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望 [日本]木下杢太郎》读后感

仿佛追忆的彼岸日已西倾

灰红的暮云泛起微黄

山阴的浓绿变得暗黑

大海安睡了吗?

无人岛现出淡淡的蓝色

青花鱼年轻飘零的梦早已沉沦

缥缈的憧憬追逐着前世的魂灵

空想呵,我向你敞开了胸襟

人世上母亲的暖翼已渐衰老

而你,却成了我执念慕求的可人

为何,为何忍不住心中的泪水?

把在神龛、十字架和忏悔师前

掩藏的眼泪,对你流泻?

那又是幻影的盾牌

万物都在那里隐身

我却满足于旁观——

呵,如今连那枚盾牌也都失落

多么冷酷呀

在冰似的虚无面前

我感到头晕目眩

(武继平、沈治鸣 译)

【赏析】

这首《顾望》是日本印象派人木下杢太郎的代表作。全诗共分三节。语言优美雅致,格调神秘安静,主题寓意深刻。

开篇第一节,诗人便在读者的眼前绘画出了一幅幽暗中渗透着忧郁的夕阳图景。天空中“灰红”的“泛起微黄”的“暮云”,海岸上“变得暗黑”的“山阴”,以及大海那“淡淡的蓝色”所勾勒出的一幅色调凝重的画卷,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世纪法国著名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一幅名画《日出》,远处一片惨淡的阳光下,平静的大海以及海面上的一艘孤舟,那朦胧稀疏的情致,与本诗第一节所描绘的场景颇有神似之处。而另一方面,这些“凝重”的色调就仿佛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沉忧伤的情绪,像浓雾般渐渐地蔓延开去,直至遮天盖日地吞没了眼前惨淡的世界。“青花鱼年轻飘零的梦早已沉沦”表现出诗人慨叹风华正茂一去不复返,青春的文身终究有一天会变成岁月的皱纹。诗歌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一种淡淡的莫名的忧伤,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猜测诗人在这幅优美图景中究竟要表达什么。

第二节承接上面的内容,在这低落中夹杂着哀愁的意境里,诗人的思绪舒展开来,积蓄已久的情绪喷涌而出。在“缥缈的憧憬环境”中,诗人对于“前世魂灵”的追逐,对于“空想”的感叹,对于母亲“衰老”而感到的可怜与悯怀一一展现。因为对灵魂的追寻和生老病死的感悟,诗人只能从宗教中得到慰藉。“泪水”、“神龛”、“十字架”表达了诗人想要对万能的上帝忏悔什么,却又无从说起。诗人想要忏悔自己的罪过,却又不甚明了自己到底触犯了什么罪。求助于宗教是否就能得到超脱呢?可是如果没有宗教,也没有了精神寄托,这千头万绪的情感交错纠缠在一起,激荡着诗人的心灵。在这样的氛围里,诗人将自己的一腔愁苦转而变成了一份思念,他想到了自己心中深深爱恋的恋人,于是情绪进而转为更加强烈,直至“把在神龛、十字架和忏悔师前/掩藏的眼泪,对你流泻”。这份情感隐藏多时,终于喷涌而出。

诗歌的第三节,在前面两节分别以“景象”与“情绪”的铺垫之上,诗人对整个世界发出了耐人寻味的慨叹:“那又是幻影的盾牌/万物都在那里隐身。”这两句颇有些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味道,或许有日本佛教中的“禅”的意味,“幻影”和“万物”相互交叠,让人难以分辨。而当“这板盾牌也都失落”时,眼前之景只是让人头晕的、冷酷的虚空。这“一切皆空”式的顿悟,与其说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沼泽,不如说是诗人描绘了一场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在冰似的虚无面前/我感到头晕目眩。”但是诗人对此场景也无能为力,只能“满足于旁观”。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轨道,人的力量也无法改变万物的运行,因为,人本身也仅仅是这轨道上的一个成员。可是我们到底生活在现实中还是虚幻中?面对人生,究竟该何去何从?面对这些疑问,木下杢太郎提出了种种迷离的隐喻,启迪人们无尽的联想。

(朱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