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9 彩色片 135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柯夫 编剧:阿历克山德尔·阿达巴什扬恩尼基塔·米哈尔柯夫(根据伊凡·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莫夫》改编)摄影:巴维尔·列别谢夫 主要演员:奥列格·塔巴柯夫(饰伊里亚·奥勃洛莫夫) 叶列娜·索洛维依(饰奥尔迦) 尤里·鲍戛列夫(饰安德烈依·什托尔兹) 安德烈依·波波夫(饰查哈尔)



本片获1980年英国牛津电影节金牛津奖




【剧情简介】

伊里亚·伊里奇·奥勃洛莫夫住在彼得堡郭洛霍夫大街的一所住宅里。他刚刚30出头,但腰已经粗了,头发也开始脱落,完全是一个中年人的样子。他很少外出,老是在家里呆着,而且多半是躺卧在沙发床上,房间里的窗帘总是拉得严严实实的。躺卧对他来说,不是由于生病或为了消除疲劳,而是一种生活的必需。父母死后,他成了350名农奴的拥有者,年收入有7000至10000卢布。伊里亚曾经满怀着种种憧憬,家庭的幸福也有时在他的想象中闪烁、微笑过,可他至今仍是孤身一人,没有成家,从乡下带来的老佣人查哈尔一直侍候着他。

一天早上,奥勃洛莫夫睡眼惺忪地躺在床上喊查哈尔,问他:老家奥勃洛莫夫卡的村长的来信放到哪儿去了?他责怪查哈尔常常损坏东西,又懒又贪吃,屋子也不好好收拾,到处都是蜘蛛网。后来,那封该死的村长来信总算找到了,村长告诉他今年老家庄园的收入很不景气,他想着抽空给村长回封信。他的朋友,经常耐心地听他抱怨各种麻烦事情的阿列克赛来找他,他嚷嚷着让阿列克赛离他的床远一点,别把冷风带给他。阿列克赛叫他起床,想和他一起出去,他舍不得离开热被窝,不愿起床,再说心情也不好,阿列克赛只好独自走了。

他似乎又进入了朦胧的梦境,他常常在睡梦中回到童年时代。那时,他喜欢在绿色的田野上奔跑。妈妈晚上经常回来得很晚,他一听说妈妈回来了,就会兴奋地高声喊:“妈妈回来了!”奶妈总让他别吵醒妈妈。

奥勃洛莫夫总算睡醒了,他起来吃早饭。查哈尔又来说了不少使他烦心的事:卖肉的不肯再赊帐了,因为已欠了他86个卢布了;房东好几次地催他们搬家,要把房子收回给儿子结婚用。奥勃洛莫夫不准查哈尔再谈房子的事,可查哈尔被房东催得急,忍不住要谈,他说:“别人都能搬,我们为什么不能搬呢?”一听到“别人”两字,奥勃洛莫夫像是被针扎了一下,他大喊大叫:“别人,我怎么能同别人一样,难道我是别人吗?难道我要奔走,要工作吗?还是我缺少吃的,脸颊消瘦,一副可怜相?我一辈子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袜子,没给自己挣过一片面包。你怎么可以这样来侮辱小时候你曾抱在手里、你侍候了一辈子、对你有恩的主人呢?”奥勃洛莫夫非常委屈地哭了,查哈尔也与他抱在一起痛哭。经历了这一番折腾,奥勃洛莫夫决定再好好睡一觉,他让查哈尔把窗帘再拉严实些。睡了一会儿,他又醒了,他也暗暗地责怪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什么事情也没干,这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干好了。他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地也把自己和别人比了一下,这想法刺痛了他,他觉得这一切都得怪查哈尔。查哈尔进来叫他起床,他还是不肯起。这时,他的好朋友安德烈依·什托尔兹哈哈笑着进来了,他一进屋就把窗帘拉开,让阳光照射进来,奥勃洛莫夫不得不起来了。

