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变态者》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精神变态者》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0 黑白片 109分钟

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摄制

制片人兼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约瑟夫·斯蒂芬诺(根据罗伯特·布洛克的小说改编) 摄影:约翰·拉塞尔 主要演员:安东尼·帕金斯(饰诺曼·贝茨) 珍妮特·莉(饰玛丽恩·克兰) 维拉·迈尔斯(饰莱拉·克兰) 约翰·加文(饰萨姆·卢米斯)

本片获1960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配角金球奖

【剧情简介】

一个星期五炎热的中午,某房产公司职员玛丽恩正和情人萨姆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某廉价旅店幽会,她年近30,急于结婚,但在旧金山费厄维镇开五金店的萨姆要为去世的父亲还债,为前妻付赡养费,无力马上办婚事。玛丽恩对这种偷情式的幽会已感厌腻,但又无可奈何。她匆匆穿好衣服,赶回办公室。老板让她把客户的4万美元立即送银行,她提出此刻头痛,想去过银行后回家,老板同意了。她匆匆回家收拾行装后携巨款开车去找萨姆。

玛丽恩连夜赶路,凌晨时停车路旁小寐,醒来后发觉一公路巡警正盯着她。巡警盘问后将她放行,但在后面远远跟随,她甩掉巡警,将车开到一旧车场,准备添些钱换辆车。那巡警忽然又出现了。玛丽恩硬着头皮把新车开走,紧张地狂奔了一天,摆脱了巡警,天黑时精神才松驰下来。她耳际仿佛又响起了老板的怒责声,懊悔之情和负罪感开始咬噬她的心灵……车外下起大雨,她驶离公路,把车停在贝茨旅店门前。

旅店生意清淡,接待室空无一人。她瞥见对面高坡处黑黝黝矗立着一座两层孤楼,楼上一亮着灯的窗前闪过一妇人的身影……店主诺曼·贝茨顺石阶来到接待室,他20余岁,举止略显局促优柔。登记时玛丽恩随手写下“玛丽·萨姆斯,洛杉矶”。诺曼请她住隔壁的一号房,邀她回头到楼里用便餐。玛丽恩关门取出装钱的信封,藏哪儿都觉不妥,最后夹在报纸中搁在床柜上。对面楼里传来妇人的尖叫声,那妇人不准诺曼带个姑娘来用餐。俄顷,诺曼端着托盘过来,他为母亲的粗暴向她道歉。玛丽恩随他穿过接待室进入休息室。台灯亮后,她被满屋的猛禽标本吓了一跳。用餐时诺曼谈起剥制鸟类标本是他唯一的消遣,他既要经营旅店,又得照顾有病的母亲。他5岁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因此他对母亲有种特殊的感情。后来母亲有了情人,他劝母亲盖了这旅店,但他死了,死得很可怕,母亲大受刺激,从此精神不正常。玛丽恩问他何不送母亲到慈善机构,他怒称那是不负责任。他又说:“她不是疯子,只是有点糊涂。我们大家有时都有点糊涂,你糊涂过吗?”玛丽恩深受触动,沉思良久后回答:“有过,但一次就够了。”她起身告辞,表示明天要早起赶回凤凰城。诺曼不解,她坚定地说:“我在那里掉进一个陷阱,我得及时拔出身来。”诺曼说:“晚安,小姐。”她随口纠正:“克兰。”

诺曼去查登记簿,随后满脸狐疑地走回休息室。他终于抑制不住某种冲动,取下墙上的画框,从墙洞向隔壁望去。他看见玛丽恩脱去胸罩和衬裙,换上一件浴袍。诺曼扭头望着窗外的小楼,面露愠色,随后挂回画框,走向楼里。玛丽恩坐在桌边算帐,她从存折一边减去700元,补足4万元中买车用去的部分。叹了口气,又撕碎计算纸,扔进马桶冲掉。接着她脱去浴袍,走进浴室淋浴……突然浴帘被扯开,一把利刃向她身上猛扎乱刺,她无益地挣扎喊叫着,终于砰然倒下……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身影一闪,消失在门外……良久,诺曼怯懦地走进浴室,用浴帘裹好尸体,仔细清洗血迹。随即他又把尸体及其所有物品(连同裹钱的报纸)放入汽车后厢,把汽车沉入屋后的沼泽。

