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马丁·伊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小说展现了一个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个人主义者奋斗的一生。水手马丁偶然结识资产阶级女子罗丝,崇仰她所属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他脱离海上生涯,把“捷足先登,强者必胜”当作座右铭,刻苦攻读,发奋写作。可是屡次退稿不仅使他生活无着,而且招来各种非难和打击;更因为他对社会的激烈批评和坚执己见的态度引起包括罗丝父母在内的体面人士的不满。罗丝囿于阶级偏见,屈从家庭压力,和他一刀两断。他的一篇论文偶尔发表后,引起一场国际规模的争论,使他成为新闻人物。从此,他以前所有的文稿全成了出版界的抢手货,他也成了腰缠万贯的名流。从前蔑视、打击过他的人们一改故态,全来巴结讨好他,甚至罗丝也热望重叙旧情。他一方面看透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堕落,拒绝罗丝;另一方面又觉察和低层人们的精神隔膜,不愿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被幻灭感包围的马丁最终只能用自杀求得解脱。

小说通过马丁个人奋斗的悲剧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任何天才都难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宣告尼采“超人”哲学的破产。表面上,马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作品里内在的美和力量,对赞美他、买他的书的那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什么意义也没有的”。资产阶级礼赞的只是“一种完全虚构的价值”——金钱和地位;劳动人民因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他“在智力方面有一道可怕的鸿沟”,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他和他的作品的全部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天才人物的可悲命运。马丁对尼采哲学的崇信,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他坚持写作以动力,但也使他不能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错误地把他们看成“一大帮可怜巴巴的弱者和无能者”,导致他在无所归属的痛苦下的自我毁灭。他的死正是对尼采“超人”哲学的根本否定。但由于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偏爱多于批判,使得这一否定从作品整体上看是软弱乏力的。小说在简明集中的情节展开中刻划人物性格的发展,特别是男女主人公的精神面貌既保持其基本特征,又明显地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达到了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统一。小说善用人物语言的差异、变化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马丁简洁有力的口吻和罗丝字斟句酌的言谈的对照,马丁遣词用语随着他知识素养的提高由俚俗到规范的变化,都给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