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梨俱吠陀》》读后感|赏析

森林女啊!森林女啊!

你好像是迷失了路途。

你怎么不去向村庄询问?

是不是你感觉到了恐怖?

响应兽的吼声,

虫鸟发出低鸣,

仿佛随着音乐伴奏,

森林女舞蹈,备受尊敬。

又好像牛在吃草,

又好像看到了住房,

又好像森林女到晚间

发出车子般的声响。

啊!这一个在呼唤母牛。

啊!那一个在砍伐树木。

晚间留在森林里,

觉得听到有人惊呼。

森林女绝不会伤人,

除非有什么向她走近。

可以吃甜蜜的果子,

然后尽情睡稳。

有油膏香气,散发芬芳,

食品富饶,不事耕种,

兽类的母亲,森林女,

我对她作这番歌颂。

(金克木译)

【赏析】

上古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常常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把幻想和真实混合起来。《梨俱吠陀》就带有这种浓郁的泛神论色彩,诗中的一切自然物都被神化了。印度的泛神论认为神是非人格的本原,这个本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与自然统一的。这样便否认了有超自然的本原,而是把神融化在自然之中,万物皆可以为神,万物皆有和谐之道。在《森林》这首诗中,我们感觉到森林女更接近于一个普通人,作者的语气也显得非常亲切,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或者说与自然神之间的这种和谐。

在诗歌拟人化的笔法中常常凝聚着一定的社会内容,本诗也不例外。森林是兽类的母亲,有丰富的不必种植的食物,因此常常受到歌颂。诗中写道:“响应兽的吼声,/虫鸟发出低鸣,/仿佛随着音乐伴奏,/森林女舞蹈,备受尊敬。”森林之舞是人格化的,因为它意味着大自然的美好赐予,又与村庄联系为一体,和古印度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前吠陀时期的雅利安人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混合经济,除了种植和饲养牲畜,森林依然是他们财富的来源之一。从诗歌对于森林之舞的赞颂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古印度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财富来源,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

母牛和住房,反映了古印度人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住房自然是来自于森林提供的树木,牛是雅利安人饲养的主要牲畜,《梨俱吠陀》中表示战争的词是“求牛”,女人又叫“挤牛乳者”,可见呼唤母牛是怡然自乐的日常生活的体现。

夜晚在森林里,对于遥远的原始时代来说,难免会感到有些恐惧,因此也就会“有人惊呼”。不过,古印度人相信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血脉联系,他们认为:“森林女绝不会伤人,/除非有什么向她走近。”森林里有甜蜜的果子,安静的环境,“有油膏香气,散发芬芳,/食品富饶,不事耕种”,无私地为人们提供这一切,因此,森林女受到了诗人的深爱和赞赏,得到了这番歌颂。

《梨俱吠陀》是一幅反映古代印度人民对自然与社会进行长期斗争的伟大的生活画卷,更是一幅精美的、真实的艺术画卷。印度的古籍是靠师徒口头传授的方式流传的,他们的口头传授方式非常严格,一字一音都不许有差错,学生要经过长期的苦学苦练才能学会。后来虽然有了在棕榈叶或者树皮上刻下来的写本,但主要仍靠口头传授。这一传统直到19世纪开始印刷这些古书的时候还没有断绝。我们可以相信,现在保存的这些传本基本上还保留着远古时候的面貌,它们反映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稚拙可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