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

胡志明(Ho Chi Minh,1890—1969),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越南共产党的缔造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诞生于越南义安省(今义静省)南坛县。幼时取名阮必成,从事革命活动后改名阮爱国,并有许多化名,最后取名胡志明。

胡志明生长在贫寒的农村儒生家庭。父亲阮生辉(又名阮生色),曾考中副榜,做过几年县官,因具有爱国思想,不愿向法国殖民者献媚而被罢官。后来在越南南部居住,靠行医为生,直到逝世。胡志明的姐姐阮氏清和哥哥阮生谦都曾参加抗法爱国运动,遭到监禁和流放。

胡志明从小学习汉文诗书,后又学拉丁化越南国语,1905年入顺化国立学校读书,1910年到爱国人士创办的藩切育成学校任教。

在越南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岁月里,胡志明的家乡义安省是抗法斗争蓬勃发展的地区。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早期领导人潘佩珠就是义安人,与胡志明的父亲素有交谊。胡志明少年时深受先辈爱国思想的薰陶,怀有抗法救国志向。他15岁就参加秘密活动,为爱国人士传送情报。

1911年10月,胡志明在西贡市(今胡志明市)培训海员和海运工人的“百艺学校”学习三个月。同年底,他化名阿三,在法国“拉都舍·特莱维勒都督号”商船当厨师助手,远涉重洋,去海外寻求救国的道路。胡志明到过法、英、德、美、意和非洲一些国家,做过园丁、侍役、扫雪工和烧炉工等。在海外的经历中,他目睹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与社会的不平,看到了被压迫民族的悲惨命运,从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罪恶的认识,深感各国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胡志明住在巴黎,投身法国工人运动,加入法国社会党。在这同时,他积极联络居住在巴黎和法国各地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爱国者联谊会”。大战结束后,1919年帝国主义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胡志明代表“在法国的一批越南爱国者”,向和会递交了包括“八项要求”的《建议书》,要求法国和各协约国承认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决权。这些要求遭到列强的拒绝,但是,《建议书》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际舆论对越南独立问题的关注,在越南人民特别是旅法越侨中产生很大反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对胡志明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提出了殖民地附属国革命运动的纲领和路线。胡志明学习了列宁的提纲,得到深刻启示。他说:“列宁的提纲使我非常感动、振奋、豁然开朗和充满信心!我高兴得热泪盈眶,独自坐在屋里,但却象对广大群众讲话一样大声疾呼: ‘被奴役的苦难的同胞们!这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是我们解放的道路’!”从此,胡志明站到了共产国际一边,并在1920年12月召开的都尔大会上,与属于第二国际的法国社会党决裂。此后,他加入了新建的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越南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在法国期间,胡志明与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革命同志周恩来等结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还同法属非洲殖民地的一些爱国者一起,创立了“殖民地各民族联合会”,担任执行委员会常委和联合会机关报《穷苦人报》的主任兼总编辑。他经常在《穷苦人报》上发表文章,还为法共《人道报》、法国总工会的《工人生活》等报刊撰稿,揭露殖民主义的种种罪行,启发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觉醒。胡志明的文章和《穷苦人报》,由越南或法国海员秘密带到越南,对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23年,胡志明来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维埃俄国。他出席了农民国际会议,当选为农民国际执行委员。翌年,他以法共和法属殖民地代表的资格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就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作了发言;接着又出席了红色工会国际“三大”、青年国际“四大”和妇女国际等代表会议。同时,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此后,胡志明积极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通过上述革命实践,胡志明由一个爱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所说:“起初,正是由于爱国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引导我信仰列宁,信仰第三国际的。我在斗争中,一边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一边做实际工作,逐渐懂得: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够把被压迫民族和全世界劳动人民从奴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1924年底,胡志明从苏联到了中国广州。他化名李瑞、老王等,一面参加中国的革命运动,同时为推进越南的革命运动和在越南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当时的广州是越南和东南亚各国的革命者向往和云集的地方。越南的抗法组织,如潘佩珠领导的越南光复会(后改名越南国民党),范鸿泰、胡松茂、黎鸿峰等爱国青年组织的“心心社”,都在这里开展活动。胡志明在广州期间,曾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鲍罗廷担任翻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材料翻译和对外宣传工作,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组织和训练越南革命者。