安德烈依虽然从小与伊里亚一起长大,小时候他们曾一起在午后去巡视奥勃洛莫夫卡庄园,看到全庄园的人——从主人到奴仆都在午睡,整个庄园静悄悄的……只有他们两个孩子在荡秋千。什托尔兹的经历、身世和性格与奥勃洛莫夫完全不同,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国人,她很早就已去世。什托尔兹尚未成年时,父亲给了他150卢布,让他自己去闯天下。所以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强,精明干练,他的日程表上总是排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次,他到彼得堡来办事,顺便来看老朋友伊里亚。他一来就想改变奥勃洛莫夫的生活:不让查哈尔给他吃油腻的东西,要让他减肥,整天带着他乘坐雪橇东奔西跑,让他跟着自己去办各种事情,会见形形色色的人。奥勃洛莫夫对这样的生活很不习惯。终于有一天,他们两人洗完蒸气浴后,奥勃洛莫夫向什托尔兹直说,他不喜欢什托尔兹在彼得堡的生活,什托尔兹则批评他整天躺在沙发上评论别人,不如评论评论自己。奥勃洛莫夫说他有时真想哭,看着树叶子的生长与凋落,想到了人生,他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奥勃洛莫夫表示再也不愿意跟着什托尔兹到处跑了。但什托尔兹还是把他带到了奥尔迦·谢尔盖耶芙娜和她婶母的家里。将近一周的时间,什托尔兹、奥勃洛莫夫、奥尔迦三个人在一起相处得很好,生活过得很充实,也玩得很高兴。奥勃洛莫夫似乎振作起来了,每天排满了各种活动。安德烈依·什托尔兹要出国去了,他把伊里亚、奥勃洛莫夫托付给了奥尔迦,让奥尔迦订一个计划,一定要治好伊里亚整天睡觉的毛病,要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安德烈依先去英国,说一个月后在巴黎等着伊里亚去。伊里亚在奥尔迦家附近租了一所别墅住着,两人天天在一起读书、游玩,做各种事情,伊里亚的脸上已无倦容了,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幸福。他和奥尔迦在草地上追逐,奥尔迦期待着他勇敢地向她表白爱情,他什么也没说,奥尔迦却激动地说:“我爱您。”伊里亚:“不是吧,您爱安德烈依吧。”奥尔迦:“安德烈依是我的朋友。”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爵这些日子一直住在奥尔迦家里,他是专程来向奥尔迦求婚的,奥尔迦的婶母谢尔盖耶芙娜一直希望这桩婚事能成功,但奥尔迦拒绝了男爵的求婚,男爵悻悻地离去了。伊里亚回到住所,生气地大骂男爵这么大年纪,胆敢向奥尔迦求婚,接着他对着镜子又说自己:“我无财无势,这副模样,哪点比男爵强了,她凭什么要爱我,这是个错误,我要给她写封信。”奥尔迦在林荫小道上读着伊里亚的信,伊里亚写道:“我们相爱得这么迅速,这对你,对我都是个错误……以后你会像枝头上的小鸟那样地飞走的……”她一边读信,一边流着泪,蓦然抬头,她瞥见伊里亚躲在树丛中偷偷地瞧着她,她很生气,责怪伊里亚偷看她在痛苦,在流泪。伊里亚说:“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的幸福,我难道不痛苦吗?我的心在哭泣……”奥尔迦认为他这是在自我欣赏自我怜惜,他不得不暗自承认。下雨了,伊里亚在亭子里,奥尔迦也进来了,她握着他的手,与他对视,等待着他吻她,但他只是呆呆地站着,奥尔迦流着泪主动地吻了他。伊里亚在亭子的廊沿上坐了一夜,幸福地对给他送毯子来的朋友阿列克赛说:“如果我结婚,一定要到奥勃洛莫夫卡去住,你也一起去。”

安德烈依·什托尔兹回来了,他和伊里亚·奥尔迦三个人高兴地唱着歌乘坐马车在田野上奔驰。安德烈依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辆奇特的三轮车,一个轮子很小,两个轮子特大。奥尔迦骑在车上,安德烈依推着她,伊里亚在后面跑着,他和安德烈依一边一个扶着车。后来,安德烈依也骑上了车,让伊里亚也上车,伊里亚站在原地不动,望着安德烈依和奥尔迦骑着车远去了……

过了两年,奥尔迦嫁给了安德烈依。奥勃洛莫夫与维堡区的一个寡妇阿迦菲娅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以安德烈依的名字命了名。又过了几年,奥勃洛莫夫去世了。查哈尔生活没有了着落,沦为乞丐。什托尔兹夫妇常让小安德烈依到他们家来住,让他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什托尔兹和奥尔迦常常各人忙着各人的事,似乎没有什么可聊的,尤其是奥尔迦,老是提不起精神来,总觉得生活中失去了什么。

一天,伊里亚的儿子小安德烈依听说他妈妈阿迦菲娅来了,他高声地喊着:“妈妈来了!”迎了出去,在绿色的田野上奔跑着,这情景就像当年他父亲伊里亚·奥勃洛莫夫幼小的时候那样……



【鉴赏】

伊凡·冈察洛夫的原作《奥勃洛莫夫》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的性格:“奥勃洛莫夫性格”。长期以来,文艺评论界认为奥勃洛莫夫这个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农奴主老爷和剥削者的特点。他懒惰成性,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想干,“从未自己穿过一双袜子”,“挣过一片面包”,还以此自豪。1859年,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文章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俄罗斯社会的一种社会性的弊病,社会思想应向着与奥勃洛莫夫性格作经常斗争的方向发展,要不断地克服奥勃洛莫夫性格。在杜勃洛留勃夫的文章似乎已对冈察洛夫的这部小说作了定论,尤其是列宁对这篇文章加以肯定和赞扬之后,别人似乎不便再说什么,小说的原作者冈察洛夫当时写道:“……我认为,关于奥勃洛莫夫性格,也就是关于奥勃洛莫夫性格是什么,在这篇文章出来后,已经不能再说什么了。”

