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父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士兵的父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5 黑白片 81分钟

苏联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列瓦兹·契赫依泽 编剧:苏里科·日甘奇 摄影:列·苏霍夫 阿·费里巴什维里 主要演员:谢尔盖·扎卡里阿泽(饰格奥尔基·马哈拉什维里)



本片获196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66年列宁奖金(演员扎卡里阿泽); 1970年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列宁共青团奖




【剧情简介】

卫国战争期间,格鲁吉亚东部卡赫齐亚葡萄种植区仍是一片和平景象。一天,老农民马哈拉什维里来到自己精心栽养培育的葡萄园,手抚一根根葡萄藤低声诉语。从他的话音中,我们得知,老头要出远门。他已做好一切上路的准备,但仍放心不下自己的葡萄园。这不,临行前,他专门来同葡萄园辞别。

老马哈拉什维里是去前线医院探望自己的儿子。前两天,他收到在部队当坦克手的儿子高杰尔基的来信,说他肩膀负伤,住进医院。老头作出决定,即刻前去探望。当他几经周折,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时,却未能见到儿子。护士们热情接待了他,告诉他,高杰尔基已经康复出院返回部队了,让他放一百个心。看到护士们紧张繁忙的工作,老头不忍袖手旁观,主动帮着抬伤员、搬东西。也许是老头的行动感动了护士们,一位好心的护士告诉他,他儿子所在部队驻地离医院不远,建议他不妨去那里一趟,也许能看到自己的儿子。怀着看见儿子的希望,老头告别医院和护士,高高兴兴地踏上去前线的征程。

不幸的是,老头所带证明,在通往前线途中失效。不管老头怎样解释,检查人员就是不放他通过。百般无奈,老马哈拉什维里只好返回故里了。就在他左右为难,徘徊在车站上时,恰好碰到一名伤愈归队的士兵阿尔卡基。他建议老头同他一起偷偷搭车前往。老头坚决不肯,他一辈子规规矩矩,从不干违章犯纪之事,何况这还是在战时,在前线。可是想见儿子的急切心情使老头经不住阿尔卡基的再三劝说,终于点头同意。于是,两个人一起悄悄爬上列车。遗憾的是,待他们下车后,老头又因证件不符被哨兵扣留。一个好心的军官看到老头年迈,让他休息一夜,第二天一早再搭车返回。

谁知天还没亮,一片枪声便把人们惊醒。原来德军已逼近驻地。军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老百姓则四处奔跑逃命。被人遗忘的老马哈拉什维里慌乱之中跑进一片麦田。当他看到眼前即将成熟的麦子被炸弹炸着在燃烧时,竟忘了这是在前线,正在进行激烈战斗,拼命呼喊人们快来救火,救麦子。多亏了阿尔卡基,他看见老头,一把拉起他就跑。阿尔卡基在奔跑途中突然中弹倒地。老马哈拉什维里情急中赶紧扶起阿尔卡基继续前奔,然而阿尔卡基伤势过重,难以行走。趁着敌人还未发现,老头暂且放下阿尔卡基,自己前去探路。谁知,待老头归来时,阿尔卡基已被一个追上前来的德国鬼子枪杀。看到眼前发生的情景,老马哈拉什维里火冒三丈,他瞪圆了眼睛,一把夺过德国鬼子手中的枪,用枪托狠狠结果了鬼子的性命。

经过这场战斗,老头取消了回家的念头。阿尔卡基的死,使老头坚定了当一名士兵的决心。他请求部队收留他做一个普通战士,为消灭敌人尽一份力量。将军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当了一名老年兵。不过,指挥官没有让他亲自参加战斗,而是让他去做后勤工作,帮洗衣队干活。老头十分不快,但还是服从了命令。一天,正当老头打水之际,苏军的大炮向敌人开火了。听到自己的炮声,老头扔下手中的水桶急忙奔向连队战壕,勇敢地同士兵们一起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从此,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战士。战斗间隙,连长派老马哈拉什维里和另外三名战士到侧翼巡查,当他们爬行在雪地上时,老头顺手抓起一把带雪的泥土,深情地闻了闻,嘴里念叨着,他的家乡该是播种的时刻了……

部队向前推进,到达苏联国境线。士兵们情绪激昂,把埋在土里的界碑竖了起来。再继续前进途中,待他们通过一座大桥时,又发现了桥头柱上用俄文写的几行字“上尉马哈拉什维里的坦克队领先通过此处”。这一消息对老头来说是天大的喜讯,儿子就在他们前边,他们父子很快就能相见了。老头高兴万分,坐在车上不停地向身旁的战友说这说那。

经过苦难与死亡,经过血与火的战斗洗礼,苏联军队已经行进在德国的国土上。当马哈拉什维里所在连队路过一片葡萄园时,老头像见了亲人一样,立刻跑上前去,爱怜地抚摸着葡萄的枝蔓喃喃细语。这时,苏军的一辆坦克开进葡萄园,压倒了几株葡萄藤,老头立即跑过去站在坦克前,怒气冲冲地连喊带叫,非要坦克调头不可,末了还说: “要知道,它可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苏军坦克兵只得调转坦克,绕过了葡萄园。

