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罗马]奥古斯丁》读后感

【作品提要】

奥古斯丁在本书中叙述了自己形成信仰的曲折过程,他向上帝承认自己的种种罪过,并发出对上帝的歌颂。全书共十三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卷一至卷九)主要记述了奥古斯丁从出生到3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第二部分(卷十)则对其写作《忏悔录》时的思想状况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卷十一至卷十三)是对《创世记》进行诠释,歌颂上帝的创世工程。整部书在对天主的赞美中结束。

【作品选录】

天主,请你俯听我。人们的罪恶真可恨!一个人说了这话,你就怜悯他,因为你造了他,但没有造他身上的罪恶。

谁能告诉我幼时的罪恶?因为在你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谁能向我追述我的往事?不是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吗?在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记忆所不及的我。

但这时我犯什么罪呢?是否因为我哭着要饮乳?如果我现在如此迫不及待地,不是饮乳而是取食合乎我年龄的食物,一定会被人嘲笑,理应受到斥责。于此可见我当时做了应受斥责的事了,但我那时既然不可能明了别人的斥责,准情酌理也不应受此苛责;况且我们长大以后便完全铲除了这些状态,我也从未看到一人不分良莠而一并芟除的。但如哭着要有害的东西,对行动自由的大人们、对我的父母以及一些审慎的人不顺从我有害的要求,我发怒,要打他们、损害他们,责罚他们不屈从我的意志这种种行动在当时能视为是好事情吗?

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 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谁不知道这种情况?母亲和乳母自称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补救。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但人们对此都迁就容忍,并非因为这是小事或不以为事,而是因为这一切将随年龄长大而消失。这是唯一的理由,因为如果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发现同样的情况,人们决不会熟视无睹的。

主,我的天主,你给孩子生命和肉体,一如我们看见的,你使肉体具有官能、四肢、美丽的容貌,又渗入生命的全部力量,使之保持全身的和谐。你命我在这一切之中歌颂你,“赞美你,歌颂你至高者的圣名”,因为你是全能全善的天主,即使你仅仅创造这一些,也没有一人能够做到: 你是万有的唯一真原,化育万类的至美者,你的法则制度一切。

主啊,我记不起这个时代的生活,仅能听信别人的话,并从其他孩子身上比较可靠地推测这一段生活,我很惭愧把它列入我生命史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和我在胚胎中的生活一样,都已遗忘于幽隐之中。“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我的天主,何时何地你的仆人曾是无罪的?现在我撇开这时期吧;既然我已记不起一些踪影,则我和它还有什么关系?

唉,我这一次偷窃,我十六岁上所犯的罪行,这可怜的我究竟爱你什么?既然是偷窃,能有美丽动人之处吗?有什么值得我谈的呢?我们所偷的果子是美丽的,因为是你造的,我的好天主、万有中最美善的,万有的创造者,我的至善,我真正的至宝。的确,果子是美丽的,但我可怜的心灵并不贪那些果子,因为我有更多更好的;我摘这些果子,纯然是为了偷窃,因为我到手后便丢掉,仅仅饱餐我的罪恶,享受犯罪的乐趣。即使我丢下一两枚,这也不过作为罪恶的调味而已。

现在,我的主、天主,我要问偷窃有什么使我欢喜的呢?绝无可人之处。我不谈在公平和明智中所看到的那种美,或在人的思想、记忆、官感、生长中所看到的美,也不谈天上星辰光耀灿烂的美,或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动物的大地和海洋的美;它连骗人的罪恶所具有虚假的美也没有。

因为骄傲模仿伟大,独有你天主是凌驾一切之上;贪婪追求地位光荣,但尊荣永远是属于你的;有权势者的暴虐企图使人畏惧,但唯有你天主才能使人敬畏,一人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凭借什么能越出你的权力?轻薄的巧言令色想博得爱怜,但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光明的真理更有实益地值得爱恋;好奇心仿佛在追求知识,你却洞悉一切事物的底蕴。愚蠢也挂上纯约质朴的美名,但有什么比你更纯一、更纯洁,因为你的行动和罪恶完全对立。懒惰自诩为恬静,但除了主以外,什么是真正的恬静?奢侈想赢得充盈富裕的称号,而你才是涵有一切不朽甘饴的无尽库藏。挥霍弋取了慷慨大量的影子,而你才是一切美好的宽绰的施主。悭吝希望多所积聚,而你却具备一切。妒忌妄想高人一等,但谁能超过你呢?愤怒渴求报复,但谁比你的报复更公正呢?恐惧害怕意外的变故损害心爱的东西,担心自己的安全,但在你能有不测的遭遇吗?能使你所爱的和你脱离吗?除了在你左右,还有可靠的安全吗?悲伤是因丧失了所贪求的东西而憔悴,它想和你一样不可能有所丧失。

