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加》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乌尔加》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1 彩色片 120分钟

苏联TPNTE/金字塔电影公司/法国CAMERA ONE/HATCHETTE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鲁斯塔姆·伊勃拉基姆别科夫 摄影:维林·卡留塔 主要演员:巴杰玛(饰贡巴) 巴亚尔图(饰贡巴妻) 弗拉吉米尔·戈斯玖欣(饰谢尔盖) 拉丽萨·库兹洛佐娃(饰谢尔盖妻)

本片获199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1992年俄罗斯电影“尼卡”最佳导演奖;1993年俄罗斯国家奖金,欧洲电影科学院“菲利克斯”最佳导演奖

【剧情简介】


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天高气爽,阳光普照。微风吹过草地,掀起层层波浪。草地上,一蒙古青年女子骑马飞奔,一位男子在她后面紧追不舍,待男子追上女子后,他们停蹄下马,在空旷无人的草地上,双双躺下,没入深深的草丛之中。

一蒙古人家,家里有男女主人,一个老母,3个小孩子。此时,男主人贡巴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女主人在做针线活,老奶奶坐着没事,又跟他们讲起生孩子的事。他们已经有了3个孩子,老母亲劝说他们再生一个,然而国家的政策已不允许他们再生。为了此事,夫妻俩不知如何是好。

一辆大卡车在广阔的草原上行驶,卡车驶近,我们看到,司机是位俄罗斯人。也许由于太累,司机不断地打瞌睡,车子晃来晃去,差点掉进河里。为了清醒清醒,司机下车在渺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尽情地跳起舞来;跳着跳着,发现地上有个瓶子,捡起来一看,高兴地叫起来,“这里有人”。正在高兴之际,头顶一只老鹰直向他冲来。俄罗斯人吓坏了,急忙钻进车里,由于惊慌,一下子把车开到了河边,想往回倒,结果越倒越往河边滑,最后车头一下子栽到了河里。司机千方百计想把车弄上来,可人单力薄,无济于事。看着空旷无人的草原,再看看掉进河里的汽车,他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突然,他想起刚刚见到的瓶子,于是大声呼救。

贡巴夫妻俩正在帐篷外打木桩,似乎听到了远处的呼救声,男主人骑马循声找去,在河边,他找到了车陷在了河里的俄罗斯人。他想帮忙把车从河里倒出来,却毫无结果。俄罗斯人问他有无电话,想与外界联系,他回答说没有。无奈之下,俄罗斯人只好先离开汽车,随他来到他家。

家里来了客人,还是一位外国客人,全家人既好奇又热情。当俄罗斯人洗澡时,背上露出了文身,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们问他这是什么,怎么弄上去的。客人回答,是在部队服役时文在身上的。男主人更是热情,他走进羊圈,抓了一只羊,当着客人的面,杀羊待客。也许是客人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当他看到一只活生生的羊被人宰杀的血腥场面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接受的厌恶表情。

女主人烧火炖肉,当她把做好的羊肉端上餐桌,请客人入坐时,客人却迟迟不愿就坐,或许是他想起了刚才那只活蹦乱跳的羊,或许是他还不习惯,反正不太痛快。然而,蒙古人的习惯是客人不就座谁也不能动手。一家人坐在桌旁静静地等着,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肉,可是没有大人的命令,也只能乖乖地坐着。见此情景,客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也就坐了下来。当主人挑了最好的一块肉给他时,他脸上宰羊时流露的那种表情已经一扫而光,他抓起那块羊肉,吃得津津有味,似乎比在座的所有人吃得还香。

一顿饭过后,客、主之间已经没有了那种陌生感。客人对主人家的生活既好奇又新鲜,看见什么问什么。看到墙上挂的手风琴,便问谁会弹,并吹起了口哨,说明自己也喜欢音乐。主人家的大女儿说她会弹琴,于是他吹口哨让女孩弹琴。女孩弹的乐曲引起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听着听着,眼里涌出了泪水。

