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穆斯林》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5 彩色片 107分钟
俄罗斯“BBC”电影公司/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俄罗斯不动产”集团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弗拉吉米尔·霍季年柯 编剧:瓦列里·扎洛杜哈 摄影:阿列克谢·罗吉奥诺夫 主要演员:叶夫盖尼·米罗诺夫(饰柯里亚) 尼娜·乌萨诺娃(饰母亲索尼亚) 亚历山大·巴鲁耶夫(饰费佳) 叶夫多尼亚·戈尔玛诺娃(饰薇拉) 彼得·扎伊钦柯(饰巴维尔·彼得罗维奇) 伊万·鲍尔特尼柯(饰克列斯特内)
本片获1995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1995年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角奖
【剧情简介】
俄罗斯的一个农村,尼古拉·伊万诺夫的母亲索尼亚正在家里干活,电视新闻节目中一则报道“阿富汗战争中的一个俄罗斯士兵回来了,他在那里当了7年俘虏,已经习惯了那边的生活,可是还是回来了,他就是尼古拉·伊万诺夫。”引起母亲的注意,话音刚落屏幕上出现了尼古拉的影像,母亲认出自己的儿子,立即晕倒在地。
柯里亚(尼古拉)回来了,一副穆斯林的装束走进了村子,邻居们看见他都高兴地跑上前去与他打招呼,哥哥费佳也跑出来相迎。在门口,兄弟俩人相见,握手、拥抱。“我们收到电报,说你明天到,可今天就回来了。”妈妈听到儿子归来,高兴地边跑边叫儿子的名字,一不小心绊了一跤,爬起接着又跑。待母子俩坐在一起,母亲仔细端详着儿子,讲起家里发生的事情:父亲已经离他们而去,是上吊死的。他一直想见柯里亚一面,然而,等呀等呀,就是没有等到。柯里亚听着妈妈说话,一言不发,妈妈觉得他似乎跟他们有点生疏。
家里举行宴会,为柯里亚接风洗尘。村里人都来参加。大家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问这问那。区里一个叫巴维尔·彼得罗维奇的干部也赶来祝贺。他举杯祝酒,说柯里亚是好样的,一周之后,区里将给他发奖章。随之又谈到农村改变面貌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一、土地,二、金钱,三、也是最主要的,这就是人。不久前,他去过一趟莫斯科,那里变化很大,人们都在挣钱,而且是美元。说着顺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美元给大家看。随后,大声唱起“我的祖国无限宽阔,森林河流有很多……”在座的人也都跟着唱了起来。就在这一切进行之时,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个戴黑色眼镜的青年人在车里死死地盯着柯里亚,盯了很久,然后开车离去。
早上,柯里亚坐在桌前祷告,母亲悄悄地站在帘子后边观看。同村的科列斯特内赶着牛车来问母亲有无牛奶可卖,告诉她别村发生的一件事:有人不给丈夫酒喝,结果闹出人命。母亲没有理他,独自牵牛去放。科列斯特内又跟费佳聊了起来,他问费佳,柯里亚在干什么,费佳说,在祷告。“祷告就祷告吧,没什么坏处。”
母亲去商店买面包,售货员不给那么多。母亲说他们3个人,售货员说,只有两个人的证。母亲告诉售货员,马上要给柯里亚发奖章,那时会给他优惠的。
柯里亚赶着牛车去干活,同村的薇拉看见跳上了车。路上,薇拉问柯里亚在那边的情况,柯里亚爱答不理,薇拉觉得没劲,下车离去。没走几步,又回过头来,告诉柯里亚,她还喜欢他,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回到家,柯里亚向母亲说起此事,费佳说,薇拉是妓女。