然而玛丽恩并没有完全从这个世界消失,她姐姐莱拉到萨姆的五金店要他交出玛丽恩。巨款失主不愿报警,雇私家侦探米尔顿尾随莱拉前来索款。萨姆力辩自己毫不知情,最后他请莱拉留下来等玛丽恩的电话。米尔顿驾车沿公路寻找玛丽恩,入夜后终于找到离费厄维不远的贝茨旅店。诺曼否认近期有客,但当米尔顿从登记簿上查到“玛丽·萨姆斯”时,他指出这是“玛丽恩-萨姆”的意思,他还认出了她的笔迹。诺曼只好承认,然而他说翌晨她便匆匆离去。米尔顿发现小楼窗前坐着一个女人,诺曼说那是他母亲,米尔顿执意要跟她谈话,却被诺曼赶了出去。米尔顿给莱拉打电话通报情况,并表示还要去找贝茨夫人谈谈,一小时后回来面谈。米尔顿轻轻登上小楼,走近卧室,突然房门大开,疯女人高举尖刀向他猛刺,米尔顿滚下楼梯死去,他的汽车也被沉入沼泽。

莱拉和萨姆久候米尔顿不果。萨姆找到旅店,店内空无一人(诺曼在沼泽沉汽车)。两人又连夜去找司法官钱伯斯,钱伯斯电话询问,诺曼告知米尔顿早已离去。钱伯斯对莱拉说,贝茨夫人8年前就死了,她得知情人另有妻室,便偷偷下了毒,诺曼发现他们双双死在床上。

诺曼接电话后神情紧张,他把母亲抱到地窖藏起来。莱拉和萨姆扮作夫妇到旅店住下。从登记簿上他们得知玛丽恩曾住1号房,便偷偷溜进去四处搜寻,最后在马桶边找到一小片湿纸,上面隐约现出“40000”,两人断定诺曼谋财害命。莱拉决意找贝茨夫人侧面了解情况,萨姆负责缠住诺曼。莱拉潜入小楼,四处不见人影。萨姆套诺曼的话,时而问他母亲是否死去,时而问他是否见到4万元,诺曼几被逼疯。当萨姆说贝茨夫人会讲出钱藏何处时,诺曼猛然醒悟,他用烛台击昏萨姆,转身奔向小楼。莱拉下楼时见诺曼奔来,急忙躲到地窖口。诺曼奔上二楼,莱拉则推开了地窖门。一个女人背对门坐在高椅上,莱拉走近手扶椅子,椅子机械地转过向来,一具干瘪的女尸猛然面对莱拉,吓得她魂飞魄散,尖叫不已。忽然她背后也发出一阵吼声,诺曼头戴一副蓬乱的女人发套,身穿母亲的高领衫,高举长刀向她扑来。萨姆及时赶到,和诺曼扭打在一起……

警察局外人头躜动,心理专家走进办公室向大家宣布他与诺曼谈话的结果。他说诺曼现已不存在,他的思想言行完全变成母亲的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来母亲有了情人,诺曼痛感被遗弃,便将两人鸩死。弑母后他从棺材中偷了她的尸体,加以处理。他的人格逐渐分裂为二,他替她思考,模仿她说话,他思想的这两部分交替支配他,双方可以对话,有时他还装扮成她,按她的旨意行事。他在这种精神状态中先后杀了三个姑娘一个男人。现在母亲的人格已完全占据优势,他只以母亲的身份思想、说话……