夜晚的大草原,一轮弯月挂在天边,弯弯曲曲的河流像一条银带,镶嵌在如毯的草地上,浑厚的蒙古乐曲,把人带入沉沉的梦乡。俄罗斯人寄宿在蒙古人家里,因为有客人,夫妻俩没有说话,悄悄地躺下。河边的大卡车一动不动,一半在岸上,一半仍在水中。

天开始发亮,房顶上的风车在缓缓转动,客人仍在睡觉,夫妻俩怕吵醒客人,悄悄来到帐篷外边。一阵大雨过后,草原显得格外清新。两口子站在门外,商量到城里去买避孕套的事。

主人牵着马离开了家,半路搭上顺路的卡车进城。到了城边,他跳下车,和司机道别后,便独自骑马进城。他先在热闹的自由市场上来回穿行,看这问那,随后走进一家药店。

一群骏马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自由驰骋,越过河流朝远方奔去。家里的女主人正忙着干活,突然孩子来告诉他,马群过了河,他无法把它们赶回来。女主人听后,放下手里的活计,立即骑马去追。她矫健的身影,娴熟的技巧,利索的动作和男骑手几乎没有两样。也许是马能听懂人的话,当她赶上马群,很快拢住了飞奔的头马,将马群带了回来。

俄罗斯人回到城里,来到自己住的饭店,妻子看见他,高兴得扑上去抱住他直哭,边哭边诉说,生怕他出事。看到妻子伤心的样子,丈夫不停地安慰。这时,隔壁房间居住的蒙古人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从走廊上走过,边走边唱,引得夫妇俩笑了起来。待骑马的人走过之后,他们又从窗口往外看,一个人站在路边,东张西望,人们从他身边匆匆而过,可他仍在左顾右盼,似乎在等人,又好像无所事事,消磨时光。贡巴没事,也站在大街上观望来往行人,似乎在观察城市人的生活,又仿佛是在领略城市人的生活态度。

大饭店里,俄罗斯人和贡巴都在这里,他们分别坐在不同的位置。从朋友的呼叫声中我们知道他叫谢尔盖。谢尔盖和自己的俄罗斯朋友坐在一起,喝酒聊天,高谈阔论。谢尔盖向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做生意的经历。那边,贡巴一人坐在桌边,边吃东西边看着他们。突然,同伴的一句话激起了谢尔盖对过去的回忆。他走到台上,点了一首俄罗斯名歌《在满洲里的山冈上》,并满怀深情地唱了起来,以纪念曾经在对日战争中牺牲在中国的祖父。也许是喝多了,谢尔盖有些胡闹,结果被警察带走了。

贡巴骑马追赶警察,说谢尔盖是他的朋友,要他们放了他,警察不放。贡巴又回到饭店找一个弹琴的人帮忙解救谢尔盖,后者开始不肯,在贡巴死磨硬缠的劝说下,终于走出饭店。两人骑马绕了许多路,终于找到派出所,在他们的一再解释下,警察终于放了谢尔盖。在送谢尔盖回住处的路上,贡巴的朋友劝贡巴不要再生第四个孩子了。

家里,贡巴的妻子穿着节日的盛装,打扮得像新娘一样,骑马在草原上驰骋。

贡巴拿不定主意,独自来到一座寺庙,求助神灵给予指点,是否再要第四个孩子,随后买了彩电准备回家。

贡巴推着自行车行走在草原上,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他想了想,便从自行车上取下电视机放在地上,然后拿出饮料及罐头开始吃喝。吃着吃着,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的形象。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骑车在草原上飞奔。不料一队人马迎他而来。来人身穿古装,个个神情严厉。仔细一看,头人正是他的妻子。当他被押到妻子面前时,妻子问他,马呢?他回答:买了电视。再看电视,播放的是民族间的仇杀场面。此情此景,激怒了妻子,一下子将电视砸碎。妻子命人把贡巴带走。谢尔盖前来救助,不料也被抓住。妻子带领的人马把他们两人押着前行,不管贡巴如何解释,妻子一副威严之态,绝不饶恕。贡巴猛地惊醒,电视机仍在马背上,原来他是做了一个梦。

