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罪》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赫尔岑(1812—1870)的长篇小说,共两部。描写的是三位出身各异的青年的爱情悲剧。第一部叙述柳邦卡与克鲁采费斯基的故事。柳邦卡是一位退职将军与女仆的私生女,处境屈辱、难堪,只能以幻想来驱遣心中巨大的痛苦。大学毕业生克鲁采费斯基为生活所迫,来到将军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后与柳邦卡真诚相爱。他们离开将军家,幸福地结合。第二部描写贵族青年别里托夫与克鲁采费斯基夫妇的感情纠葛。别里托夫过了十年四处漂游的生活之后感到厌倦,来到省城,结识了克鲁采费斯基夫妇。在交往中,别里托夫的非凡性格与柳邦卡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他俩产生了热烈的爱情。这使他们共同沉浸在精神痛苦中,酿成悲剧:克鲁采费斯基郁郁终日,借酒浇愁;别里托夫无以解脱,再次出国;柳邦卡病势沉重,奄奄一息。小说在压抑低沉的气氛中结束。
克鲁采费斯基是一位单纯善良、耽于幻想、精神贫弱的青年。他与柳邦卡的感情更多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基础之上。他们的小家庭与世隔绝时,尚可保持短暂的恬静与温馨,一旦与动荡的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便受到巨大的冲击。柳邦卡在将军家中的特殊地位培育了她内心世界的敏锐感觉与丰富追求。与克鲁采费斯基的结合对她是幸福的,但这更多是求得感情的安慰与环境的温暖。她内心丰富追求的潜在力量暂时沉睡着。当富于性格力量、有着丰富阅历与渊博知识的别里托夫出现在她面前时,他们之间的恋情便具有了一种必然性。别里托夫是在脱离现实的理想教育中长大的,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曾经从政、学医、习画,都不能保持长久的兴趣。即使浪迹欧洲也难却厌倦之情。别里托夫是对现实强烈不满、但又转而逃遁的“多余人”形象,他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禀赋甚高又脱离实际的进步青年的精神风貌。小说以三个青年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提出了家庭和妇女问题。在围绕“谁之罪”这一问题的思考中,作品客观上揭示了在封建农奴制的社会环境中合理的生活方式与妇女情感的真正自由是不可能的。造成他们悲剧的正是包围、压迫他们的社会环境。作品还描绘了贵族、官僚、地主的生活方式及其群像。对他们愚陋无聊的精神和罪恶庸俗的生活方式给予了深刻而辛辣的批判。
作品富于思想力量,政论色彩甚浓。以人物或作者之口不时地议论、辩论,扩大作品的思想容量,不乏精譬的社会生活见解。细致准确的心理分析是作品的另一特点,它突出表现在对陷入精神痛苦的三位青年复杂心理的描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