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作家与作品鉴赏

【时间】:Cantos 1&2,1812,Cantos 3,1816,Cantos 4,1818

拜伦著名的记游长诗。长诗描述了一个朝圣者的旅行、经历和反思。全诗共分四章,第一、二章发表于1812年,记录了诗人访问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国的经历。第一章描述了里斯本以及诗人骑马从葡萄牙、西班牙到塞维利亚的游程。拜伦被壮观的景色打动,哀叹当地人民的无助和悲惨的命运。长诗发表后在英国引起轰动,诗人马上成为社交名流。1816年在经历婚变和被社会排斥后,拜伦再次游历欧洲,在瑞士完成第三章,记录了这段经历。在诗中,他描绘了美丽的北欧风光,以及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1818年他在意大利完成第四章,描绘了意大利的城市风光,回顾了当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历史。长诗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姿态和意境。第一、二章常常过于感伤,诗人虽然描写了地理风光,但更关心当地的文化模式和人民的心态。在第三章里,诗人不再从恰尔德的角度进行叙事,而改用第一人称。他为自己辩护,希望时间能成为最公正的证人。在整个第三、四章中,诗人勾勒出世界的悲剧本质:人类最大的悲剧是能够想象完美,却无法达到完美。第三章中的一百十三和一百十四小节更是有力地表明了拜伦的立场。诗歌主人公的名字恰尔德(Childe)在英语中意为正在等待接受骑士身份的贵公子,它暗示着该诗的主题和内容发展———从拜伦精神的启蒙到现实以及诗人适应现实的努力。在诗人的手稿中,主人公的原名为Burun,是拜伦姓氏的古体。为此,人们普遍认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本人的化身,是一位拜伦式英雄。长诗用斯宾塞式的九行体写成,其中八行诗采用五步抑扬格,末行为亚历山大式六步抑扬格,韵律为ababbcbcc。这种诗体是当时流行的记游诗体,而全诗的内容也通过旅行这个母题而统一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拜伦把包罗万象的欧洲见闻,以富有音乐感和戏剧感的方式写成诗歌,使读者仿佛亲临欧洲,亲自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波澜壮阔的解放运动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这首诗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浪漫主义的手法和日趋成熟的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