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窗 [意大利]坎帕纳》读后感

暮霭沉沉的夏日黄昏

一缕夕阳透过高高的玻璃窗投进昏黯

在我的心头留下灼热的印痕。

凉台、河畔的街灯亮了

是谁,是谁点亮了圣母桥边的路灯?

屋内一股霉蒸的气味

屋内一道痛苦的殷红的血迹。

星星仿佛珍母的耳环

黄昏披上了一件黑丝绒:

幽黯的黄昏索索颤抖

索索颤抖幽黯的黄昏,

黄昏的心头

永远刻下痛苦的殷红的血痕。

(吕同六 译)

【赏析】

坎帕纳是20世纪初意大利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这首著名的《玻璃窗》来自他最优秀的诗集《俄尔浦斯之歌》。诗人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从小就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1918年神经错乱,被送入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家疯人院,直至1932年病逝。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心思的极度纤弱以及本诗中那些敏感得几乎病态的意象。

本诗极力描绘的是夏日黄昏夕阳如血的景象以及诗人主观世界的神秘感受,而且这两者——写景和抒怀在诗中被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显示出作者较高的艺术水准。随着作者视角远近的转移,暮霭沉沉的夏日黄昏/一缕夕阳透过高高的玻璃窗投进昏黯,仿佛是诗人坐在屋中沉思冥想,沉醉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并没有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光线变化。而黄昏的阳光射进作者的屋里,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夏日黄昏的阳光仍然很亮、很热,打断了作者的思考,这才引起他的注意,提醒他黄昏的来临。

从自己的世界中迈出来的作者抬头看看窗外,发现凉台、河畔的街灯都亮起来了,这个被外在世界打扰的人带着些许不快问道:“是谁,是谁点亮了圣母桥边的路灯?”仿佛在夏日午后的沉睡中被拉起来吃晚饭的孩子对于夜晚来临的气恼。接下来的四句诗是对屋里屋外景色的对比:屋内,泛着一股霉蒸的气味,这是湿润与闷热夹杂在一起的气味,血色的残阳在屋里投下一道光影,这时的夕阳被作者形容为“一道痛苦的殷红的血迹”;屋外,星星已经开始亮起来了,越来越重的夜色仿佛给黄昏披上了一件黑丝绒。在从黄昏向夜的过渡中,光亮正在慢慢将它的领地交付给深沉的黑暗,而这个过程在作者的笔下被描写成一种挣扎的过程:“幽黯的黄昏索索颤抖”,一点一点地、颤抖着向黑夜缴械。而作者的心情,也像这越来越深重的夜色,昔日的痛苦只是越来越沉重、越来越难以忍受,在黄昏景色的刺激下,更加苦涩难挨,成为心头永远无法复原的伤痛,“黄昏的心头/永远刻下痛苦的殷红的血痕”。

夏日的灼热和浓烈的鲜血的气息弥漫着整首诗,使得这首诗的基调低沉、暗淡,成功地传达出黑暗的降临在作者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引起的失望、恐惧和痛楚。作者笔下的黄昏从“暮霭沉沉的”变成“索索颤抖的”、“幽黯的”,凄凉哀婉之情随着诗句的推进越发深重,至结尾处“永恒的”“血痕”,则给读者留下一抹浓烈的血色的阅读体验。

这首诗中的光影时亮时暗,使读者缠绕在幽暗迷离的气氛中。另外,这首诗的诗名也很有讲究。作者意识到黄昏的来临,进而引发对黄昏的痛苦的回忆,这些都源自从玻璃窗中透进来的一抹残阳,诗歌名为《玻璃窗》,使整首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的说来,坎帕纳的诗歌风格委婉,语言优美,形象鲜明,善于运用隐喻及联想创造心中的意境,是现代意大利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他的诗歌在想象的运用、幽暗意境的创作和忧伤情绪的渲染等方面都受到卡尔杜齐的影响,而哲学观点则可以看出尼采的影子。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