1925年6月,胡志明以“心心社”为基础,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这个组织是越南共产党的前身,核心是“共产团”,机关刊物为《青年周刊》,总部设在广州文明路13号(今延安二路422号)。胡志明除选派一些越南革命青年进入黄埔军校或送往苏联学习外,在广州举办了短期的“特别政治训练班”。他亲自讲课,也请中国共产党的负责同志讲课,1925至1927年,共培训和送回国200多名干部,为发展国内革命运动和建党打下了组织基础。胡志明还将这一时期的讲稿辑成《革命之路》一书,阐述了越南革命的基本战略和策略,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广州活动期间,胡志明不仅与中国共产党人并肩战斗,互相帮助,结下生死与共的真挚友谊;他还在廖仲恺的帮助下,同朝鲜、印度尼西亚、马来亚和印度等国的爱国者一起,组织“东亚被压迫民族联合会”,为加强国际反帝反殖的统一行动而努力。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胡志明被迫离开中国去苏联。此后,他曾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反帝同盟大会。1928年秋,胡志明从欧洲到了暹罗(泰国)。他化名陶九,在越侨居住区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越南的北、中、南三个地区先后出现了三个共产主义组织,各自独立活动。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胡志明从暹罗到了香港,代表共产国际于1930年2月3日召集了党的统一会议,三个组织合并,建立了越南共产党。会上通过了胡志明拟定的《简要政纲》、《简要策略》和《党章》。同年10月,他主持召开党的第一次中央会议,通过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富起草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论纲》,并将党的名称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胡志明虽然没有担任党中央的领导职务,但作为共产国际东方部委员和党的创始人,他直接指导着越南的革命斗争。

1931年,胡志明在香港被捕。港英当局准备将他引渡给法国。由于世界反帝同盟和红色国际救济组织的营救,得到英国进步律师罗塞毕的帮助,在1933年春获释。他路经上海,通过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重又到达苏联。在莫斯科,他先后进入列宁大学和共产国际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研究院,担任越南组组长,研究越南革命问题。

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的年代里,1938年胡志明从苏联到中国。他先到延安,住在枣园。不久,作为中共八路军办事处成员,与叶剑英等南下,相继在桂林、衡阳、贵阳和重庆工作。在重庆,他再次会见了周恩来。胡志明不仅为中国抗战作出宝贵贡献,同时利用国共合作的条件,以八路军军人身份,在邻近越南的中国西南各省开展工作,加强与在中国活动的越南革命者的联系。1940年初,胡志明经中共同志的帮助,在昆明与冯志坚、黄文欢等越共党员取得联系,同国内党组织建立了关系。他亲自指导在云南的越党海外部的工作,在越侨中开展活动,并决定把斗争由边境地区逐步转移到越南国内。

1940年9月, 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法国殖民者向日本屈膝,签订《日法共同防守印度支那协定》,形势发生变化。10月,胡志明与黄文欢等到广西桂林,集合在中国的越南革命者,团结其他爱国者,开展宣传、组织和统战方面的工作,准备回国开展革命活动。

1941年初,胡志明从广西边境进入越南,在高平河广县北坡直接领导革命运动。同年5月,他在北坡主持召开党中央第八次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广泛团结越南人民,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越南独立同盟”,组织游击队,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性决议。

1941年5月19日,“越南独立同盟”宣告成立,胡志明任主席。为了开展武装斗争,他指示组织武装自卫队,亲自编写《游击战的打法》、《中国游击战争的经验》等学习资料。此后,以越北山区为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便蓬勃发展起来。

