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在北非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统率的德军而闻名于世。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于伦敦郊区一个家境清贫的爱尔兰人家庭。父亲亨利·蒙哥马利是位牧师,33岁时与年仅16岁的姆德结婚。姆德意志坚强,遇事不屈,她的顽强性格,对蒙哥马利日后的戎马生涯影响颇深。由于父亲被任命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主教,蒙哥马利不满两周岁便随父母来到远离祖国的塔斯马尼亚,在那里居住了12年。他早年就教于来自英国的家庭教师。他因顽皮和不爱学习,引起母亲对他的不快,所获的知识也不多。

1901年,蒙哥马利随父母返回伦敦。翌年进入圣保罗学校,他爱好体育,迷上了橄榄球和板球运动。蒙哥马利的学习成绩不佳,被校方列入落后学生之列,评语说他“要上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把握不大,必须努力学习”。这个评语深深触动了蒙哥马利,他决意图新,认真听课,潜心学习,进步很快。

1907年,蒙哥马利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分到当时称为标准步兵团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八个月后,他所在的第一营调至印度西北重镇白沙瓦(今属巴基斯坦)。这里是英国驻军进行山地战训练的中心。经过训练,他成了步兵下级军官。1910年,蒙哥马利随营队调往孟买。在此服役期间,他领悟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精通业务。他开始认真刻苦地训练。1912年5月提升为陆军中尉。1913年第一营奉调回国,驻在沙恩克利夫营地。蒙哥马利在青年军官勒弗罗伊上尉帮助下,开始系统学习军事艺术。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10月13日,在争夺梅特朗林的战斗中,蒙哥马利指挥一个排击退敌人的进攻,被授予优异服务勋章,升为上尉。因在这次战斗中胸部受重伤,他被送回英国医治。

1915年2月,蒙哥马利恢复健康后在国内参加训练国民军的工作。

1916年初,他到法国的西线,升任旅参谋长。这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蒙哥马利负责指挥一个营同敌人作战。1917年,蒙哥马利参加了阿拉斯战役,从中学到了陆军大兵团作战的经验。通过这次战斗的实际锻炼,他成了具有战斗、训练、后勤等多方面专长的军官。同年7月16日,蒙哥马利升任第四十七师参谋长。1918年6月17日,该师参加了进攻里尔的战斗。

大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任驻防德国科隆明火枪联队第二指挥官。根据四年作战的经验,他认为:“战场上士兵的伤亡,主要是指挥官无能,缺乏有效的计划造成的”。“指挥官必须细致地分析官兵的个性,因为他们所领导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还要记住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指挥官主观片面地将所有的人当成一个模样,那末在处理一大堆人事问题时就会带来失误。”

战争使蒙哥马利清楚地认识到,军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1920年1月,他在当时驻德国的英国占领军总司令的帮助下,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进入该学院的学员都是在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军官,他们被认为是未来可以担任陆军最高指挥官的佼佼者。蒙哥马利在校期间,埋头读书,刻苦钻研,一年学习期满后被派往第十七步兵旅任参谋长。该旅被派往南爱尔兰镇压新芬党的独立活动①。蒙哥马利非常厌恶这场战争。他写道:“这样的战争对官兵都是有害的,它降低了军人的品格和骑士气概的标准。我为它结束感到欣慰。”1922年镇压新芬党的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被调往英格兰北部第四十九师任参谋长。在这支部队里,他研究新步兵训练和新作战方法,并与利德尔—哈特互相进行有关军事问题的讨论、研究和争辩。俩人结成终身好友。

1926年1月,蒙哥马利调到参谋学院任教官。在任教的三年里,他学到了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为日后担当重任打下了基础。1930年,他应陆军部邀请修订《步兵训练手册》。他强调重视坦克的威力,认为应把坦克视作进攻性武器。

从1931—1934年,蒙哥马利率领营队先后在巴勒斯坦、埃及、印度等地驻防。1934年6月,他奉命调离部队,去奎达(今属巴基斯坦)陆军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被提升为上校。1937年夏天,他从印度调回英国,任驻朴次茅斯第九步兵旅旅长。在他领导下,这支部队成了英国陆军中的“明星”。1938年10月,蒙哥马利被派往巴勒斯坦指挥第八师,升为少将军衔。

