树林荫道,粗粗的白杨树排列成行,树上枝叉砍后留下的斑疤像各式各样的“眼睛”闪动着。这一景观经过蒙太奇的快速撤换成为独特的镜像。安然的眼睛时常和树上那一个个形态不同的“眼睛”互相交流,这场景不仅充满了生活情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也扩展了人物内在心灵的空间。类似借白杨树以景托情在不少影片中出现过,而在这里的运用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评选三好生的班会开完后,安然以自己那颗真诚的心感应到一种异常,心情烦躁不安。当她走到白杨树旁,在韦婉难堪的点数的声音闪回中,一连出现11个特写镜头(镜头号430-441)来展示白杨树上不同形态的“眼睛”。它们凝视着安然困惑的眼睛,观众似乎交替地看到她不同的眼睛:思考的眼睛、忧虑的眼睛、忿懑的眼睛、流泪的眼睛……。第12个特写镜头跳到安然流泪的眼睛上。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笔是:当安然决心放弃当三好生,回答老师她把事情想得太复杂的批评时,随着“不是我想的,是我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这句话,画面上出现了安然的明澈晶莹的眼睛的大特写。这双直率、勇敢的眼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仿佛有一种穿透力,它剥露着现实中那些在心照不宣方式下掩盖着的虚伪圆滑的庸俗世态,感叹美好心灵因此而受到的染指。
还有一些有意味的造型空间使安然的内心世界得到含蓄有力的烘托。安然在操场上玩着,不经意地听到同学们议论米晓玲要退学了。她十分意外,心急火燎地奔向教室。在空旷的教室中米孑然独处,收拾着书包,镜头缓缓地在一排排实验桌、课桌上移动。安然定神地注视着米,看着米从课桌上拿出自己的文具塞进书包。米拿出一个小塑料袋递给安然,安然拿起一看是几张邮票。米走上讲台,擦去“值日栏”里自己的名字,低声地哭泣,安然眼角挂着泪花望着米。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她们俩,整场戏里,没说一句话,唯一的声响是不间断地从远处传来同学们在练合唱的歌声,歌声的涵义加深着画面的涵义。此处无声胜有声,沉寂悠然的影像氛围中,令人感到两颗真诚的心在一起跳动,纯真的友情、诚挚的祝愿……诸种美好的情愫充溢于胸怀。
一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既是安然生活中一种普通的着装,又是安然性格画龙点睛的一个象征。安然喜欢穿着它,象征着她的热情、赤诚;在受到人们非议时她毫不顾忌地穿着它,象征她的自尊自信。安然的扮演者邹倚天的表演清澈透明,朝气勃勃。这位业余小演员独具的跟角色靠近的那种纯真、自然的素质,在导演的指导启发下,成功地运用于角色的创造中。
安然形象的真切动人还有赖于周围人物形象在整体创造上的成功。扮演父亲、母亲、姐姐的演员,跟安然感情之间的交流分寸恰当,亲切自然。还值得提到的是李岚以艺术的真诚来对待韦老师这一角色的创造。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导演请过的好几位演员都不愿承担,而李岚认真地接受了。她琢磨着,不只是在老师中有此模特儿,这个形象是深受着观念影响的典型。因此,她没将这一人物简单化、漫画化,而是具体地把握其性格特征,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人物内心虚伪、外表亲切、观念教条、行为俗气的复杂情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