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涅克拉索夫《一块未收割的田地》赏析

《〔俄国〕涅克拉索夫·一块未收割的田地》经典诗文赏析



晚秋时候。白嘴鸦已经飞去,

树林落光了叶子,田野一片空寂,



未收割的田地只有一块……

这引起了忧愁的思虑。



麦穗仿佛彼此在絮絮地诉说:

“我们听厌了这秋天的风雨。”



“脑袋耷拉在地上多么无聊,

饱满的谷粒浴在尘土里!



“各种过路的、贪食的鸟群,

没有一夜不来破坏我们,



“野兔把我们糟踏,暴风雨把我们吹打……

我们的农夫在哪里?他还在等待什么?



“是我们长得不如别的庄稼好呢?

还是开花、秀穗不够整齐?



“我们并不比别的庄稼差,不!

我们早已灌满了浆液,颗粒成熟。



“他又耕耘又播种,

难道要秋风吹散我们? ……



秋风给他们吹来怨伤的回答:

“你们的农夫已经没有力气啦。



“他知道为什么要耕耘和播种,

但想要收获已是力不从心。



“可怜的人病倒了——既不吃,又不喝,

蛆虫在吮吸着他害病的心窝,



“那犁出了这些垄沟的双手,

干瘦得象木片,垂下来象鞭子,



“眼睛淡了,声音已经嘶哑,

它经常唱着凄凉的歌儿啊,



“当农夫一手掌着木犁,

一面沉思着在田地里走去。”

(魏荒弩 译)



这是一首反映俄国农民苦难生活,浸透农民斑斑血泪的感人至深的诗篇。

开头短短三行,点明了时间、地点,渲染了环境气氛:时值晚秋,凄风苦雨,梧桐叶落,候鸟难飞……

在读者眼前,一连串镜头叠映、闪过:空旷静寂的田野,一块未收割的田地,沉甸甸的麦穗倒伏在地,忍受着风吹雨打、雀鸟争啄,一个骨瘦如柴的农夫从田垅上走过,拖着沉重的步履,佝偻着身躯,低垂着头若有所思。他的内心独白化为麦穗的絮语,秋风的回答化作画外音传入读者的耳中,那样真切有力,发人深思。

麦穗成熟了,颗粒饱满,璀灿如金,丰收的年景多么喜人啊!为什么农民还不来开镰收割呢?呵,原来可怜的农夫一年到头起早贪黑播种耕耘,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熬煎,贫病交加的折磨,虽然丰收在望,却再也无力去开镰收割自己的劳动果实,只得眼睁睁地听凭风雨侵袭,鸟雀啄食,野兔糟践。可怜的农夫在孤寂的田野上踽踽独行,对风风雨雨,对野兔鸟雀,对胀鼓鼓的麦粒,对周围的一切全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他低头陷入沉思,沉思辛酸的过去,难挨的现在,无法预测的未来,沉思自己生活的辛酸,世道的坎坷,人间的不平。他那孤苦伶仃、瘦骨嶙峋的身影一步步远去,终于渐渐消失了,消失在凄凉的风雨中,溶进在苍茫的暮色里……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块未收割的田野,读者不难想象整个俄国广大农村万千农民的悲惨生活,秋天是金黄色的收获季节,可充溢诗中的却不是丰收的欢乐和喜悦,而是心灵的悲凉和凄苦,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呵!细加咀嚼,不难体味凝聚于诗人笔端的无限沉痛和愤懑。 “于无声处听惊雷”。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天空惊雷即将轰响,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大地,地火正在奔突运行。

掩卷之后,在读者的脑海中不由会浮现出这样两句古诗: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罗隐《雪》)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难道不是满怀同样的义愤,抒写同样的主题吗?诗人匠心独运,构思别致,用对比和拟人化手法,以麦穗和秋风的对答,意在言外,曲折而又传神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应该根本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摧毁。

(杜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