沼泽地, 吊车的钢缆徐徐上升,玛丽恩的汽车渐渐露出水面。

【鉴赏】

本片的前45分钟,希区柯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老套故事:女主人公急于成家,却又无钱成婚,恰好一笔巨款来到她这个“过路财神”手中。感情冲动之下,她携巨款去找男友。年轻美貌、境遇堪怜的玛丽恩为爱情而不由自主地偷了钱,这虽属违法,但观众同情她的动机。希区柯克一直以玛丽恩的视角来叙述这故事,观众与她共同经历了巡警追踪引起的虚惊,而失主想象中的怒斥声更使观众感受到她的懊丧痛苦。她偷钱并非因为贪财,她会醒悟这钱不能给她带来体面的幸福,只要星期一上班前把钱送回,她还是个正派人。人有七情六欲,孰能无过?至此,观众已完全认同她。诺曼一开始就给人以淳朴敦厚的印象,他对母亲的挚爱,他待人的真诚感染了她,特别是他一番有关陷阱和糊涂的议论最终坚定了玛丽恩悔罪的决心。她用假名登记,此时却道出了真姓真地名;她算帐,决意用存款补足赃款。紧接着她开始冲浴,浴室灯光明亮,洁白的瓷砖,浴缸映衬着晶莹的女性胴体,仿佛能看透她的灵魂,清洌的浴水荡涤着人的原罪,净化了人的心灵,观众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

直到此时,观众看到的一直是个似曾相识的故事,他们不难想象出玛丽恩及时退款、迭经挫折、终与萨姆同结连理的情节……然而观众完全错了。一把利刃猛然刺入画面,观众无不为这突如其来的戮杀吓得惊叫起来。观众已经认同玛丽恩,刺杀她即等于刺杀观众本人,这样的凶杀更令人惊恐。认同对象的忽然夭折,还使观众如坠深渊,空悬的心荡浮飘摇不知所附。惊魂甫定,他们才渐渐想起诺曼也值得同情。不是吗?他温顺地侍奉着疯母亲,牺牲了个人的一切。玛丽恩的出现令母亲妒意十足,生怕夺走儿子的心。诺曼通过小孔窥视女人更衣,这不道德的行为也获观众谅解:一个过着清教徒生活的青年如此宣泄久受压抑的性欲也属正常。母亲为保住儿子而杀害玛丽恩,诺曼被迫为母亲掩盖罪行,观众此时已认同诺曼,巴不得他赶快收拾干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玛丽恩为之丧命的巨款却被诺曼当作旧报纸扔掉(钱在这里又一次成了希区柯克的“麦加芬”——情节的小小引发物),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人物的价值观在这里发生了陡转,爱情-金钱的因果链至此忽然变换成恋母情结。然而观众又不自觉地掉入希区柯克的另一陷阱,将片名的“精神变态者”指认为贝茨夫人,谁也不曾注意编导只让我们见过她的窗前剪影,听过她的声音,再有就是浴室凶杀时那惊鸿一瞥的疯女人形象。家侦探的出现使剧情得以继续,他的刨根问底使观众陷于两难境地:玛丽恩必须昭雪,诺曼的隐秘也不便公开,然而他的暴死则令观众倍感郁愤。观众得知贝茨夫人已死8年更觉悬疑重重:她是真死抑或假死?此中必有隐情。因此当莱拉潜入宅邸时,观众既担忧她重蹈私家侦探的覆辙,又急切希望她能解开这个谜。她相继推开母子俩卧室的门,前者装饰华丽,衣物齐整干净,唯床罩已掀开,上有人形压痕,梳妆台上开盖的化妆品也表明刚有人用过;后者则显得阴暗古怪,墙上涂满稚拙的画,室内到处是玩具,小床上被褥凌乱,烟灰缸塞满烟蒂。至此观众对诺曼的看法开始改变:他似乎并不像外表看来那样彬彬有礼、心智正常,他更像一个有心理缺陷的孩童。地窖一场戏是全片又一高潮,莱拉发现背对着的老妇时,观众都不怀疑那是一个活人,问题只在于她到底是谁?然而椅子一转过来,映入眼帘的却赫然是一具僵尸,此时观众的惊吓是可想而知的了。莱拉一回身,背后又出现一个手持利刃、满脸杀气的活老妇,这一死一活两个龇牙咧嘴的老妇令观众既惊恐又疑惑,但这疑局立即就崩解了:活老妇假发脱落,露出诺曼真面目。心理专家的推理破疑使观众豁悟,前此的所有悖谬顿然顺理成章了,尽管多少有些玄乎。