贡巴高兴无比,疯狂地舞蹈起来,头顶上的老鹰也许是受到他的感染,来回飞舞,似乎要跟他比个高低。

贡巴回到家里,把从城里买来的礼物分送给每个人,然后支起天线,安上电视。一切就绪以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看着看着,妻子起身悄悄走出帐篷,丈夫也悄悄跟了出去。

俄罗斯人谢尔盖又来了,他在草原上唱起了歌。他唱歌,小姑娘弹琴。此时画外音响起: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生下了第四个孩子,而在他们住的地方,后来盖起了工厂。随着画外音,银幕上是一排冒着浓烟的工厂烟囱。

【鉴赏】

影片《乌尔加》又名《爱的领土》,是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于1991年在我国内蒙拍摄完成的一部影片。这部由法国人投资,在拍摄中用了3部摄影机,消耗了65000米胶片的影片,完成之后在国际国内获得多种大奖,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原因之一是导演的前一部作品,他于1987年在意大利拍摄的影片《黑眼睛》未能引起国人的好感。有些人也因此对他怀有一种情绪上的抵触。

然而,《乌尔加》与《黑眼睛》相比有着根本区别。如果说《黑眼睛》是作者把《带哈巴狗的女人》的情节内容移植到了意大利,再用著名演员马斯特洛亚尼来赚观众的眼泪和同情的话,《乌尔加》则表现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意义。它表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表现古代与现代精神的碰撞。

一位在中国边境做生意的俄罗斯人驱车迷失在内蒙古的茫茫大草原上,由于精力不支,困乏打盹,把车开进了河里。在求助中与世代生活在该地的一家蒙古人打起了交道,从而开始了两种文化及古代与现代两个世界的相互碰撞。而这种碰撞之所以选在内蒙古草原上,是源于导演对草原、对蒙古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导演米哈尔科夫在谈到影片的构思时说道: 他曾想要拍一部描写中国内蒙古的影片,至于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片子,连他自己也没有弄清楚。也许是下意识使然,也许是他要按照祖先的足迹前进。因为蒙古人曾统治俄罗斯长达270年之久,这期间虽然有烧杀、抢夺,给俄罗斯带来一定损失,但有一点,那就是蒙古人从未侮辱过俄罗斯人对宗教的感情。而且俄罗斯人的血液中混有蒙古人的血。鉴于俄罗斯人与蒙古人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他们有很多相近之处。

至于对草原的理解,更有其独到之处。米哈尔科夫认为,草原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水平现象,对蒙古人来说则是垂直现象。当一个旅游者从火车的窗口看草原时,草原是横向的;没有森林,没有丘陵,但是只要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也许就会看到草原本来的样子,它同海洋、原始森林、沙漠一样,是一个绝妙的现象。而当你深入其中时,你就会感到它的垂直性,于是融入其中,感受到它的声音、气息及芬芳。而当你躺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地上,或者骑在马背上,或者观赏日落时,你就会有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感觉而无法触摸到的欢乐,它就像是抓不住的灵魂气息。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已经与草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草原就是他们自己。

