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振翅,知更鸟——致M。B。 [美国]布罗茨基》读后感

你将振翅,知更鸟,飞下这三丛

悬钩子,因此——在我的禁锢中——

唤起对毛茸茸羽扇豆的回忆

当黄昏入侵豌豆王国的静谧。

你将振翅,穿飞于褪色柳的浓密

胡须,千千万万颗细微的露滴,

心儿受到突然的震惊而晕眩,

将瀑布般泻下豆荚绿色的斜面。

痉挛将毁灭悬钩子树丛,但是

留下一个谜。它或许刚才发生:

设陷阱时,一个猎人粗心地

踏上一根枯枝,断裂声清脆。

其实,只有一条细丝带似的小路

迤逦于黑暗中,还有梣木的白色和严肃;

这里听不见水流汩汩或猎枪哔啪,

也看不见天上的宝瓶和人马。

黑夜运行于倒装的翅膀,高高地,

飞在如今颠倒挂着的树丛之上——

执着得有如人们记忆中的过去,

那似乎依旧鲜活的无声的过去。

(王希苏 译)

注释:

作于布罗茨基24岁生日,1964年5月24日。

此诗作于苏联阿尔汉格尔,在这一纬度线上,看不见宝瓶和人马两个星座。

【赏析】

1964年,布罗茨基以“不劳而获罪”被流放到苏联北部阿尔汉格尔地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村子里服刑。对当时年仅24岁的布罗茨基来说,这是一次重大打击,但也正是这人生重大变故让他更为敏锐,更富洞察力。这是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在这次流放中最重大的收获。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一些真实记录那段经历的诗篇,其中许多作品描绘了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与田园风光。这类题材的诗歌虽为数不多,却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风格的布罗茨基。作于1964年的这一首《你将振翅,知更鸟》展示给读者一幅优美的田园图画,在布罗茨基充满阴影、晦暗的总体背景上是一抹鲜活的亮色。

“你将振翅,知更鸟,飞下这三丛/悬钩子,因此——在我的禁锢中——/唤起对毛茸茸羽扇豆的回忆。”振翅飞下树丛的知更鸟引发了诗人的回忆: 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毛茸茸羽扇豆”绿得安静而诱人,浓密的柳树因阳光的渐渐减弱一点一点褪去本来的颜色。柳条像胡须一般茂盛,上面缀满了“千千万万颗细微的露滴”。当知更鸟从柳条中穿飞过去时,这些露滴苏醒过来,“心儿受到突然的震惊而晕眩,/将瀑布泻下豆荚绿色的斜面”。这一节中大量的拟人和比喻手法的使用彰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情趣的场景与鲜明、亮丽的色彩完美结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营造了一种轻松、明快的诗歌氛围。

第二节诗人突然从回忆中惊醒过来。怎么回事呢?或许是“设陷阱时,一个猎人粗心地/踏上一根枯枝,断裂声清脆”。诗人的感觉是“痉挛将毁灭悬钩子树丛”,“痉挛”这个词充分表明作者从美好回忆回到残酷现实的失落和痛苦,这种痛苦的力量大得足以“ 毁灭悬钩子树丛”。诗人随即意识到,刚才出现在脑海的一幕只不过是回忆罢了。这里没有浓密的柳条,只有悬钩树丛,“只有一条细丝带似的小路”;这里没有“毛茸茸羽扇豆”,只有“梣木的白色和严肃”;“这里听不见水流汩汩或猎枪哔啪,/也看不见天上的宝瓶和人马”。诗人把“这里”与回忆中的情景作了一系列的对比,让读者领略了这两个地方不同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第二节末句“也看不见天上的宝瓶和人马”是画龙点睛之笔。在阿尔汉格尔所在的纬度线上,看不见宝瓶和人马两个星座。其实诗人真正想看见的并不是这两个星座,而是处在它们照耀之下的亲人和故乡。

最后一节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表明了对“那似乎依旧鲜活的无声的过去”的怀念之情。作者在这里作了一个有趣的比拟:“黑夜运行于倒装的翅膀,高高地,/飞在如今颠倒挂着的树丛之上。”显然,作者把黑夜比作记忆中的知更鸟,但这黑夜之鸟的翅膀却是“倒装的”。“鸟儿”身下也不再是“豆荚绿色的斜面”,而是“颠倒挂着的树丛”。两组比喻中,本体的色彩鲜亮、活泼,喻体却晦暗、阴沉,一如作者彼时与此时的心境一般,反差强烈。

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以及迷人的田园风光使这首诗整体上呈现出清新、明快的风格,但这并不是布罗茨基一贯的文风。然而,从这首诗里,我们依然可以隐隐看到布罗茨基诗歌标志般的怀疑和有节制的悲伤。诗歌中关于时间的词有两个: 一个是代表过去的“黄昏”,另一个是代表现在的“黑夜”。两者自然有相同之处,否则便无法触发作者的回忆。但两者的区别或许更能昭示作者的心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代表着短暂的美丽,就像作者回忆中的过去,那么美好,却转瞬即逝。“黑夜”代表着黑暗、孤独的恐惧,用来形容流放者的处境,再恰当不过。诗歌第二节中关于“打猎”的描写很有深意。他先是写到自己被设陷阱的猎人所惊醒,随后却说“这里听不见水流汩汩或猎枪哔啪”,乍一看似乎有些矛盾,实则不然。记忆中的故乡打猎使用的方法是“猎枪”,而“这里”却是用“陷阱”。这不仅仅是要说明各地打猎的习惯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的道德思想的畸变。毕竟“猎枪”给人以勇敢和光明磊落的感觉,而“陷阱”则总让人想起阴谋诡计和暗箭伤人。象声词“哔啪”的使用强化了这种差异。诗歌数次使用“悬钩子”、“倒装的”、“颠倒挂着的”这一类词,也印证了诗人的这种观念。此外,诗人对色彩的运用也颇具匠心。“迤逦于黑暗中,还有梣木的白色和严肃”,黑与白的对立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恐惧的氛围。

总体来看,诗歌中各意象的对比组合使诗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但若独立开来,这些意象又无不清新、朴实。这种特点使诗歌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读来却又含蓄内敛,耐人寻味,真可谓举重若轻。

(乔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