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巴西]梅雷莱斯》读后感

泥土的湿润潮意,

水洗石块的气息,

——时间的不稳定时间!

山坡侧面的阴影,

寒冷而赤裸,一无所有。

脚底下砂砾的闪光,

腐殖树叶的滋味,

——没有运气的声音的嘴唇!

黎明时分的叹息,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夜展现出满是露水的

田野的新鲜清净,

——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

以四面八方的空气,

准备着最纯洁的花开放。

生活的宁静有多么好。

但是思想却在流逝……

——这阵乐声来自哪里?

那是一团密密的云,

充塞在星星与风之间。

(王央乐 译)

【赏析】

梅雷莱斯的诗歌和当时盛行的本土诗歌不同,她十分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义,题材广泛而深刻。本诗的形式虽然具有传统诗歌的特色,但以隐喻表达内容的方式却极具现代主义特色。

第一节,诗人综合了各种感官,首先捕捉了泥土的“湿润潮意”。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泥土的都是“泥土的芬芳”或者“泥土的气息”,但是梅雷莱斯却赋予泥土以质感,把泥土带给人们的“潮意”以“湿润”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词语之间的这种巧妙的组合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让人从新颖的角度重新去看“泥土”的特性。而“水洗石块”本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发出哗哗的声音或者给人的视觉强烈的冲击力,但梅雷莱斯却用了“气息”一词,让人不禁联想到水石之间柔韧的、长久的抗衡。但是随后的破折号却笔锋一转,用“时间的不稳定时间!”一句把时间的流逝和不稳定性与“泥土”和“水洗石块”这两个鲜明的意象联系起来,诗歌顿时变得深奥,颇具哲理的意味。接着作者又选用了“寒冷而赤裸,一无所有”的“山坡侧面的阴影”这个意象,奠定了整首诗阴冷、悲观的基调。

第二节,诗人给我们连续列出几个常见的景象,“树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生命的颜色的象征,那一抹生机勃勃的绿色让人产生希望的活力,可是诗人眼中的树叶却是“腐殖”的。黎明时分,一切都该从黑暗当中醒来,可是诗中却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嘴唇是用来发声的,能把人的喜怒哀乐都表达出来,可是诗中的嘴唇却是“没有运气的声音的嘴唇!”在此,诗人又用了反常化的手法引起我们对于存在的这个世界的思考,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三节中出现了“新鲜清净”的 “满是露水的”的田野,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田野,也有无法摆脱的孤独寂寞,因为它没有漫山遍野的野花,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而只是“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的存在。似乎“田野”在这里是人类和人类存在的象征,具有多重的意蕴,虽然痛苦、孤独地存在,但不管怎样,它还能用“四面八方的空气,/准备着最纯洁的花开放”。毕竟还是有希望存在的,只要有希望在,那么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诗歌最后一节进一步引发了主题,时间不停地运动,给人带来思念,带来幻想,也带来失望和痛苦。生活是辩证的,因为当你在享受“生活的宁静”,慢慢长大、成熟、明白更多道理的时候,你也要承受思想“流逝”的代价,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诗人在“夜”中的怀想!其中,有些词带有多重意蕴,比如那充塞在美丽的“星星与风之间”的“一团密密的云”既可以喻指生活中的阴影,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对于整个宇宙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思考与探索,这使诗歌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充满了张力。

就艺术特色而言,诗人传承锤炼佳句的优秀传统,打破时空的界限,省去通常的铺陈,甚至突破一般的意念连贯,于平凡处见惊奇,聚万朝于须臾,缩千里于咫尺。在诗歌韵律方面,诗歌简单的形式中孕育着无穷的变化,既不完全拘泥于音步,也不勉强凑韵,押韵也多押近似的“半韵”或“邻韵”,有时干脆无韵。因此,格式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和谐美。同时,还把个人感情表现得十分的温婉缠绵,物我相融,回味无穷。

(党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