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女的夜歌 [德国]布伦塔诺》读后感

许多年前的往昔,

夜莺也这样啼鸣。

那是多甜美的莺声,

当我俩同在一起。

如今我唱着,忍住悲泣

孤独地纺纱不停,

纺的线哪,纯洁,明净,

直纺到明月平西。

当我俩同在一起,

夜莺在声声啼鸣;

如今我怕听莺声,

它提醒着: 你已远离。

夜夜明月永无尽期,

我孤独地思念不停,

我的心哪,纯洁,明净,

让我们团圆吧,上帝。

自从你与我分离,

夜莺仍在不住啼鸣,

莺声使我思念不停——

思念我俩同在一起。

让我们团圆吧,上帝,

我纺着纱,孤独一人,

月光照耀,纯洁,明净,

我唱着歌,悲泣难抑。

(飞白译)

【赏析】

布伦塔诺是一个极富幻想的浪漫派诗人,他把他的全部禀赋和才能只用来培养想象。他曾自白道:“我的孩子啊,我们什么也没有培养出来,就只有想象,而它反过来又把我们害苦了。”然而,他的最美的抒情诗并不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产物,而是通过借用和改编民谣写出来的。《纺织女的夜歌》就是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抒情诗,全诗单纯而动人地表现了诗人和索菲·梅罗的长期别离之苦。

全诗主要由三个意象构成: 啼鸣的夜莺、孤独的纺纱女和明净的月亮。这三个意象逐一出现,而后又互相牵引,形成一种诗的张力。首先出现的是夜莺啼鸣。这个自然的音响由于曾介入过人的世界而具有一种激活情感的力量。“声声啼鸣”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抒情主体,激活了他(她)美好的回忆。接着,抒情主体的化身——孤独的纺纱女的形象出现了,她以持续不断的、单调重复的动作——纺线来排遣自己的孤独感。此后,出现了第三个意象: 明月,团圆的象征。于是三个意象开始了同步的运动: 夜莺声声啼鸣着,激活了对往昔幸福而美满的记忆;纯洁、明净的月亮高挂中天,预示着一个幸福而美满的结局;只有纺车单调地旋转着,经历着孤独的痛苦,又执著地向往着那已过去的和将要经历的团圆。

从音响效果来看,这首诗格调质朴自然,又不失严谨。全诗用了抱韵(abba押韵),读来如歌唱般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诗中时有叠句插入,更加强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张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