在两军对垒的一幢楼房里,战斗仍在继续。已经攻上三楼的苏军的部分战士由于力量薄弱,对付不了死守在一、二楼的德军残部顽敌。指挥部命令老马哈拉什维里所在连队消灭一、二楼的德军,救助三楼上的苏军战士。连队按照命令发起进攻。他们已经冲进一楼,但二楼敌军仍在顽抗。苏军通过广播要求德军残敌缴械投降,并下令停火两小时以等待答复。战斗暂停,一片寂静中,从三楼传来格鲁吉亚民歌的哼唱声。老马哈拉什维里从熟悉的声音里已经猜出八九分,但仍不敢确认。当他以询问证实唱歌的人正是他日夜思念、千里迢迢来寻找的儿子时,他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和儿子隔着一层楼拉起了家常。不知不觉中,两小时已过,敌人没有投降,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端起冲锋枪,愤怒地冲向二楼,敌人被消灭了,整幢楼拿下来了。待老头冲上三楼时,却发现自己的儿子高杰尔基已经身负重伤,躺倒在平台上,奄奄一息。老马哈拉什维里抱起心爱的儿子,用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用家乡话亲切地呼唤儿子的名字,然而,高杰尔基什么也听不见了,他在父亲的怀里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部队继续前进。行军的行列里,老马哈拉什维里步态坚定,斗志昂扬。从他的面部表情中,我们既能看到失去儿子的悲伤,又能看到他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的决心。当部队行至一座大吊桥时,桥面上用赫然醒目的大字写着“苏联英雄上尉马哈拉什维里的坦克队领先通过此处”。士兵们久久停立表示敬意,老马哈拉什维里也久久地停下脚步。他的神情中除了肃穆之外,还显露着一种自豪。银幕画面上,一辆辆满载的军车开过,车侧写着“向西挺进”的醒目大字。



【鉴赏】

在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中,由格鲁吉亚著名电影导演列瓦兹·契赫依泽1965年拍摄的《士兵的父亲》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优秀作品。该片虽只获得格鲁吉亚共和国列宁共青团奖,但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谢尔盖·扎卡里阿泽因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并于1966年获列宁奖金。

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描写格鲁吉亚东部葡萄种植区的一位老农民在去前线探望受伤住院的儿子途中自觉拿起武器,加入战斗行列,最终成为一名军人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个老农民的战斗历程,表明了伟大卫国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那就是千百万普通苏联人的民族自觉。他们为了抗击侵略者,不但把亲人送往前线,自己也自觉成为抗击法西斯的战士。正是人民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苏联的卫国战争才取得彻底胜利。此外,影片还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土地给了他们一切,使他们春有所种,秋有所获,使他们既尝到劳动的艰辛,又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正是大地母亲的慷慨馈赠,他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影片作者在此把大地母亲和祖国母亲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影片的含义。

影片的结构也不复杂。以老马哈拉什维里去前线探望受伤住院的儿子,接着随部队前进的旅程作为主线,把他在途中所遇的普通事件和偶发事件,如劳动人民走上前线,士兵负伤住院,伤愈重返前线,医院的转移,部队的激烈战斗,战士流血牺牲,幸存者继续前进等串联起来,构成情节发展的框架,从而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其对人性的摧残,战争对人的意志的考验及其对人的性格的锻炼。影片中所表现的路,即老马哈拉什维里从家乡出发,经过一次次战斗,最后进军柏林的道路,也是苏联人民所走过的整个战争道路:他们从和平进入战争,在战争中流血奋斗,不怕牺牲,以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奋勇抗敌,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老马哈拉什维里从一个普通农民自觉成为一个奋勇杀敌的坚强战士,正是千百万普普通通不惜生命、英勇抗敌的苏联劳动人民的缩影。影片把个人命运同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展示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年代的生活全景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本片是苏联电影中以特写镜头表现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普通人的影片之一,也是格鲁吉亚电影在掌握战争题材方面达到新水平的一个明显标志。

影片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格鲁吉亚老农民、卫国战争战士的动人形象。银幕上的老马哈拉什维里长相普通,身材高大,既具有农民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又具有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是苏联电影的优良传统和格鲁吉亚民族性格相结合的典范。影片作者在构成这一人物性格时,并没有赋予主人公超乎常人的特证,而是使他具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慷慨大方,真诚可信,同时又具有格鲁吉亚民族所特有的幽默豪放的性格特点。