但本片导演兼编剧之一的尼基塔·米哈尔柯夫对这部小说却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了“奥勃洛莫夫性格”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弊病,在当前来说,已失去过去那种迫切性了。他要批判的倒是在现代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什托尔兹性格”。因为,当人们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像什托尔兹那样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时,往往不再会发现大自然的美。米哈尔柯夫在奥勃洛莫夫身上所看到的恰恰是别人所忽视的一面:他的善良、真诚,永远像童年时那样天真无邪,他生活在一个自然、纯朴的世界中。米哈尔柯夫在呼唤返朴归真。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这两个截然不同、对比度很强的形象和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人物也有互补短长的方面。什托尔兹是一个意志力坚强、能付诸行动的人,他分秒必争,日程表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访问、会见、做操,从不虚度时光。他为人真诚,有所作为,堂堂正正,忠于友谊。奥勃洛莫夫则超脱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忙碌,他经常在想: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生活中的精神上的目的是什么?奥勃洛莫夫认为自己的生活应自然地顺应事物的自然进程。

米哈尔柯夫在把冈察洛夫的小说转化为电影语言时,他所重视的不是历史的具体性,而是人物生存的生态环境。米哈尔柯夫认为在奥勃莫夫的“善良”和什托尔兹的“精明能干”之间需要一种和谐的融合。

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难度较大,因为小说缺乏动作性,主人公奥勃洛莫夫经常处于躺卧的状态中,如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倒是可以细致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影片则要求把文学语言转换为视觉形象。所以,作为编剧的阿·阿达巴什扬恩和尼·米哈尔柯夫打乱了原作的结构,有时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事件集中在一场戏中,或者相反,把冈察洛夫的短短的一句话发展成一整场戏。由于影片作者不是要表现通常所说的“奥勃洛莫夫性格”,所以,影片中完全删除了奥勃洛莫夫在维堡区与寡妇阿迦菲娅结婚后的那段生活,只是在小说作者的画外音中略加提及。

影片的头几个画面把小说中很大的一部分利用视觉形象表现了出来:宁静的奥勃洛莫夫卡庄园,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小男孩伊里亚·伊里奇在一座深宅大院中醒来了,他周围的一切是这样的和谐。公鸡报晓了,摄影机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个物体。突然,它停留在一架钟上,钟摆在摆动着。公鸡的振翅啼鸣和钟摆的不偏不倚、没有生气的摆动象征着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也隐喻着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的时代。

影片中没有表现什托尔兹的事业,例如,他向国外运送商品,他改建奥勃洛莫夫卡,在那里铺设公路和铁路等。影片只从生活的角度来表现什托尔兹:他做早操;不让奥勃洛莫夫吃油腻的早餐,等等。

什托尔兹与父亲告别这场戏拍摄得很感人。什托尔兹骑上马准备远行,父亲提醒他马肚带松了,倔强的什托尔兹却说了声:“我自己会紧的。”其实,他内心也不是那么坚强,特别需要某种温情,他一直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盼望父亲会再叫他一声。但父亲没有叫他,倒是那些佣人排成一横排,恋恋不舍地望着他远去。有一个慈祥的老女仆人不住喊他回来,要为他祝福,他立即转身回来与佣人们一一热情地拥抱,他感到了一种从未领略过的温暖。

“骑三轮车”这场戏完全是米哈尔柯夫虚构出来的,小说中根本没有这个情节。但这场戏比其他几场真正的从小说中移植过来的戏似乎更符合冈察洛夫的风格。米哈尔柯夫以奥勃洛莫夫拒绝上三轮车来表现他和什托尔兹、奥尔迦走不到一条道上去。当三轮车载着什托尔兹和奥尔迦远去时,观众从奥勃洛莫夫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坚决拒绝乘车随他们而去的原因,除了他和他们在性格上确是格格不入之外,还有不愿夹在他俩中间的意思。

奥勃洛莫夫与什托尔兹在澡堂里洗澡这场戏中,奥勃洛莫夫俨然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各自叙述了不同的世界观。奥勃洛莫夫说:“当树叶子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和根连在一起的,它们感觉到根的存在,而整棵树也需要它们。”他常常想:“人为什么活着?”他认为“活着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活着?”奥勃洛莫夫也和树叶子一样,他的根就是他的出生地——奥勃洛莫夫卡,就是那绿色的田野,广漠的大自然。

正因为如此,影片中一再出现幼小的奥勃洛莫夫在田野上奔跑的画面,以展示天真善良的奥勃洛莫夫与大自然融成了一体,人回归了自然。片头的小男孩与片尾的小男孩也互相呼应,但片尾的小男孩已经是伊里亚的儿子小安德烈依了,用以表明回归自然这一命题的继承性。在影片结尾处,小安德烈依在绿色的田野上奔跑,阳光了煦,小小的身影和大自然融合为一,呈现出大自然的永恒的和谐。小安德烈依喊着“妈妈来了”时,这呼喊声与庄严的音乐声汇成了一片青草在阳光照耀下轻轻地摆动着,真是幅天人合一的景象。

影片中出现的众多大自然的画面,诸如古老的林荫道,阳光灿烂的白昼,成串的葡萄,微微摆动的青草,在古老的彼得堡的建筑物的背景上走动着黑马,都充溢着浓郁的情画意。导演是想借此说明:在科技革命进程中,像什托尔兹这样沉浸在忙忙碌碌的日常事务中的人,是不可能去发现和分享大自然的美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