这样,灵魂叛离你而贪图淫乐,想在你身外寻求洁净无瑕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仅有返回你身边才能获得。人们远离了你,妄自尊大地反对你,便是倒行逆施地模仿你。但即使如此模仿你,也显示出你是大自然的创造者;为此,决没有使人完全脱离你的方法。

但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爱上什么?是否我在这件事上错误地、倒行逆施地模仿我的主呢?是否想违犯法律而无能为力,便自欺欺人想模仿囚徒们的虚假自由,荒谬地曲解你的全能,企图犯法而不受惩罚?瞧,这样一个逃避主人而追逐阴影的奴才!唉,真是臭腐!唉,真是离奇的生活,死亡的深渊!竟能只为犯法而犯法!

蓬提齐亚努斯讲了这些事。主啊!在他谈话时,你在我背后拉着我,使我转身面对着自己,因为我背着自己,不愿正视自己;你把我摆在我自己面前,使我看到自己是多么丑陋,多么委琐龌龊,遍体疮痍。我见了骇极,却又无处躲藏。我竭力想逃避我的视线,而蓬提齐亚努斯还在讲述他的故事,你又把我按在我面前,强我去看,使我猛省而痛恨我的罪恶。我认识了,但我闭上眼睛,强自排遣,于是我又淡忘了。

当时,我越佩服他们两人能激发有益的热情,贡献全身,听凭你治疗,相形之下,越觉得自己的可耻,便越痛恨自己。从我十九岁那年读了西塞罗的《荷尔顿西乌斯》一书引起我对智慧的爱好后,多少年月悠悠过去了——大约十二年——我始终留连希冀于世俗的幸福,不致力于觅取另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于获得任何宝藏,胜于身践帝王之位,胜于随心所欲恣享淫乐。可是我这个不堪的青年,在我进入青年时代之际已没出息,那时我也曾向你要求纯洁,我说:“请你赏赐我纯洁和节制,但不要立即赏给。”我怕你立即答应而立即消除我好色之心,因为这种病态,我宁愿留着忍受,不愿加以治疗。我又走上狂悖迷信的邪路,但对于这种迷信,我本无真实信心,不过以为较优于其他理论,而所谓其他,我却无意诚求,只不过抱着敌对的态度加以攻击。

我自以为我的趑趄不前,不肯轻视世俗的前途而一心追随你,是由于我没有找到确切的南针,来指示我的方向。但时间到了;我终于赤裸裸地暴露在我面前,我的良心在谴责我:“你还有什么话说?你一直借口找不到明确的真理,所以不肯抛弃虚妄的包袱。现在你可明确了,真理在催迫你,只要你脱卸负累,自会生翅高飞,已不必辛苦探索,更无须再费一二十年的深思熟虑了。”

我的心灵在腐蚀着,蓬提齐亚努斯讲述时,我感到非常可怕的羞愧。他讲完后,办好了应办的事,告辞而去。我以心问心,自怨自艾,我对我自己什么话没有说过?我思想的鞭策为了催促我努力跟随你曾多少次打将下来?我倔强,我抗拒,并不提出抗拒的理由。理由已经说尽,都已遭到驳斥。剩下的只是沉默的恐惧,和害怕死亡一样,害怕离开习惯的河流,不能再畅饮腐败和死亡。

当我和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境中发生剧烈的争哄时,我的面色我的思想也同样紧张,我冲到阿利比乌斯那里,叫喊道:“我们等待什么?你没有听到吗?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起来攫取了天堂,我们呢?我们带着满腹学问,却毫无心肝,在血肉中打滚!是否他们先走一步,我们便耻于跟随他们?不是更应该惭愧自己没有跟随吗!”

我对他大概说了这一类的话,我激动的情绪将我从他面前拉走;他不作声,惊愕地望着我。我的话不同于寻常。我的额,我的面颊,我的眼睛,我的气色,我说话的声音,比我的言语更表示出我内心的冲动。

我们的寓所有一个小花园,屋子和花园都听凭我们使用,因为屋主并不住在那里。我内心的风暴把我卷到花园中。那里没有人来阻止我自己思想上的剧烈斗争;斗争的结局,你早已清楚,我那时并不知道。但这种神经失常有益于我;这种死亡是通向生命。那时我了解我的病根在哪里,却不知道不久就要改善。

我退到花园中,阿利比乌斯是寸步不离地跟在我后面。即使有他在身边,我依旧觉得我是孤独的。况且他看见我如此情形,能离我而去吗?