主人公老马哈拉什维里的性格特征作者是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对土地的情,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影片一开始,即表现出老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整日同土地打交道,与葡萄藤为伴的老马哈拉什维里出远门之前不忘向自己辛苦经营的葡萄园告别。手抚葡萄藤,向土地的低声细语一下子写出了老头对它们的感情。后来,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又有几处深化了老头对其视为生命之本的土地的情感。一次是敌人轰炸时他跑进麦田的举动。初次接触到战斗场面的老农民,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不是躲避敌人的追杀,而是抢救着火的麦子,救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后来则是在德国土地上,当苏联士兵开着坦克压向葡萄藤时,老头急不可待地冲上前去挡住去路,非要坦克绕行不可。在他看来,葡萄是有生命的东西,不管生长在哪里,都是劳动人民培育的结果,不能毁坏。尽管国度不同,但土地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同等重要。还有,老马哈拉什维里执行任务爬行在雪地上,闻到土的气息时,不由自主的一句:他的家乡到了该播种的时刻了,再次道出农民与土地的密切关系。作者正是通过老马哈拉什维里几次同土地、庄稼、葡萄藤的接触,通过他自觉不自觉、有意或无意的语言行动揭示出老农民特有的特征:质朴,善良,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

老马哈拉什维里性格构成的第二个因素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以及对敌人的恨。作为一个农民,而且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卫国战争战士,就在于他本身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探望儿子途中的所见所遇激发了他的觉悟,首先是阿尔卡基的死对他的冲击。阿尔卡基为帮助老头逃离危险,身负重伤被敌人枪杀使老头本身所固有的对敌人的恨上升到了顶点。他满腔怒火,以农民特有的方式,用枪托结果了敌人的性命,使敌人偿还了血债。而且,下决心留在部队,当一个真正的战士,参加抗击侵略者的战斗。自此,老马哈拉什维里经历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战斗,经受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在他随部队西进,从桥头柱上的俄文留言中得知他很快就要与朝思暮想的儿子相见时,心情是多么激动。然而,同儿子的见面场景却是悲伤的。由于敌人的阻隔,父子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待他们终于相见时,儿子已奄奄一息,再也无法回答父亲的呼唤了。儿子的死使老头悲痛万分,也更加坚定了他战斗到最后胜利的决心。进军柏林的路上,老马哈拉什维里依然行走在队伍之中,步伐坚定,斗志昂扬。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士兵,有这样的士兵的父亲,苏联的卫国战争一定能取得彻底胜利。顺便说一句,在苏联表现战争题材的不少影片之中,都有父亲寻找儿子,但再也见不到儿子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一次次说明,战争给苏联每个家庭带来的不幸。也不止一次地证明,正是苏联人的这种献身精神,卫国战争才取得伟大胜利。

主人公形象塑造成功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演员谢尔盖·扎卡里阿泽的特别出色的表演。在塑造该角色时,演员溶入了他多年来在戏剧和电影表演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首先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及对心理活动的细微刻画。银幕上的老马哈拉什维里非同寻常,却又具体真实。其性格中既具有格鲁吉亚民族耿直不阿、慷慨大方、开朗豪放、不无幽默的特点,又具有老头子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毛病。初上前线,由于不适应战时环境和前线生活,他的行为动作中不时冒出引人发笑的东西。不过,他的幽默却给部队生活注入了活力,使战士们在残酷的环境中也没失去乐观情绪。比如,他在刚刚抗议过苏联坦克兵,不许他们压葡萄藤之后,坐在西行的军车上,自言自语道: “我的高杰尔基,他是多么善良,可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家虽摸不着头脑,却友好地笑了起来。主人公性格中极为民族化的特点,是演员运用具体的民间素材创作的结果。在谈到人物性格的建构素材时,谢尔盖·扎卡里阿泽说道:“首先,是我一生都在观察和学习的格鲁吉亚普通农民的心灵世界。如果说,在老马哈拉什维里的性格中,准确而细腻地再现了许多格鲁吉亚民族的性格特点,我则要说,那是在成千上万次的细心观察中,经过精心的筛选,过滤,以使其中的50个观察能出现在银幕上才能获得的结果。”老马哈拉什维里的语言特点,他站立、行走、活动的方式以及思维反应的速度,即他所有的行为举止方式无不浸透着格鲁吉亚民族性格的特点。而这些效果的获得正是演员极有分寸的表演,不随意乱用一个姿势,一个面部表情,而是精心琢磨、细微刻画每一个行为动作,准确而真实地再现每一个心理活动的结果。扎卡里阿泽对该角色的成功创造,使得很久以后人们还很难或者是不愿把他与老马哈拉什维里的命运和生活予以分开。老马哈拉什维里以其光明磊落、胸怀开阔、坚毅刚强、热情豪放的性格特征,也以其作为一个人,父亲、士兵、保卫和平的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献身精神久久地吸引着观众。演员谢尔盖·扎卡里阿泽也因其塑造的这一动人形象获得了极大声誉。

本片导演列瓦兹·契赫依泽是格鲁吉亚著名电影导演。从事故事片创作以来,其获奖作品有:《麦格达的小驴》(1955)、《啊,青年人》(1969)、《树苗》(1970)、《士兵的父亲》(1965)、《大地之子》(19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