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起义》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伊斯兰起义》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的长诗,原以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题为《莱昂和茜丝娜》,副标题是《黄金城的革命》。因诗中猛烈攻击暴君和宗教,出版后受到外界很大压力,故改今名。这是一部寓意性作品,一曲浪漫主义的革命赞歌,充满着反抗暴政的精神,间接肯定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男主人公的名字莱昂希腊文原意是“人民”,莱昂称他的爱人叫莱昂妮,意谓“女人民”。全诗由12歌组成。第一歌序曲中,诗人描绘了鹰蛇搏斗的场面,象征了善恶搏斗,善暂时受到挫折,但终将战胜恶。从第二歌开始,描写伊斯兰黄金城的革命,并以此暗喻法国革命。黄金城的人民在暴政的奴役下呻吟,莱昂和茜丝娜领导人民推翻了暴君的统治。在“以仁爱和怜悯对待罪恶”的思想影响下,莱昂饶恕了暴君。暴君卷土重来,处死了莱昂和茜丝娜,恢复了黑暗统治。革命受挫。但的结尾是乐观的。莱昂和茜丝娜在自由的庙宇中获得永生。并预言了自由的最终胜利。

长诗洋溢着奋不顾身的斗争激情。男女主人公坚强、自信,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激烈的战斗,杀得敌人落花流水。茜丝娜是雪莱笔下的一个最鲜明而又动人的形象。她是个美丽、天真的少女,经历了痛苦的考验,变得勇敢无畏,成为人民的英雄和领导者;后来安详地微笑着走上柴火堆,和莱昂双双就义。但这一形象在描写中也常常失去其具体的个性特征,变成全人类渴求自由的象征。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揉进了许多象征、寓言、幻想的内容,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其真实意义逐步展开,变得更加鲜明。比起雪莱以前的某些作品,此诗形象比较活泼,说教成分减少,较少抽象的沉思。序曲中拯救蛇的少女形象就随着长诗的进展,其内涵的意义逐渐明朗化,象征了人民的斗争和斗争必然胜利的思想;而后又在茜丝娜形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长诗中明丽璀璨的大自然画面的描绘,有助于加强善必将战胜恶、自由终将取代暴政的主题的表达,并增添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