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歌 [西班牙]洛尔卡》读后感

如今,我心中

万颗星辰在闪烁颤抖,

我的小路迷失在

雾中的心头。

星光折断了我的翅膀

和悲哀的凄楚

在我思绪的深处

弄湿了我的回忆,不堪回首。

玫瑰尽是白色的,

那么白,如同我的悲哀

悲哀原不是如此苍白,

只因蒙上了积雪。

我的心灵蒙上一层白色的灰尘

好似白雪皑皑。

心灵上的雪

凝结着亲吻和往事

都沉积在阴影之中

只有追忆使之复明。

玫瑰上面的雪片可以纷落,

而心灵上的却永世不能剥离,

连年战乱与这层层雪花

为心灵穿上了寿衣。

难道只有死神招引我们的时候

这层层雪花才会融化?

也许有新的雪花

更白的玫瑰来代替它。

也许会像上帝告诉我们的那样:

和平与我们同在

也许这种情况

永远不会到来。

如果我们被爱情欺骗

难道生活会给予我们勇气?

难道曙光会使我们

真正意识到

善几乎是不存在的

恶就在我们身边跳跃?

希望如果破灭了

空想便会油然而生,

难道有什么幻想的火炬

能够照亮这大地上的路程。

如果蓝天即是幻想,

空洞的头脑又如何去想象?

如果爱情没有箭痕

难道也称得上是个心灵?

如果死亡单纯就是死去,

那么,被人遗忘的

和故去的一切

又如何去为之命名?

啊!那逝去的

希望的阳光,清澈的泉水,新月

童年的心田

坚如磐石的心灵!

如今,我心中

万颗星辰在闪烁颤抖

玫瑰尽是白色的

那么白,如同我的悲哀。

(陈光孚 译)

【赏析】

悲秋,也许不分国界吧。英国诗人济慈说,“一年有四季,人的心灵也有四季。”洛尔卡的心灵的《秋之歌》当然并非对自然界的秋天的歌颂或描摹,而是感叹战乱和不公平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深秋一般严寒冷酷的感受。诗歌对经过战争洗礼的社会现实深感悲哀和忧虑,反映了多数民众的心声。

第一节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黯然伤怀、凄楚无奈、迷茫无助。“我心中/万颗星辰在闪烁颤抖”,星辰的颤抖指什么?是绝望中的希望,现实中的幻想吧。在幻想与绝望之间挣扎的心灵,如暮秋一样黯淡。这希望,这“星光”,“弄湿了我的回忆,不堪回首”。怎样的回忆呢?

第二、第三节打开了思绪的潘多拉的盒子——回顾那“不堪回首”的“那么白”的悲哀和雪一样的心灵。雪是洁白无瑕的,也是无罪的,为何无罪的心灵要承受如此难挨的现实?这一对比突出了心灵的无辜,暗含着人民的善良与无奈。“我”的玫瑰一样白色的悲哀因何而来?“心灵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灰尘”,因而“好似白雪皑皑”。心灵又为何蒙雪呢,“连年战乱”使然,“为心灵穿上了寿衣”。江河日下,感时伤逝,意冷心寒,都使心灵上的雪片“永世不能剥离”。这里心灵与玫瑰形成对比,玫瑰可以毫无负担地抖落雪片,而心灵只能继续负担往事和阴影,而且毫无摆脱的希望,如果有希望,那也是在“永世”之后。

第四节则转忧为愤,提出质问:“难道只有死神招引我们的时候/这层层雪花才会融化?”然而质问不能改变严酷的现实,也许只能继续接受更无情、更严酷的现实:“新的雪花”和“更白的玫瑰”。改变现状的希望在哪里?第五节将求救的目光转向“上帝”,祈求上帝的诺言:“和平与我们同在。”然而,那个大胡子、坏脾气的老头儿也许太忙了,永远眷顾不到我们的无论怎样雪白的心灵,和平“永远不会到来”。和平怎样才能到来呢?

第六至第九节以反问的口气指出: 如果被爱情欺骗,生活不会凭空给予我们勇气;如果希望破灭,幻想不能照亮路程;如果头脑空洞,甚至幻想不出蓝天的样子;如果没有经受过爱情的伤害,那么心灵不足以成为心灵。所以,即使经受了苦难与困惑,也不要继续感伤,因为那毫无用处。真正的上帝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要记住: 死亡不是单纯地死去,死亡要人们记住曾经付出的生命与鲜血,用这些来为现实命名。那些失去的美好,“希望的阳光,清澈的泉水,新月/童年的心田/坚如磐石的心灵”,往事确实不堪回首。

第十节呼应开头,一切如旧: 心中的“万颗星辰”依然在“闪烁颤抖”,玫瑰依然惨白,“那么白,如同我的悲哀”。如果心已被绝望冰冻,和平不会自己到来,只能继续在世界的角落里舔嗜自己的哀伤,任惨白的悲哀暴露在外。诗中弥漫着沉郁的绝望,但又透露着内敛而沉重的“恨”,恨其不争。如果磐石一般的心灵是坚强的奋斗的心灵,那么还有希望;如果是麻木得不可救药的顽石一般的心灵,那么心灵只能继续颤抖,悲哀只能继续惨白。

洛尔卡的诗形式灵活多样,遣词造句高度形象化,意象丰富而大胆,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首诗的语言就继承了“深歌”的传统,简洁、朴素,易于与普通大众沟通。

(马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