我们在离开屋子最远的地方坐定下来。我的内心奔腾澎湃着愤慨的波涛,恨自己为何不追随你的意志,接受你的约法;我的天主,我全身骨骼都对此发出呼号,它们的歌颂声上彻云霄。为达到这目的地,并不需要舟楫车马,甚至不需要走像从我们所生之处到屋子那样短短的一段路程。因为走往那里,甚至到达那里,只需愿意去,抱有坚强而完整的意志,而不是只有半身不遂,左右摇摆,半起半仆,半推半就,挣扎争抗的意志。

我灵魂深处,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为了使我能嚎啕大哭,便起身离开了阿利比乌斯,——我觉得我独自一人更适宜于尽情痛哭——我走向较远的地方,避开了阿利比乌斯,不要因他在场而有所拘束。

我当时的情况,他完全看出,因为我不知道说了什么话,说时已是不胜呜咽。我起身后,他非常诧异,留在我们并坐的地方。我不知道怎样去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让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我向你奉上的,你理应哂纳的祭献。我向你说了许多话,字句已记不起,意思是如此:“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我觉得我的罪恶还抓住我不放。我呜咽着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

我说着,我带着满腹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面色变了,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听见过孩子们游戏时有这样几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来。我压制了眼泪的攻势,站起身来。我找不到其他解释,这一定是神的命令,叫我翻开书来,看到哪一章就读哪一章。我曾听说安东尼也偶然读福音,读到下面一段,似乎是对他说的:“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积财于天,然后来跟随我。”这句话使他立即归向你。

我急忙回到阿利比乌斯坐的地方,因为我起身时,把使徒的书信集留在那里。我抓到手中,翻开来,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嗜欲。”我不想再读下去,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我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

我用手或其他方法在书上作一标记,合上书本,满面春风地把一切经过告诉阿利比乌斯。他也把他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告诉我。他要求看我所读的一节。我指给他看。他接着再读下去,我并不知下文如何。接下去的一句是:“信心软弱的人,你们要接纳他。”他向我说,这是指他本人而言的。这忠告使他坚定于善愿,也正是符合他的优良品性,我早已望尘莫及的品性。他毫不犹豫,一无纷扰地和我采取同一行止。

我给她闭上了眼睛,无比的悲痛涌上心头,化为泪水;我的两眼在意志的强制下,吸干了泪壑的泉源;这样挣扎真觉非常难受。在她气绝之时,我的儿子阿得奥达多斯嚎啕大哭,我们力加阻止,才不出声。而我幼稚的情感也几乎要放声大哭,却被他的青年的声音、心灵的声音所抑止而不再出声。因为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安逝,不宜哀伤恸哭;一般认为丧事中必须哀哭,无非是为悼念死者的不幸,似乎死者已全部毁灭。但我母亲的死亡并非不幸,且自有不死者在。以她的一生而论,我们对这一点抱有真诚的信念和肯定的理由。

但我为何感到肝肠欲裂呢?这是由于母子相处亲爱温煦的生活突然决裂而给我的创痛。她在病中见我小心侍候,便抚摩我,叫我“乖孩子”,并且很感动地说,从未听我对她说过一句生硬忤逆的话,想到她这种表示,可以使我感到安慰。

但是,我的天主,创造我们的天主,我的奉养怎能和她对我的劬劳顾复相比?失去了慈母的拊畜,我的灵魂受了重创,母子两人本是相依为命的,现在好像把生命分裂了。

我们阻止了孩子啼哭后,埃伏第乌斯拿了一本《诗篇》开始咏唱圣诗,合家都相应和:“主,我要歌唱你的仁慈与公义。” 许多弟兄们和热心的妇女们听到我们的丧事也都来了。依照风俗,自有专务此业的人来办理殡仪,我则依例退处别室,友好们以为不应离开我,都来作陪。我和他们谈论遭丧的事情,用真理的慰藉来减轻我的痛苦;你知道我的痛苦,他们都不知道,都留心听我谈话,以为我并不哀毁。我在你的耳际——没有一人能听到的——正在抱怨我心软弱,竭力抑制悲痛的激浪,渐渐把它平静下来: 但起伏的心潮很难把持,虽未至变色流泪,终究感觉到内心所受的压力。我深恨自然规律与生活环境必然造成的悲欢之情对我的作弄,使我感觉另一种痛苦,因之便觉有双重悲哀在折磨我。

