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鲁米》读后感|赏析

啊,朋友!让我们把欢乐共享!

若没有欢乐,便共同分担忧伤!

朋友啊!我们应同真主无所不讲,

就像耶稣向圣母玛利亚倾诉衷肠。

假若亚当的后裔中有谁离开世间,

何必悲伤?其他人应把困难承当。

如果有谁离开我们到偏僻处隐居,

不必管他,其他人应当甘苦同尝。

我们在世间应该相伴相随,共享欢乐;

假若世界毁灭,便携手并肩蹈火赴汤——

一旦深陷火海,应当分饮一杯清泉;

而当受到重创,就该相互敷药治伤。

但愿我们临死时,都能面向“克尔白”,

并且,都能把扎姆扎姆甘泉饱尝。

(张晖译)

【赏析】

在浩如烟海的波斯中世纪诗歌中,带有浓厚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波斯的诗歌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本身就是苏菲长老或苏菲人士,鲁米就是其中一位,因此其诗歌中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鲁米的抒情诗主要表达对真主的爱,并极力宣扬苏菲派的一些思想。苏菲派思想在中世纪的波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排除其宗教因素和具体的宗教修持,作为一种哲学观实际上是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同时,苏菲思想追求思想品德上的修炼,追求一种思想品德上的人格,由于其宣扬的积极的价值和理想,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米是苏菲派思想家,也是苏菲派主要诗人,其诗中所宣扬的这种苏菲思想也极为明显。

这首《同甘共苦》不同于其创作的其他诗歌。他的许多诗歌是借一些故事委婉地表达苏菲思想,但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抒胸臆,劝导人们要同甘共苦,相互之间要团结和友爱。

诗的开篇,就用极为饱满的感情呼吁要一起享受快乐,一句“啊,朋友”,就将世间人们陌生的心灵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一种普世思想。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宣扬了其有苦同担的思想,这相对于开始“有乐共享”的主题又进一步,更具有救世的思想和意识。

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陡转,将抒情的对象转到了真主。在这一小节中,诗人宣扬了对真主的敬仰和忠诚。诗人认为我们应对真主坦诚,忠诚。这样一种观念是苏菲派的主张,在苏菲教徒认为,人应该对真主绝对忠诚,这样才能达到人神同一的境界。在看似无关的抒情中,诗人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正是诗人这样一种人神合一的观念,才导致了诗人这种有乐同享,有苦共担的主张和观念。

在第三、四两节中,诗人极力宣扬有苦同担的这种世界大同的思想。诗人认为世界上的人们应该一起分担苦难,就算有人死去,有人避世隐居,剩下来的人们不要悲伤,应该共同分担苦难。诗人在这两节中,表现了一种高高在上救世的心理,诗人将自己已经等同于真主,在这里诗人已经超脱了普通的情感,达到了与神同体的境界。诗人认为不要为别人的死去而惋惜,在这里诗人已经是超出了普通的一种价值观念,带有浓厚的苏菲宗教意识。在诗人的眼中,死亡并不是可怕的,诗人已经超脱了世俗的这种生死观念。将死亡和避世看作是一种很普通的事情在叙述,我们在这里找不到诗人那种悲伤的情感。诗人劝导人们的是要共同的背负着世间的苦难,人们在一起要相亲相爱。

在诗的第五、六、七节中,诗人继续在传达这样一种同甘共苦的主张。诗人将这样一种情感渲染到极致。诗人认为就算世界毁灭,人们也应该视死如归地直面苦难,共赴黄泉。同时认为就算是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有快乐也应该同享。在诗的结尾,诗人同时不忘其美好的宗教信仰,认为人们应该面朝“克尔白”,能够尽尝甘泉。在这里,甘泉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一种宗教的意蕴在里面。诗人坚信真主的存在,并相信最终能够赐予人们最后的欢乐。

整首诗在极力宣扬“同甘共苦”这样一种思想观念,表现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普世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诗人在诗中规劝世间的人们要共享欢乐,共担困苦,也表现了苏菲思想中一种积极的救世观念。

(叶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