正是这种对草原及对蒙古人的理解,当他的设想还只是5页纸的时候,就得到了法国制片人米歇尔的财力支持,从而也更坚定了拍摄这部片子的决心。

至于情节内容安排,那是他的助手到过蒙古,带回了有关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蒙古人作为少数民族,可以生3个孩子的消息之后,他才和鲁斯塔姆·伊勃拉基姆别科夫开始建构的。开始时,他的兴趣是表现一个由游牧人和草原构成的中世纪的国家——蒙古同现代国家的结合,或者,确切点说,是碰撞。当他本人带着摄制组到过内蒙之后,想法逐渐具有了形式,这便是一名叫谢尔盖的主人公、俄罗斯的卡车司机在草原上迷路以后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外来的俄罗斯人在情节中的出现无疑为表现古代与现代世界的碰撞,还有为从影片内部表达对这一现象的个人看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根据合同,在中国边境做生意的谢尔盖因为驾车在草原上迷了路,从而结识了草原上的贡巴一家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音乐使他们获得了沟通。然而,在看到主人亲手宰羊的场面时,谢尔盖感到腻味,似乎极不习惯。不过他吃起羊肉来却表现了极好的胃口。回到城里,谢尔盖似乎回到了家,他坐在饭店里同朋友聊起天来眉飞色舞,大有能够用武之感,而贡巴来到城里后则显得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坐在饭店里默默无声地吃饭,来到马路上站在路边看佳景,看路上的行人。但关键时候,当谢尔盖喝醉酒被警察带走时,他却能以朋友的身份去派出所帮助解救。两个国别不同,民族各异,文化素养相差甚远,生活习惯迥然不同的看似格格不入的人最后成了朋友,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的心灵沟通,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的碰撞。

影片在情节建构及人物设置上突出对称的布局。在草原上迷路的俄罗斯卡车司机谢尔盖代表着文明和现代,而蒙古贡巴一家人则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谢尔盖远离家乡,一人在外,有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贡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生儿育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也有看看外边世界的想法。在故事发生地点的安排上,同样采取对称布局。既有表示大自然的茫茫草原和草原上的各种自然景色,也有表现现代文明的城市,城市里的大饭店,精心布置的歌舞厅,还有在饭店里休闲娱乐的各种人。俄罗斯人来到中国,来到草原,草原上的人来到城市,坐在大饭店里,两种文化,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以及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融合,就连作者到内蒙古草原上来拍片也不能不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然而影片主要表现的是草原、表现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影片具有一种寻根的含义。

影片的片名《乌尔加》是草原上游牧人用来套马的套马杆,主人如果把套马杆插在地上,就表明这里有人正在做爱,所以影片又叫“爱的领土”。影片一开始,两个男女骑马在草原上奔驰相追,待男的追上女的后,两人双双躺下,没入在深深的草丛之中,正是对片名的解释。而主人公贡巴家已经有了3个孩子。按照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不能再生了,可老母非要儿子再生一个。古老的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不仅表现在不同民族——蒙古人与俄罗斯人之间,还表现在蒙古人自己之间。老母亲要儿子再生一个孩子与妻子打发丈夫到城里去买避孕套是两种思想的体现。故事也就由此展开。妻子打发丈夫到城里去买避孕套,丈夫抱回的却是一台彩电,不久他们又生下了第四个小孩。再不久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竖起了一排工厂的大烟囱,然而这却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影片中,汽车、彩电、避孕套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套马杆、宰羊待客则是古老的传统,是蒙古人世代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故事发展到最后,贡巴一家安上了大彩电,他们居住的地方后来也建起了大工厂,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代替传统生活方式,现代文明代替传统落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在接受现代事物、迈人现代生活的同时,贡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仍想着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当他抱着彩电走在回家的路上所做的那个梦,无疑是他对祖先的一种记忆。而谢尔盖在饭店的舞台上突然满怀感

情地唱起“在满洲里的山冈上”时也是对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在中国的祖父的怀念。

影片中,谢尔盖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米哈尔科夫的影子。他出场时在河边跳舞的那场戏,一看就是米哈尔科夫的手笔。当他迷失在异国他乡的大草原上,处在不同国度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时,表现了一种不知所措、茫然若失的样子。当他回到城里,回到饭店,在饭桌上夸夸其谈时,则仿佛找到了自我。演员戈斯玖欣有点过火的表演准确地表达了剧中人的心态。在五颜六色的灯光闪烁中,他在摇滚乐台上惹人注目的歇斯底里地歌唱:“上帝啊,你要把我们怎么样……”无不是对俄罗斯人内心痛苦的一种表达。而他在饭店酒后醉倒也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无奈所致。

