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恩底弥翁》》作家与作品鉴赏

【时间】:1818

约翰·济慈的第一部长诗。恩底弥翁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和月亮女神相爱。有传说认为他请求宙斯赐予他永远的生命和青春,宙斯同意了,但条件是他必须永远沉睡。许多英国诗人都曾采用了这个题材。1817年济慈离开伦敦前往怀特岛,4月开始创作《恩底弥翁》,1818年发表了这部作品,共分四册。济慈原打算写一部诗体罗曼斯(Romance),后来决定模仿利·亨特1816年发表的作品《里米尼的故事》(The Story of Rimini)。他对睡眠和诗歌之间的浓厚兴趣促使他采用了恩底弥翁的题材。长诗以丰富的形容词创造讲述了那个拉特莫斯山上“脑子有病的牧羊王子”恩底弥翁的故事。恩底弥翁爱上了月亮女神辛西娅,下到凡间去寻找她。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人间女子菲比,并爱上了她。原来菲比就是辛西娅,她引诱了恩底弥翁后筋疲力尽,不知所措,于是穿过云雾的幻想,把他带向永生。故事的主要情节中还穿插了维纳斯和阿多尼斯、格劳克斯和锡拉以及水神阿瑞托莎的传说。第一册中包含了著名的《潘之颂歌》(“Hymn to Pan”),第四册中则收录了回旋诗《哀伤》(“O Sorrow”)。长诗虽然在结构上不完善,但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色彩。这部寓言作品似乎象征了诗人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诗歌能力的测试:他不仅要用优美的诗歌语言将简单的故事变为四千行左右的长诗,还给自己规定了有限的创作时间———在秋天之前完成作品。作品发表后遭到了保守刊物《季度评论》(Quarterly Review)和《黑檀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的谴责。但不可否认的是,济慈的诗歌语言清丽流畅,意象生动逼真,富于感性美。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优美的音韵结合起来,带给读者感性和理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