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悲伤·《圣经》》读后感|赏析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

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

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

现在成为进贡的。

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

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

成为她的仇敌。

犹太因遭遇苦难,

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

她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

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

锡安的路径,因无人来守圣节就悲伤。

她的城门凄凉,

她的祭司叹息,

她的处女受艰难,自己也愁苦。

她的敌人为首,

她的仇敌亨通。

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

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

锡安城的威荣

全都失去。

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

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

(简体中文和合本)

【赏析】

这首《耶路撒冷的悲伤》选自《耶利米哀歌·第一章》。《哀歌》是圣经中情调最为悲惨的一卷书,它以哀歌的形式展现了希伯来民族在被新巴比伦帝国征服之后的悲惨情境。《哀歌》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由犹太灭国期间最伟大的先知耶利米所作,因为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甚至某些用词都具有耶利米个人的特色。不过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而且有些的思想倾向与耶利米有冲突,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由多人所作的诗歌合集,耶利米只是其中的作者之一。但不管怎样,作者无疑是耶路撒冷陷落的见证者,是悲痛的爱国者。

《哀歌》总共收入五首诗,这五首诗各有特色,虽然讲述的都是耶路撒冷陷落这一事件,但侧重点和观察的角度不同。第一歌是作者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后,看到曾经繁华的耶路撒冷,如今却是满目疮痍,荒无人烟,因而发出了悲伤的叹息之声。第二歌可看作是作者进行的回忆,于是镜头回到耶路撒冷陷落之时,作者用滴着血泪的文字展现了耶和华对耶路撒冷的惩罚,展现了耶路撒冷人民在暴力之下惨烈的受难景象。第三歌是一首反思的诗,作者感悟到,耶和华是希伯来人的光荣和希望,耶路撒冷陷落是因为人们离弃了耶和华,因而要得到拯救还是必须要求助于耶和华,反省自己的过错,重新与耶和华立约。第四歌则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陷落之后的场景,作者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于人民所犯的罪,特别是假先知和祭司的妖言惑众,并且在最后作出了充满希望的预言。最后的第五歌是一首祈祷诗,希伯来人忏悔自己的过错,接受了耶和华的惩罚,他们请求耶和华的拯救,报应敌人并且复兴耶路撒冷。因此,《哀歌》的这五首诗大体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组成了一首哀伤的变奏曲。

这里所选的这首诗节选自第一歌,是第一歌的第一至第六个诗节。这几个诗节极为到位地描写了耶路撒冷陷落之后繁华不再的凄凉景象,它成功地以一个“孤独的寡妇”形象来比拟耶路撒冷,从而使这首诗极富感染力。在人类文化中,“寡妇”这一形象带给人最多的印象就是悲惨,这大体是由于当丈夫去世后,寡妇就失去了生活的重要支柱,从此要饱尝人世间的辛酸。重要的是,寡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悲惨的,大部分寡妇都经历了由幸福转入悲惨的转变,因而每当想起往日的幸福,两相对比,更显悲惨。从这一层面来说,以“寡妇”比“耶路撒冷”可谓恰如其分。

而且,这首诗所塑造的“寡妇”并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寡妇,她是一个孤独的寡妇,她还失去了她的子女,这可以从“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这两句看出。希伯来文学素来有以“母亲”比喻城市、“丈夫”比喻君王、“子女”比喻城民的传统,而这里应是指耶路撒冷的精英被掳去巴比伦为囚一事。但她的厄运并不止此,她还成为了“进贡的”,亦即成为了他人的奴仆。而且“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她受到“追逼”而“寻不着安息”,可以说,她失去了一切可以依靠的东西,并且还受到压迫,阅读至此,相信读者都会为她的凄惨境遇而感慨。总之,把耶路撒冷人格化,并塑造出“孤独的寡妇”这样一个形象,可以说是这几个诗节最为成功的地方。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这首诗包括《哀歌》的其他几首诗的音律别有特色。作者运用了希伯来诗歌特有的“气纳体”句法,即每句分为两段,前段三音步,后段二音步,中间加以短暂的停顿,从而造成一种悲怆气塞的效果。而从诗体形式上来说,前四首诗采用了“贯顶体”,即每歌二十二节(第三首例外),每节的首行以一个希伯来字母起首,正好对应于二十二个希伯来字母。因此,《哀歌》是圣经中格律最为严整的诗作。

(程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