安葬的时候,一路来回,我没有流过一滴泪。依照当地风俗,入土前,遗体停放在墓穴旁边,举行赎罪的祭礼,向你祈祷时,我也没有流泪。但是整天忧伤苦闷,虽尽力哀求你治疗我的痛楚,却不曾获得允许。我相信,即使仅仅这一事,已能使我记住,对于一个已经饫闻不能错误的金言的人,习惯的束缚仍复有此作用。这时我想去沐浴,因为听说沐浴一词,希腊语义为祓除烦闷。但是“孤儿们的父亲”,我要面对你的慈爱而忏悔: 我浴后,和浴前一样,依然没有洗刷内心的酸苦。我睡了一觉,醒来时,便觉得轻松了一大半;独自躺在床上,默诵你的安布罗西乌斯确切不移的诗句: 

“天主啊,万有的创造者,

穹苍的主宰,你给白天

穿上灿烂的光明,给黑夜

穿上恬和的睡眠,

使安息恢复疲劳的肢体,

能继续经常的工作,

松弛精神的困顿,

解除忧伤的郁结。”

这样,我又逐渐回想到你的婢女一生对你的虔诚和对我的爱怜,一旦溘然长逝,我忍不住在你面前想到她而为她痛哭,想到我自己而为我自己痛哭。我任凭我抑制已久的眼泪尽量倾泻,让我的心躺在泪水的床上,得到安息,因为那里只有你听到我的哭声,别人听不到,不会对我的痛哭妄作猜测。

主啊,我现在在著作中向你忏悔。谁愿读我所作,请他读下去,听凭他作什么批评;如果认为我对于在我眼中不过是死而暂别、许多年为我痛哭使我重生于你眼前的母亲,仅仅流了少许时间的眼泪,是犯罪的行为,请他不要嘲笑,相反,如果他真的有爱人之心,请他在你、基督众弟兄的大父之前,为我的罪恶痛哭。

(周士良译)

【赏析】

公元397年前后,古罗马帝国末期,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10余年后,回顾了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和信仰历程,写出了西方第一部伟大自传——《忏悔录》。从作品的标题和内容看,撰写自传并非奥古斯丁的本意,他回顾早年的经历主要不是为了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评价,而是为了向信徒和众人表明自己对上帝的崇敬和感激,以及信仰上的坚定不移。

在《忏悔录》的卷一至卷九部分,奥古斯丁记述了他从出生到3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通常这一部分被看作是奥古斯丁的自传。奥古斯丁从基督教思想观念出发,认为自己皈依天主以前的人生充满罪恶,自己最终的转变来自上帝的恩宠,他怀着感恩和悔罪的心向上帝坦陈自己的种种罪过,叙述自己如何从罪恶中走向上帝的过程:“我愿向你忏悔我的耻辱,为了你的光荣。我求你,请你容许我用现在的回忆回想我过去错误的曲折过程,向你献上‘欢乐之祭’。” 与一般自传不同,奥古斯丁的生平回顾选择的不是那些有世俗意义的事件,而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经历,以对罪的忏悔构成自己生平的主线。从常人的角度看,奥古斯丁所忏悔的一系列罪过似乎是在所难免的,最多只能算是某种缺点和弱点,如少年时的顽皮,青年时的放纵,思想上的迷误等;有些罪过则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自然需要,如亲情、友情、爱情等。那么,为什么奥古斯丁如此看待自己的人生呢?这与奥古斯丁所持的原罪观密切相关。基督教原罪观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犯下了原罪,罪孽代代遗传,每个人生来就有了罪。因而,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一开篇就指出刚出世的婴儿的罪性: 婴儿在争夺食物方面表现出的自私正是原罪的体现。原罪观直接导致了奥古斯丁深刻的罪感意识,他认为,一个人不仅生而即有原罪,在人生的道路上还会不断地犯其他各种罪(也称本罪)。奥古斯丁之所以用那么长的篇幅忏悔自己年轻时偷梨的事,原因就在这里。偷梨一事虽小,但在奥古斯丁看来却深刻地反映出人的罪恶本性。既然自己家有更多更好的梨,为什么还去偷窃?梨偷来后没什么用,大多数被扔掉了,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乐?旁人或许认为这一行为只是由于年少轻狂,然而奥古斯丁却从基督教思想观念出发,认为这恰好说明人犯罪有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是为了犯罪行为本身,人在罪中感到快乐!它说明人是虚弱的,具有天生犯罪的倾向。

