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教堂谋杀案》》作家与作品鉴赏

【时间】:1935

T·S·艾略特最著名的诗剧,是专为1935年坎特伯雷大教堂节创作的宗教剧。该剧取材于1170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被害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宗教道义和王权统治的对抗,宣扬了为世人赎罪的献身精神。贝克特与亨利二世之间的恩恩怨怨是英国历史上君臣失和、将相反目的典型例子。贝克特与英王亨利二世年轻时关系甚密,后又成了他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亨利二世对这位才华出众的挚友寄予重望,先后任命其为总理国务的枢密大臣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然而令亨利二世大失所望的是,贝克特在担任大主教后一改往昔的行为和信念,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与王室分庭抗礼,反对王室的政策,全力维护教会的自由和利益。全剧共分两幕,以贝克特圣诞节布道的散文演说词衔接前后。第一幕记述由于亨利二世残暴统治而被迫流亡国外七年的大主教贝克特于1170年返回大教堂的场面,着重表现贝克特坚持教义、拒绝按国王旨意办事的坚定决心。然而他作为反对君主独裁的代言人,面临死亡却拒绝采取任何行动,甘心把自己的意愿全部托付给上帝“永恒的设计”。第二幕发生在圣诞节后的12月29日。国王的四个武士奉命杀死了贝克特。谋杀进行得无声无息,观众无法看到谋杀场景,但妇女颂诗班歇斯底里的叫喊再现了谋杀的恐怖。然后,艾略特采用了萧伯纳惯用的方式,让四个武士上前向观众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声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因为贝克特让教堂与国家为敌从而造成了国家的分裂。与此同时,颂诗班唱出了贝克特之死是为人类的罪恶而殉道。他以赎罪的鲜血使荒原重新肥沃,“永恒的设计”继续得以维持。在创作上,艾略特既保持了古典诗剧的优雅,又不拘泥于诗歌格律,而是采用了流畅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以贴近普通观众。演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七个月内观众人数达两万多。该剧的成功使得诗剧这一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地位每况愈下的戏剧形式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