母亲在镜子前穿好衣服,戴上头巾,拿上口袋,问柯里亚准备好了没有。柯里亚说,他不去偷东西。母亲诉说道,她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来,牛没有吃的,又有什么办法呢? 说完又问了柯里亚一句:“去不去?”“不去。”“那好,你们在家,我去。”最后,还是叫上了费佳与她一同前往。他们走后,柯里亚立即坐下祷告。
柯里亚骑车到区里领证件。戴黑眼镜的年轻人也跟到那里。当柯里亚拿到证件出来站在台阶上翻看时,后者掏出手枪又一次向他瞄准。就在他刚要扳动扳机,举起的手不由自主地放了下来,他头疼得厉害。柯里亚又一次逃过了灾难。
公共墓地,母亲带着两个儿子给父亲上坟。献上花,摆上果之后,母亲向儿子讲起父亲的情况:他打过仗,搞过建设,可是生活很苦,很难,他承受不了,结果上吊自杀。母亲让柯里亚喝酒祭奠父亲,柯里亚不喝。母亲问他,他所信的教规: 不喝酒,不偷东西。柯里亚点头作答。母亲认为这很好。可是,为了父亲,母亲还是劝儿子喝上一口。柯里亚说他不能喝。母亲生气,拿起酒杯泼在柯里亚的脸上。柯里亚委屈地离开。他一人来到草地上,先是站着,随后跪下,一边磕头一边祷告。
家里,柯里亚正在干活,费佳走上前来二话没说就是一拳,然后,又抓住柯里亚的头发,狠打一通。打累了,看到母亲提水进来,抱起水桶就喝,喝完后把桶递给柯里亚让他喝。柯里亚没有喝水,而是把水倒掉,趁着费佳没有在意,把桶反扣在费佳的头上,又随后拿起身边的一根棍子照着费佳的头朝桶上就打。母亲见状,吓得急忙跑出去喊人求助。打架完毕,费佳躺在科列斯特内的家里,发誓待他伤好后,一定要将柯里亚打死。不过,他还告诉科列斯特内:如果他杀人,请克列斯特内立即喊人来救。
柯里亚在河边打鱼,一次次下网,却一次次捞不上鱼。薇拉看见柯里亚在水里打鱼,也来跳入水中。好久,薇拉不见人影,也不见水有动静。柯里亚以为薇拉出了什么事,急忙爬上岸去喊。原来薇拉藏在桥底下。见薇拉安全无恙,柯里亚也跳入水中,俩人一起打闹嬉戏,忘记了以前的所有不快。柯里亚和薇拉骑自行车到镇上去看电影,戴黑眼镜的年轻人又跟踪他到了镇里,碍于薇拉在场,他没有下手。
半聋哑的牧羊人在湖边洗手,戴黑眼镜的年轻人走来,脱衣准备下水。牧羊人看见,连比带划、连喊带叫地告诉他不能下水,那里危险。年轻人听不明白。此时,在此干活的柯里亚的母亲也来劝阻。她告诉年轻人,这里原先有座教堂,37年教堂倒塌淹没,从此人们再也不敢下水洗澡。自己人不下水,也劝外来人不要下水,以免发生不测。年轻人不听劝说,执意下到湖中,而且潜到湖底抓了一把水草上来。因为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他高兴的大声叫喊,以表示自己的胜利。
小商店里,母亲正在同店主人唱歌,有人跑来告诉她,她的两个儿子在家大打出手。母亲急忙回家,刚走进院子,就听见屋里传来东西被砸的声音,一会儿,又见一把椅子从窗户飞出,随后又有人差点儿被从窗口扔了出来。母亲哭着喊着去劝阻,情急之中绊倒在门槛上。
晚上,被打的柯里亚来找薇拉,要在她家住上一宿。薇拉答应让他睡在凳子上。夜里,柯里亚发烧,浑身发冷,要和薇拉躺在一起。薇拉给他盖好被子,趴在了他的身上。也许有什么感觉,柯里亚突然爬起,离开薇拉。他告诉薇拉,他现在不能和她睡觉,他要正式娶她之后,再同她睡觉,那时他们还要有孩子,他干活,薇拉照顾孩子,他们要幸福地生活。薇拉问他什么时候,他说,不知道,反正会有那么一天。
黎明时分,薇拉一人来到湖边,嘴里说着什么,跳入水中。还未游到湖心,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有什么感觉,她突然害怕起来,赶紧游回岸边,失魂落魄地爬上了岸。
