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 [法国]波德莱尔》读后感

当天空像盖子般沉重而低垂,

压在久已厌倦的呻吟的心上,

当它把整个地平线全部包围,

泻下比夜更惨的黑暗的昼光;

当大地变成一座潮湿的牢房,

在那里,“希望”就像是一只蝙蝠,

用怯懦的翅膀不断拍打牢墙,

又向朽烂的天花板一头撞去;

当雨水洒下绵绵无尽的雨丝,

仿佛一座大牢狱的铁栏一样,

当一群无声息的讨厌的蟢子

来到我们的头脑的深处结网。

这时,那些大钟突然暴跳如雷,

向长空发出一阵恐怖的咆哮,

像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

那样顽固执拗,开始放声哀号。

——一长列的柩车,没有鼓乐伴送,

在我的灵魂里缓缓前进;“希望”

失败而哭泣,残酷暴虐的“苦痛”

把黑旗插在我低垂的脑壳上。

(钱春绮译)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作为一种情绪的“忧郁”,波德莱尔以及他同时代的“世纪病”患者大都遭遇过这种悲观、绝望的情绪。就如快乐、悲伤一样,忧郁一词往往用来形容人类的心灵状态。但究竟何为快乐,何为悲伤,何为忧郁,古往今来却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繁复、密集,具体而有质感的意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把握他的心灵状态。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将天空比喻为一个将大地罩住的盖子,世界由此被想象成一个封闭、压抑、窒息而黑暗的所在。这一节所要传达的主要是压抑感。诗歌的第二节将大地比喻为“一间潮湿的牢房”,天花板已经朽烂,而“希望”如飞翔于其中的蝙蝠,毫无逃逸的可能。读这一节,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绝望,而且仿佛能够闻到一股发霉的味道,具体的生理感觉和抽象的心理感觉在此融为一体。通过具体的意象激发读者的生理和心理感觉,这是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第三节是第二节的延续,在不舒服的潮湿感之外,诗人又通过结网的蟢子增加了一种恶心的感觉。前三节诗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绝望、无聊、恶心、落寞的感觉,情绪低沉到了极点,第四节则突然有一种情绪上的爆发性。这种爆发性是通过音响效果的对比来达到的。第三节中的蟢子是“无声息的”,而第四节却集中出现了一片爆发性的声音:“暴跳如雷”的钟声、“恐怖的咆哮”、“放声”的“哀号”。这种如雷的钟声、恐怖的咆哮和放声的哀号自然是诗人内心发出的愤怒、反抗的号叫,是一个不甘生活在地牢般的压抑世界的痛苦灵魂的呼号。然而,任何激烈的抗争最终都无济于事,对忧郁的反抗永远是一出酷烈的精神悲剧。长长的柩车、失败的黑旗、低垂的脑袋,这些都在宣告诗人反抗忧郁的失败。除了视觉意象的转变,听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高声反抗重归于失败、绝望的沉默。从一、二、三节的轻声到第四节的高声再到第五节死一般的寂静,这首诗在听觉上的营造使之具有很好的音乐性,这也是这首诗第二个最鲜明的特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钱春绮老先生的翻译也为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了帮助。钱译《忧郁》采用“交韵”的押韵方式,每节一、三句和二、四句押韵。与此同时,最后一节保留了原诗的跨句,从而将原诗哽咽不能成行的效果保留下来了。

(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