贡巴,草原的主人,在影片中是谢尔盖遇难时的朋友。他两次帮助了谢尔盖。一次是在草原上,一次是在他喝醉酒被警察带走之后。贡巴身上具有蒙古人的传统美德: 豪爽大方,乐于助人。在草原上,他可以熟练地宰羊,套马,为羊配种,但在城里却不显得那么自信。尤其是在生孩子的问题上,他似乎拿不定主意,一会儿问这个,一会儿问那个,最后,干脆到寺庙里去问神灵。也许是米哈尔科夫的观念,影片里突出了草原人对天意神灵的依赖。也许是草原人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也许是游牧生活主要靠天意的安排,贡巴似乎更相信天意,更相信大自然的给予。贡巴的扮演者巴杰玛的表演沉稳、自然,体现了草原人的本色。他在草原上的所作所为自然流畅,到城里的畏缩感也比较到位。

米哈尔科夫在表现蒙古人、突出异国风情时带有一种猎奇的色彩。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但也绝对是米哈尔科夫善于独出心裁的风格。如贡巴进城的那段戏。搭乘顺路的卡车驶到城外时,他下车骑马进城。在人来车往的大马路上,他独自骑马穿行其间,显得与整个环境那么格格不入。另一处,饭店里,一蒙古人骑马在二楼的走廊上边走边唱,高大的马匹几乎占据了走廊的整个空间的镜头更让人觉得那么不切实际、不可思议。然而,米哈尔科夫却这样表现了,而且获得了效果。还有贡巴进城后没事时站在马路上观望行人以及从谢尔盖住的房间的窗户向外拍摄的街上的行人都是只有米哈尔科夫才能想得出来的。他的这种荒诞的手笔无疑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尤其对西方人来说,这些情节内容更能激起他们对东方的好奇和神秘感。然而,最大的神秘感则在于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大草原以及草原上的自然景色。

内蒙古大草原在米哈尔科夫的影片中具有了生命力,呈现出立体感,正像他说的,具有一种垂直感。影片开始,男女双双在草原上骑马追逐的镜头中,草原在微风的吹动下掀起层层波浪,显现了无限的活力。夜晚的草原上,河流在月光的映照下泛起的银光仿佛是给深绿色的地毯镶嵌的条条银带,夜晚的草原那么深邃,那么宁静,置身其中,就像是置身于广阔的宇宙空间之中。还有黄昏时的朦胧景色,虽然稍有加工,却显得那么自然。早晨起来,大雨洗刷过的草原,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站在其中,心旷神怡,仿佛世界变得更宽更大了。还有草原上的彩虹、月亮,老鹰的飞旋,马群的奔跑,羊群的追逐,这一切构成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谐而富活力,产生了奇特的效果。

导演在谈论拍摄该片的过程时说道: 以往他的作品都是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哪怕是小小的细节,如何拍他都在说明中写的清清楚楚。但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自然流动的感觉。结果,他仿佛是被影片牵着向前走。影片使艺术家从属于自己的意志,就像草原使人从属于自己的意志一样。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的剧本中没有的情节,即兴作都是来源于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重新领悟和感受。而领悟及感受则依靠周围的大量因素,首先是大自然——风、雨、天空、彩虹、太阳、晚霞等等在影片中得以体现。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是剧本的创作过程。而且他们几乎是写一场戏,拍一场戏,然后看样片,找感觉,在下一场戏中校正情绪、语调,再写再拍。因此,也就有了非常出色的景色,非常出色的几场戏。

除了上边提到的外景戏,帐篷内蒙古一家人招待俄罗斯客人的戏也极为真实动人。做好的羊肉放在桌上,全家人坐在桌前等待客人的那种气氛,客人入坐后大家吃肉时的动作细节,语言姿势是那么真实可信,自然而不做作。主、客之间由于语言不通,怀有极大的好奇,又都希望了解对方和使对方了解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主人家的大女儿拉手风琴时的天真而认真的样子,通过音乐双方得以沟通都表现得不错。米哈尔科夫在此让所有的人稍加表演,因为他们都是非职业演员,通过摄影机和剪辑加强情绪,获得极佳的效果。

米哈尔科夫曾说道,他拍的影片不想追求什么奖,甚至没有考虑要把他送往威尼斯,然而,他的影片还是给他牵回了“金狮”,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