希区柯克成熟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具有精神分析学家感兴趣的内涵(虽然他未必有意依循精神分析学说拍片)。本片无疑是精神分析色彩最浓的希区柯克影片。首先片名便直呼“精神变态者”,编导设置的重重悬念统统捅破后,观众发现影片的主旨就在于表现主人公的双重人格,即个性分裂。“诺曼”(Norman)在英文中有“非人”的含义,编导以此暗示他不是正常人。诺曼童年丧父,母亲成了他精神世界的支柱,使他形成了强烈的恋母情结。母亲有了情人,他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受到压抑,产生变态。对占有失落的恐惧导致谋杀,谋杀成为毁灭性的占有,恋母(谋杀表明爱到极致)弑父(母亲的情人即亚父),这实际上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变体。为达到欲望的满足,在痴迷颠狂中他把母亲尸体制成“标本”供奉起来。他的人格也裂解为二,一半是自身,一半异化成母亲。母亲通过他而“复甦”,“母亲”对儿子病态的占有又压抑了他的人际沟通,特别是他与异性的交往,他的观淫癖(偷窥玛丽恩宽衣)便是被压抑的情欲的宣泄。谋杀玛丽恩满足了双重人格的双重占有——“母亲”没有失去儿子,诺曼“得到”了女人(变态的得到)。萨姆和莱拉在旅店的行动把诺曼逼到了极点,双重人格脆弱的平衡终于崩解,“母亲”那一半完全占据了优势……这样的情节离奇而不离谱(现实之谱),完全可以理喻。

本片原是作为低成本的电视片而摄制的,公映之初也受到影评界的诘难,然而它那强势的震撼力却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很快成为希区柯克最卖座的影片。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界从中不断开掘出新的内涵, 日渐意识到它并非媚俗之作,而是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乍看之下,本片以浴室凶杀为界,前后判若两部影片。以玛丽恩为中心的女性情节剧忽遭腰斩,观众的认同如同断线的风筝,这是对传统叙事法的粗暴践踏,是“犯规球”,是因循守旧者难以接受的。然而1960年是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安东尼奥尼执导的《奇遇》引出了现代主义电影的“非情节化”,希区柯克则从另一面向传统的剧作法则提出挑战,对之进行了有力的修正。他并不否定情节,相反他是要强化情节性。他本质上还是在玩弄悬念,他冒犯传统,戏弄观众,意在强化悬念的力度。浴室凶杀所以有那样强烈的震撼力,这种对结构的革新功不可没。

希区柯克在本片中展示了他操纵观众的非凡能力。首先他利用认同心理唤起观众的参与意识,巧妙摆布他们。他时而带领观众参与玛丽恩的窃钱行动,时而又伙同观众帮助诺曼销尸匿迹(玛丽恩的汽车在沼泽里沉到一半时忽然停顿下来,此时观众巴不得汽车快点沉没),观众从合乎伦理的动机出发却参与了违法行动,陷入道德窘境而浑然不觉。其次希区柯克在剧作上处处设疑,制造幻象,一再把观众引向误区。全片直到落幕始终都在蒙骗观众,然而这种对观众的误导又匠心独运地构成了情节链上有机的一环,为情节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理据,浑然天成,不给人故弄玄虚之感。希区柯克调动一切手段蒙骗观众,他挑选帕金斯扮演诺曼也是为了蒙骗。帕金斯有付纯真无邪的孩子脸,向以演正面角色闻名,观众很容易认同他,绝想不到他就是精神变态者。