为了与中国抗日民主力量取得联系,以推进越南的民族解放斗争,1942年8月,胡志明再次来中国。刚过边界就被国民党政府的地方当局逮捕,被押解走过广西13个县,坐过18个监牢。在一年多艰苦的狱中生活期间,他写下了100多首汉文诗歌,抒发了他对越南民族解放事业的必胜信念,以及为这一事业献身的坚强志向。其中的《越有骚动》一诗写道:



宁死不甘奴隶苦,

义旗到处又飘扬。

可怜余做囚中客,

未得躬亲上战场。



1943年9月,胡志明获得自由,立即与在广西柳州的越南抗日反法组织联系,回国继续领导革命。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日、法之间在印度支那的矛盾激化起来。 3月9日,日本发动推翻法国统治的军事政变,独占了印度支那三国。以胡志明为首的党和越盟总部领导越南人民掀起抗日救国高潮。 5月,胡志明从高平南下转移到宣光省山阳县的新潮乡。他从这里发出重要指示,将越北六省的革命根据地合并为统一的解放区,将各支抗战游击武装组成越南解放军,为夺取全国政权准备条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南先后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建立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即临时政府。胡志明当选主席,迅即发表《总起义号召书》。越南人民响应胡志明的号召,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浪潮席卷全国。8月9日,河内起义成功。24日,阮朝末代傀儡皇帝保大退位。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群众参加的大会上,宣读了亲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法国为恢复殖民统治卷土重来。在十分困难的形势下,胡志明号召人民加强团结,消灭外国侵略者;提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口号。1946年初,通过普选,召开了越南第一届国会。胡志明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兼政府总理。

为了赢得时间,准备长期抗战,胡志明率代表团访法,与法国政府谈判。1946年两国先后签订了“三·六初步协定”和“九·一四临时协定”。法国承认越南为“一个自由的国家”。但在这年底,法国政府悍然撕毁协定,发动全面侵略战争。12月20日,胡志明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人民反抗侵略,拯救祖国。

在胡志明领导下,越南人民进行了抗法战争。这场正义战争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50年初,胡志明秘密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主席会谈,中共中央决定大力支援越南抗战。在中国的援助下,同年秋天,越南人民发动著名的“边界战役”。胡志明不辞辛劳,长途跋涉,亲临前线,与中共中央代表陈赓一起指挥作战。这一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法国封锁越中边界,孤立越南的阴谋,清除了边界线上许多法军据点,巩固和扩大了抗战根据地。

在抗战胜利发展的形势下,1951年2月,在越北解放区召开了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越南共产党,选举胡志明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胡志明在这次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批驳了抗法战争是“飞蝗踢大象”的悲观论,他号召全党全民积极准备,促进抗战进入总反攻。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战,尤其是1954年的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政府在同年7月签订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的北半部获得解放。

抗法战争结束后,胡志明领导越南北方人民恢复经济,完成土地改革,开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同时以北方为基地支援南方人民的斗争。日内瓦协议签订后,法国撤出越南,美国新殖民主义却取而代之,加紧侵入南越。南方人民于1959年掀起了抗美救国的武装斗争。

在新的斗争阶段,胡志明身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但始终保持地下革命活动和抗法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身着普通的咔叽制服,穿一双橡胶凉鞋,几乎走遍北方各省,与工人、农民同甘共苦,为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他身在祖国北方,时刻惦念和关怀美伪统治下的南方骨肉同胞。1963年,他谢绝了国会授给他最高荣誉——金星勋章的建议,希望待祖国统一、同胞团聚时,由南方人民授予他这份崇高的奖赏。

胡志明代表越南党和政府多次访问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和其他友好国家,以加强越南的国际联系,支持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他制定并坚持与中国友好的方针,盛赞越中两国是“同志加弟兄”,“恩深、情重、谊长”;多次访问我国,为巩固和增进越中两党、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了不懈的努力。

正当越南南北两方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胡志明不幸身患重病,于1969年9月3日与世长辞,终年79岁。临终前,他确信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事业尽管还要经历更多的艰苦和牺牲,但一定能获得完全胜利”。

胡志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他为争取越南民族解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献身精神,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勤劳俭朴的作风,深受越南人民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