神父来到柯里亚家,母亲热情招待。饭桌上,母亲劝神父喝酒,神父不喝,因为星期三是他们的斋日,不能喝。神父先给全家人讲经说道。随后又问费佳,为什么不去教堂,是否心里有不痛快的事,还顺便给他讲了一个由打架到和睦相处的家庭的故事。说完,神父建议费佳多去教堂祷告。神父走后,费佳立即祷告,发誓不再打架。他吻过圣像之后,又让柯里亚吻圣像,柯里亚说他不能吻,于是,又是一顿毒打。费佳把柯里亚压倒在地,把圣像放在他的嘴上强迫他吻。柯里亚感到受辱,起来后拿了一把斧子向费佳走去,此时正好母亲走来,柯里亚看见母亲,狠狠地将斧子砍在了木墩上。
母亲觉得两个儿子无法一起生活,便把柯里亚叫到跟前,劝他离开家乡,柯里亚说他无处可去。母亲告诉他或者去找叔叔,或者去找祖父,还把家里惟一值钱的东西,一块手表送给了柯里亚。柯里亚心里委屈,无处诉说,只能暗自流泪。他来到草地上,再次做起祷告。这时,戴黑眼镜的年轻人悄悄地走到他的背后,掏出手枪正要瞄准射击,不料又被打扰:一架直升机迎面开来。直升机落地后,巴维尔·彼得罗维奇下了飞机走到柯里亚身边。看到柯里亚在作祷告,就同他讲起自己入教的事。柯里亚没有反应,巴维尔觉得不好打扰,便又离开,而且一边走一边又唱起“我的祖国无限宽阔,森林河流有很多……”
夜里,巴维尔·彼得罗维奇一人来到湖边,脱掉衣服刚要下水,湖中突然冒出一个庞然怪物。巴维尔吓得顾不上穿衣,撒腿就往回跑,谁知他刚刚跑到桥上,怪物就又跟着他在桥边出现。巴维尔失魂落魄,掉进河里,手提箱散开,美元漂落在水中。
第二天,柯里亚正在草地上祷告,河里驶来一艘轮船。突然有人发现,河里漂着美元。消息传开,在河边干活的人和村里的人争先恐后地跑到河里去拣美元。费佳听到消息,也骑车夹在人群之中赶来。船上的人从望远镜里看到河中漂流的美元,也一个个跳下水去拣。此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大喇叭里传出“请人们不要到河里去拣美元,那里危险”的警告。然而人们仿佛没有听见,还是纷纷涌向河里。薇拉来迟了,柯里亚拉住不让她去,但她不听,还是跳下了水。大家忙于拣美元,轮船无人驾驶很快搁浅。
商店里,女人们边买东西边议论美元事件,柯里亚的母亲也在其间。有人说巴维尔已经躺在医院,有人说他的钱是偷来的,还有人说他的钱是卖了农民的土地换来的。正议论间,有人来告诉柯里亚的母亲,她的儿子费佳上吊了。母亲听后,半天站不起来,当她回家看到躺在地上的儿子时,不禁失声痛哭。不过费佳没有死,是柯里亚救了他。此时,柯里亚正在拔掉屋顶上的吊环,他告诉费佳,以后不能再上吊了。
夜里,篝火旁,戴黑眼镜的年轻人独自坐在那里,柯里亚走来,年轻人问柯里亚是否认识他,柯里亚回答认识,他是政治副指导员。年轻人告诉柯里亚,他是专门来杀柯里亚的,因为1986年10月14日,他曾命令柯里亚去完成一个任务,可是柯里亚没有执行命令,由于柯里亚的过失,他们有6个人被杀,其中一个人就眼睁睁地死在他的怀里。自那以后,他发誓要杀死柯里亚,为同志们报仇。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柯里亚的消息后,便请假来到这里。他曾有几次机会把柯里亚干掉,可是巴维尔无意间救了他。现在他倒不想杀柯里亚了,是圣经中的哲理启发了他。战争曾给他带来过创伤,回来后,他结了婚,现在有两个孩子,生活得很好。两年前他也接受了洗礼,说着便在胸前画十字。他要柯里亚也画十字,柯里亚不画。他就用枪威胁,柯里亚说他不能画。
“你信了那边的教,你在那里生活得好好的,干吗回来呢?”
“一个声音在召唤我:俄罗斯是我的祖国。”
“那好,就求你为我画个十字吧,今天是我的生日。”柯里亚仍然坚持不画,年轻人再次用枪逼他,突然年轻人头痛发作,无意中按下了扳机,枪口正好对着柯里亚。柯里亚死了,年轻人悄悄地溜走了。
【鉴赏】
影片《一个穆斯林》是俄罗斯当今最走红的中年导演之一弗拉吉米尔·霍季年柯于1995年完成的一部力作。尽管影片没有得过什么大奖,但其中涉及的问题却是影片问世后评论界谈论得最多,也是最尖锐的话题之一,那么影片到底讲述的是什么呢?