人生而有罪又处处犯罪,似乎是不可救药。但对基督徒而言,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时认罪并真诚悔罪,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奥古斯丁的人生历程显示出人的罪性,反过来也显现出上帝的至善、至美、至能。《忏悔录》既是奥古斯丁人生路途中的一个个罪恶的记录,同样也是上帝对他的救恩的记录。奥古斯丁认为,自己的人生意义正在于它有力地说明了人如果远离上帝就会处于罪恶之中,只有回归上帝的怀抱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他的人生轨迹体现的是上帝的慈爱和伟大,是神意的安排。可见,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进行宗教性的阐释是奥古斯丁写作《忏悔录》的最主要动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基督教思想观念的自传作品。

奥古斯丁在自传中强调了他走向上帝的历程的曲折。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奥古斯丁幼年起便一心希望儿子能和自己有共同的信仰。尽管由于母亲的关系,基督教的教义在奥古斯丁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但他并没有公开入教,而且在青年时代一度背离基督教信仰,陷身于种种“异端杂说”之中。他曾迷恋占星术,入过摩尼教,对之前的各种哲学流派都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他也热烈追求世俗生活,有过多次恋爱,也准备通过自己的才华谋取功名。与此同时,长年的思想探索,使他越来越认同基督教的主张。是依然故我,过一个与他人并无不同的世俗人生,还是抛弃尘世,献身基督教,过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生活,成了他的两难选择。

公元386年,奥古斯丁在米兰皈依基督教,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结束了思想上长期的不稳定和矛盾状态,告别了世俗的旧我,走向基督徒的新生。奥古斯丁不仅写出他皈依基督教过程的来龙去脉和最后的结果,还特别交代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他内心的矛盾冲突突出地表现在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之间的斗争。让奥古斯丁倍感困惑的是,此时他已经认识到基督教是他要选择的真理,但自己为什么不能立即采取行动。他发现,人的问题不是他内心不知道善,不愿意为善,而是缺乏坚定地选择善的道路的意志,人的种种矛盾彷徨、种种痛苦皆由此而来。要结束这些痛苦,人不能靠自己,只能靠上帝的救助。所以他最后的皈依被描写成了一个神秘的过程。奥古斯丁通过对皈依过程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在精神世界。这种心灵描写的深度和广度在西方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也是最具有自传意义的。奥古斯丁描绘出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自我认识过程,他告诉人们,人的自我认识不应只停留在人的所作所为这些表层事物上,而应探究人的心灵,深入审查自我行为的动机,这样对自我的认识才更加全面,才能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提高。这一自我认识的思路贯穿了整部《忏悔录》,在奥古斯丁大量的忏悔告白中,有关罪的行为(如偷梨一事)往往几笔带过,更多的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入而细致的审查。

《忏悔录》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描绘也表现出其鲜明的自传性。至今我们还能从作品中深切地体会到他与母亲的亲密感情,和朋友、恋人等生离死别时的痛苦。奥古斯丁对母亲去世时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的描写也是自传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由于信奉基督教,奥古斯丁相信母亲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死亡是走向永生,是一种幸福而不是痛苦,自己应该对此怀抱真诚的信念,因而他在葬礼上强忍住泪水。但他心中还是感到肝肠欲裂,他深情地说道:“失去了慈母的拊畜,我的灵魂受到重创,母子两人本是相依为命的,现在好像把生命分裂了。”母亲死后,他内心充满愧疚和怀念,痛苦的心情久久才得以平复。这些描写表现出母子情深和母亲去世给他的打击,情感细致入微,真切动人。奥古斯丁在自传中对情感的关注说明他对丰富而复杂的人性的认识,标志着他的自我认识的又一大进步。

奥古斯丁在自传中对罪进行忏悔,对自我进行深入反思和解剖,开创了西方自传的忏悔传统,既直接影响并衍生出大量的宗教精神自传,也成为后世以卢梭为代表的世俗性自传忏悔的源头和参照。强烈的忏悔意识逐渐成为西方自传最具特色的品质之一。正是从奥古斯丁开始,西方人对自我的认识开始了从外向内的转向,这是西方自我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奥古斯丁在自传中传达出的真切的情感体验,也使自传成为最能引起人们生存思考的文体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奥古斯丁虽然引领我们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是他的自我观始终处于基督教神学思想观念的统摄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我认识能够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西方第一部伟大的自传,在自传的主题、形式诸方面,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都为后世的自传树立了重要范型。

(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