希区柯克“讲”故事向来喜欢运用他所谓的纯电影方法,即不靠对白,而是靠画面与音响,靠场面调度、蒙太奇来表现故事。本片中这样的场景俯拾皆是。诺曼小屋台灯一亮,玛丽恩和观众都被满屋的猛禽吓了一跳,幽暗的底光照明更强化了阴森可怖的气氛;诺曼坐在巨鸟标本下,这既隐喻他像一只猛禽,又象征着他是猛禽的受害者,含义是双重的:诺曼嗜好剥制标本,这又为他处理母亲的尸体提供了注脚。玛丽恩入浴,希区柯克以高调摄影赋予其涤罪的含义;浴室本是住房中最隐秘、最安全的地方,凶杀忽然在这里发生,这也成了造成观众突惊的因素之一;浴帘在这里也被赋予意义:它只能给人带来虚假的安全感;玛丽恩被害后,血水成旋涡状淌进地漏,下水孔的特写镜头象征着一切皆空;镜头随即幻化成玛丽恩一只瞪圆的眼睛,仿佛她不理解这疯狂的世界,而观众也被凶杀震得目瞪口呆,这圆睁的眼睛同时道出了他们的惊疑。诺曼清理浴室又是高调摄影,这既有为母亲涤罪的隐义,同时也和观众震余未平的心情合拍;与之对照,镜头随即转入漆黑的沼泽,它使人联想到影片的黑色主题;玛丽恩洁白的汽车渐渐被污黑的泥水淹没,象征着她的沉冤;汽车下沉的忽然停顿,似乎表明玛丽恩心犹不甘,同时又撩动起观众的复杂心情:此刻观众既悲悯玛丽恩,又认同诺曼,既不忍汽车下沉,又盼望它立即沉没,希区柯克这一情绪化的犹豫手法的确是神来之笔。诺曼把母亲抱下地窖,这本是过场戏,但希区柯克从楼梯顶俯拍,同时伴以摄影机错综复杂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一种超验的眩晕感,仿佛坠入深渊;观众刚听说母亲已死多年,现又看到母亲,确实有些晕乎,此时这种极其电影化的拍摄手法,既是叙事,又是气氛的烘托,显示出希区柯克超凡的艺术功力。

本片通常还被视为西方恐怖片划时代的力作。恐怖片的震撼力主要来自突惊手法,再辅以气氛的营造以引发观众的惊悚感。本片虽也不脱这一模式,但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较之以往的恐怖片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恐怖片或者是超自然的(如《吸血鬼》、《金刚》等),或者是伪科学的(如《科学怪人》等),威胁来自人类以外,恐怖效果的产生也往往仰仗于造型的魔怪性。而本片表现的则是人性的恐怖,威胁来自人自身(《化身博士》的主题也是人格分裂,但“恶”的显现有赖于神奇的药剂,因此应归于伪科学名下;而本片的人格分裂可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存在于现实中的),恐怖的生成有赖于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布光、音响等手段综合运用所造成的心理效应。具体来说,本片不排斥传统的恐怖桥段,如片中有神秘、诡谲的哥特式小楼;母亲亮相时采用了造型魔怪性(僵尸)+突惊的综合手法,地点也选在昏暗的地窖以造成一种幽闭恐怖的氛围;私家侦探的被害发生在楼梯口(一种似是而非的逃生通道)等。然而本片同时也有大量反常规的创新,如全片的重头戏浴室凶杀发生在强光下,且不在哥特式小楼内,为强化突惊,凶杀前一再误导观众,凶杀时45秒内组接了78个刀、人体、喷头、浴缸的近景和特写短镜头,尽管没有一个刀刺中人体的血腥画面,但特写把凶杀推到眼前,快速切换令人头晕目眩,最终形成一种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大视觉冲击力。这组妙用库里肖夫效应、不诉诸画面的暴烈而完全靠蒙太奇产生的心理作用征服观众的镜头后来成了西方惊险片、恐怖片的经典场景,有的影评家甚至把它与《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台阶段落相提并论。希区柯克在本片中的这些创新为大量后进者所仿效,因此本片通常又被视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