影片通过一个在阿富汗战争中被俘的俄罗斯士兵的悲剧故事,触及到了当今俄罗斯人最敏感的问题:宗教问题。
影片主人公尼古拉·伊万诺夫在阿富汗战争中被浮,在巴基斯坦的山上度过了7个年头。因生活无望,他加入了当地的伊斯兰教。获释后,他本来可以留在当地,但“俄罗斯是他的故乡”的声音召唤他回到了家乡。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父亲已经上吊自杀,哥哥从监狱回来后变成了酒鬼,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在艰难地支撑。更可怕的是他回家后经受的各种磨难,先是哥哥的毒打,后被人枪杀。那么,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柯里亚回到家后,一天到晚干活,祷告,他一切行为遵循教规,不犯任何禁忌。他不喝酒,即使是在父亲的墓地上,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必须喝酒以祭奠亡灵,他还是没有喝酒,为此,惹得妈妈生气,把一杯酒泼在了他的脸上。尽管全村的人都去偷集体的饲料,妈妈和哥哥也去,可他就是不去。为此他遭到哥哥的毒打。他行为从不越轨,虽然已经躺在薇拉的床上,但又突然爬起跑掉,因为没有结婚就不能和女人睡觉。还有,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发不义之财。正因为如此,当全村的人到河里拣美元时,他不但不去,还劝薇拉也不要去。
柯里亚的行为没有任何出格之处,而且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呢?
问题所在是柯里亚所信仰的宗教。影片中柯里亚信奉伊斯兰教,他的行为又遵循教规,从不犯禁,这就同其他人的行为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
柯里亚的同村人基本上都信俄罗斯自己的宗教——东正教,就连区里来的干部和戴眼镜的企图谋杀柯里亚的年轻人也都去教堂。他们家里供奉着圣像,有的本人戴着十字架,他们随时在画十字,礼拜天也去教堂,可他们的行为又如何呢? 真正地按教规行事了吗?
柯里亚的妈妈明知偷盗不对,但全村人都在偷国家的东西,更何况他家的牛又没有吃的,所以还是带着大儿子去偷集体的混合饲料。哥哥费佳在听了神父的一番教诲之后,下决心不再打架,就在他刚刚向上帝忏悔完毕,吻过圣像以后,就又对弟弟拳打脚踢。巴维尔·彼得罗维奇也去教堂,相信上帝,可他卖了农民的土地后却把钱装在自己的箱子里。还有来谋杀柯里亚的年轻人,在读过圣经以后,下决心不再杀人,但在柯里亚不为他本人画十字时还是枪杀了柯里亚。而当河里漂浮着美元时,所有看见和听见的人,包括船上的员工,都跳到河里捞钱,以至于轮船因无人驾驶而搁浅。在这些人面前,柯里亚的行为是一面镜子,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检验。
按照作者本来的意愿,柯里亚的行为、他所信仰的宗教在这里是一个引子,他要通过它揭示一个人的行为如何符合宗教戒规和道德规范这一主题。可是他所表现的村里人与柯里亚行为的对比和差距却引起评论界对宗教问题的极大关注,而且意见相当尖锐。
一种意见认为,影片在表现俄罗斯的宗教方面既有一种吸引力,又有一种离间力,既有对俄罗斯的赞颂,又有对她的无奈。影片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是在以消极主义的态度对待俄罗斯的人种和文化。尽管作者并不想在两个宗教之间作出选择,即更倾向于那一个。可是银幕上,开始时东正教神父在原野上边走边唱赞美歌的镜头拍得很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在后边的整个叙事过程中,又似乎在思想内容上对柯里亚即穆斯林有所偏爱。所以影片使人产生一种感觉,作者在把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作对比,而比较的结果,则是伊斯兰教更强大有力,她可以阻止人犯罪,而东正教却做不到这一点。
还有意见认为,作者没有走进把宗教、信仰、信念进行比较的死胡同,也不想掀起关于宗教信仰的讨论。影片中的宗教信仰只是作为风俗习惯的同义词,而不是两个宗教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对立。影片表现的是已经习惯了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人无法忍受外来人,尤其是信仰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因此,矛盾冲突频频发生,直到最后这个外来人,即另一宗教的信奉者被打死。
针对评论界的争论,或者说是质问,导演对影片的立意作了进一步阐述。导演强调,他们的影片不是强调宗教问题,如果要说宗教的话,那也只是强调人们是否信仰宗教以及信仰宗教的程度。一个人信教容易,难的是真诚。当一个人真正按照宗教戒律生活时,他就会获得无法想像的力量,而俄罗斯目前正需要这种力量。影片编剧则表述得更加明确,他要通过对宗教信仰的阐述研究今天俄罗斯人的精神状态,研究他们的心灵。而对心灵的表现离不开今天的社会现实。而柯里亚在此只是作为一个切入点。