1939年8月底,英国对德宣战前几天,蒙哥马利被委任指挥一战中的“老钢铁师”英格兰第三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第三师编入第二军,作为英国远征军的组成部分。

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西线发动进攻,第三师进入比利时卢万防御阵地。在德军强大攻势下,英军被迫撤退。5月最后一周,英国第二军退回到临近法国里尔的设防区。5月28日,比利时投降,英军开始撤退。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说:“对这样的决策,我给它打100分”,“我相信历史同样会给它打100分。因为它拯救了远征军的士兵,他们又可以在第二天再次投入战斗。”5月29日午夜,第三师进入敦刻尔克桥头堡左侧阵地,防守菲利内和纽波特之间的运河线,以阻止德军进一步推进。

为了防止高级军事指挥官被德军俘获,英国政府陆续将军以上指挥官撤回本土。5月30日第二军军长回国后,该军改由蒙哥马利指挥,他按照英国远征军司令的命令,率领第二军撤回英国。在撤退过程中,德军以猛烈炮火袭击了第二军的滩头阵地,使得临时码头坍塌。蒙哥马利不得不与士兵一起,沿海滩步行五、六英里赶到敦刻尔克。在那里乘上“科德林顿号”驱逐舰于6月1日回到英国。

蒙哥马利回到英国后,重新指挥第三师。在敦刻尔克溃退中,英军的辎重武器均丢在法国,国内的武器车辆仅够装备一个师。第三师被选定首先重新装备。6月22日,法国投降。原定重返法国的第三师,经过整编和重新装备后,奉命驻在布赖顿海岸战略要地,防止德军入侵。蒙哥马利对专守防卫毫无兴趣,他以反击敌人进攻的战术,加强部队的训练。1940年7月,他任第五军军长。翌年4月转任第十二军军长,负责防守当时被认为最可能遭受入侵的肯特地区。7月,他晋升为中将。12月,升任东南集团军司令。

在这些岗位上,蒙哥马利的指挥经验不断丰富,并努力实践自己的军事思想。他命令部队不论盛夏严冬、风雨冰雪,还是白天黑夜,进行持久的连续作战训练。他规定,不仅作战部队,就是平时坐办公室的参谋、文书以及政治、后勤部门的官兵也一律参加军事训练;任何指挥官和参谋人员,经受不住这种紧张的训练,就予以撤换;懒惰和不称职的老年军官,不论是什么级别,也被撤换掉。为了在战时不为家眷问题分心,保持部队高昂的战斗力,他一反传统,命令所有随军家属立即离开驻地。经过严格整顿和训练,蒙哥马利部队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在他指挥的部队的影响下,英军的训练有了很大改进。

1942年8月8日,蒙哥马利受命去指挥非洲沙漠中的第八集团军。

在此之前,德军于1942年2月和5月—6月的两次进攻中,相继占领班加西、托卜鲁克、马特鲁,最后在阿拉曼一线停下来。德军距亚历山大港不到40英里,埃及指日可下。英军中东总司令奥金莱克拟撤退到尼罗河三角洲。蒙哥马利到任后,根据新任中东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向敌人进攻,歼灭他们”的命令,着手恢复第八军的士气和组织,充实其人员和装备,解除一些贪生怕死的军官的职务,统一指挥陆军和空军,建立独立的装甲部队。经过整顿后,第八集团军已达195,000人,拥有1,000多辆坦克而北非的德、意军队此时只有104,000人,其中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50,000人,坦克490辆。英军在人员和装备上占了明显的优势。

10月23日夜间,蒙哥马利命令第八集团军向德军在阿拉曼的防线发起进攻。阿拉曼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据蒙哥马利日记记载:“敌人知道我们将发动进攻,于是加强防御。我们不仅掌握战争主动权,而且在人力、坦克、大炮和其他物资方面都占有极大优势”,必须“发挥我们战术的优势……使隆美尔的机械化部队进退维谷。”

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第八集团军迅速突破德、意军队的防线。11月4日,德、意军队全线溃退,蒙哥马利挥师西进。8日收复马特鲁港,11日攻克托卜鲁克,15日占领杜巴机场。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德、意军队败退到突尼斯境内。在这次战役中,德、意军队丧失近六万人,损失坦克350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战功显赫,晋升为上将,获得巴思骑士勋章。后被封为阿拉曼子爵。

1943年3月,第八集团军与在北非登陆的美国第一集团军合编为北非盟军,由艾森豪威尔统一指挥,进入突尼斯作战。3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第八集团军对马雷特防线发起攻击,经过一个星期的激进,28日攻占该防线。4月6日,突破加贝斯隘口,与东进的美国第二军胜利会师。20日,盟军对败退的德、意残军发起总攻。5月7日,解放突尼斯城。13日,25万德、意军队向盟军投降,北非战役结束。

7月,蒙哥马利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盟军登陆西西里和进攻意大利的战役。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4年元旦前夕,蒙哥马利奉命将第八集团军交与奥利弗·李斯将军指挥,他返回英国指挥第二十一集团军,准备参加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蒙哥马利负责欧陆战役开始阶段的地面作战,领导制定诺曼底登陆总体计划的任务。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战役开始。盟军飞机在晓幕中猛烈轰炸德军设防薄弱的滩头阵地。陆军登上诺曼底东北部滩头。据蒙哥马利的计划,英国第二集团军在左翼佯攻牵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美国第一集团军从右翼向南出击,再折向东面。由于遭到德军顽强抵抗,以及恶劣的天气,盟军进攻受挫。担任主攻的美军伤亡较大,英军伤亡较轻,这引起了美国方面,特别是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不满。8月19日,盟军最终消灭了诺曼底的残敌,陈兵塞纳河畔。这次战役共歼灭德军20万人,摧毁坦克1,000多辆。9月1日,蒙哥马利被晋升英国陆军元帅。

蒙哥马利在有关西欧作战的战略方针上,同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盟军最高统帅部和美国陆军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1944年8月25日,盟军攻下巴黎后,分歧变得格外尖锐。蒙哥马利主张以巴黎为中心,集中主力向东北方向挺进,在冬季到来前夺取德国鲁尔工业区,摧毁德国的军事工业。艾森豪威尔则主张“宽大正面”战略,以塞纳河为基地,向北起海牙、南至瑞士边界的正面开阔地上的莱茵河各重镇出击,以歼灭德军有生力量。由于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最高统帅,他的主张得以实施。因攻击面过宽,盟军暴露了自己的薄弱环节。1944年12月16日,德军乘美国第八军防守的阿登地区兵力单薄,楔入盟军防线,将一个美国集团军分割为南北两部。蒙哥马利受命阻止德军攻势,并指挥北部美军,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消灭了进攻的德军。

阿登战役后,蒙哥马利的建议被艾森豪威尔接纳,盟军主攻方向定在鲁尔工业区,并由他担负指挥盟军作战的重任。1945年3月23日,蒙哥马利指挥英、美联军强渡莱茵河,击溃北德平原上的德军。经过日夜兼程,向波罗的海沿岸挺进。5月2日,到达卢卑克,封锁丹麦半岛。4日,驻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 8日,欧战结束。22日,蒙哥马利就任英国驻德占领军司令兼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委员。

1946年6月,蒙哥马利出任英帝国参谋总长。在任期间,他对英国陆军的组织、训练等进行了改革:建立参谋长制度,使司令长官摆脱具体事务,集中精力考虑重大军事问题;部队应学习现代战争的知识,坚持常年训练;实行国民兵役制;他极力主张战时建立的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在战后仍应继续发挥作用。

1947年1月,蒙哥马利应邀访问苏联,为缓和日趋恶化的东西方关系作出了贡献。1948年10月,蒙哥马利出任由英、法、荷、比、卢五国组成的西方联盟各国陆海空总司令委员会常任主席。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前,他就主张欧洲应建立共同的防务;任职后,他极力推动美国、加拿大和联邦德国加入这个体系。1949年4月,建立由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葡、意、丹12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加入)。1951年4月,当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建立时,蒙哥马利任盟军最高副统帅(艾森豪威尔为最高统帅),直到1958年9月退休为止。

退休后,蒙哥马利回到汉普郡奥尔顿的家中,撰写回忆录及著书立说,他先后写作了《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1958)、《近于稳健》(1959)、《织导之道》(1961)、《战史》(1968)等书。

1960年和1961年,蒙哥马利两次访问我国,提出“承认一个中国”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原则之一,得到我国政府的赞赏。

1976年3月24日,蒙哥马利于奥尔顿去世,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