影片在研究俄罗斯人精神状态的过程中更多地揭示了俄罗斯农村的社会现实。银幕上的农村状况再现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艰难和无奈。面包凭票供应,牲畜饲料不够用,人们去偷集体的东西,否则将难以维持生计。影片中母亲的形象概括了俄罗斯广大妇女的命运。柯里亚的母亲日夜操劳,然而生活并不轻松。丈夫死后她一人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大儿子刑事犯罪释放回家后渐渐地变成了酒鬼,二儿子当了7年战俘,回来后又与他们格格不入。面对兄弟二人动不动就拳脚相加的打架斗殴,母亲既难过又无奈,她恨他们又爱他们。尤其是大儿子上吊后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更体现了母亲的胸怀,儿子尽管不争气,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而对柯里亚的处境,母亲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别的办法,她只能劝柯里亚离开家乡,远走高飞去寻找自己的活路,尽管她曾日日夜夜地盼望着儿子能回到她的身边。演员尼娜·乌萨诺娃以自然娴熟的技巧,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表演风格再现了俄罗斯母亲的伟大形象。她的行为中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为了自家的牛不被饿死去偷集体的饲料,那也是生活所迫。而她善良纯朴、勤劳无怨的性格及同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俄罗斯大多数农村妇女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叶夫盖尼·米罗诺夫扮演的主人公柯里亚在影片中是所有矛盾的焦点。家里有哥哥处处与他为难,动不动对他拳脚相加,外边有戴黑眼镜的前政治副指导员跟踪谋杀。柯里亚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生活也处处遭受委屈。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而且能严格遵守戒律,所以他总是竭力忍耐。有时他也会冲动,比如对哥哥的毒打进行反击,有时他也会爆发一些激情,如在河里与薇拉打闹嬉戏,但总的来说,还是沉默和无奈的时候为多。米罗诺夫在表演上着重突出了他的无奈和委屈。如母亲把酒泼在他脸上时,他什么话也没说,起身默默地走开。母亲劝他离开家乡时,他心里不愿意,可又不想使母亲为难,他独自一人站在树下悄悄地流泪。家乡不接受他,他又无处可去的委屈和无奈全都通过无声的眼泪表现了出来。柯里亚在影片中仿佛是一个外来人,受到“俄罗斯是他的家乡”的召唤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的他,因为信奉了伊斯兰教而付出了生命。
影片采用了歌剧形式的结构。按照作者的说法,他们拍了一部音乐剧。片中既有宗教赞美诗,又有《黑桃皇后》的选段,既有歌唱祖国的抒情曲,又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而且不同乐曲代表了人们不同的身份及心情。然而各种乐曲结合在一起,却没有达到影片应有的统一感。
不过,优美的摄影却使影片在风格上具有了强烈的诗意感,也是影片赢得观众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摄影师罗吉奥诺夫的摄影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美学上绝对突出了俄罗斯农村的田园诗风格。宽阔平坦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开着点点小花的绿茵草地,掩藏在树阴中的河流,平静如画的湖面,还有雨后湖上升起的雾霭,这一切均构成俄罗斯农村特有的风情景色。特别是黎明前的景色:逆光中拍摄的沉睡中静得一丝声音都没有的村庄的轮廓,背景上太阳升起前映红半边天的霞光,湖面上升腾起的水雾,作者在此营造的气氛使观众沉入静默欣赏之中,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生怕弄出一点声响,从而打破银幕上的肃静氛围。还有人们干活时赶的牛车、牧羊人牧羊时甩得叭叭响的牧羊鞭,都给俄罗斯农村的生活景色增添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影片含有一定的寓意。柯里亚几次落入谋杀者的准星之内,又一次次因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躲过灾难。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作者的倾向却很明显。导演一再表明,他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主人公几次差点被杀,但他一次次地躲过。还有湖中发生的事件; 当提着一手提箱美元来到湖边的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准备下水时,湖中心突然冒出的庞然怪物吓得他跌入水中,从而手提箱散开,美元全部落入水中。导演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其寓意已经不说自明。
还有人们在河里捞美元的一场戏。有人说这场戏的加入破坏了整个影片的叙事风格,有点画蛇添足,但它又正好表现了俄罗斯人当前的心理状态,而且飞机、轮船、自行车,人们的喊声叫声、轮船的汽笛声、飞机上的喇叭声在此把整个影片从音乐结构上推向了一个高潮。
影片导演弗拉基米尔·霍吉年柯是苏联解体后崛起的颇有才华的导演之一,他拍的影片《英雄的一面镜子》、《一群》、《爱国主义喜剧》、《马卡洛夫》分别获得不同奖项,引起观众及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在俄罗斯经济极不景气的情况下,他能稳定而不间断地拍片,足以证明他的艺术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