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西一世

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1892—1975),前埃塞俄比亚帝国皇帝,执政44年,是埃塞俄比亚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海尔·塞拉西原名塔法里·马康南,1892年7月23日出生在埃塞俄比亚哈拉尔省哈拉尔市郊一个贵族世家,属阿姆哈拉人。其父马康南公爵是绍阿地区的大豪绅、哈拉尔省总督,埃塞俄比亚王朝显贵,深得孟尼利克皇帝的器重。

1903年,塔法里被父亲带到亚的斯亚贝巴,与王子埃雅苏一起,开始在封建宫廷这所严峻的“学校”里学习。1906年,马康南公爵病逝。孟尼利克皇帝根据他生前的愿望,授予塔法里侯爵称号,并批准其为萨拉尔地区挂名的分督(地区的统治者)。1907年,塔法里被送到孟尼利克二世学校就读。同年被授予巴阿索分督的职位。1909年,塔法里离开学校,成为锡达莫省总督。两年后,他被调回哈拉尔省任总督。同年7月与孟伦夫人结婚。

二十世纪初叶,垂涎“非洲之角”的英、法、意等国又将殖民主义触角伸进埃塞俄比亚。当时,这个古老王国面临着瓦解的危险。国库空虚,为了供养大批官僚和军队,便借助国家权力实行土地兼并。地方割据,诸侯林立,农民受到重重盘剥,处境异常悲惨。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国内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从1917年以后的11年中,对外贸易总值从50万英镑增加到920万英镑,增加了17倍。在内忧外患和新的生产方式初露端倪的情况下,变法改革成了挽救封建制度的最后出路。

塔法里返回哈拉尔继承父业后,实施重新登记土地,在行政机构中实行薪金制。这些微小的改革给死气沉沉的埃塞俄比亚统治阶层带来一线生机。哈拉尔省被誉为“模范省”。

1916年9月27日,皇族会议推举塔法里为摄政王,并授予公爵称号,与孟尼利克二世的女儿佐迪图女皇一起治理国家。

塔法里担任摄政王后,逐渐成为封建贵族改革派的领袖。他们自称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代表革新派地主、商业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与佐迪图和军务大臣乔奥吉斯为首的保守派,以及埃雅苏王子为首的复辟派展开了斗争。1920—1921年他平息了埃雅苏在意大利策划及支持下的叛乱,俘获埃雅苏,复辟派遭到致命打击。

塔法里的改革,主要任务是,设法剪除林立的割据势力,把各省政权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文官实行薪金制;地方财力集中于中央。他极力主张发展教育,扩大国立学校。他在1925年创办塔法里·马康南学校,还鼓励显要皇族创办和资助学校。

创办新军和向外国学习是塔法里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削弱诸侯的武装力量,加强中央政权,也为了应付变故,他聘请外国顾问,主要是比利时人,训练警卫部队;进口先进的军事装备,建立第一支空军。

1923—1924年,塔法里先后访问了也门、巴勒斯坦、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意大利、英国、瑞士和希腊。在结束这次被称为“彼得大帝式”的访问之后,塔法里曾经说:“我们之所以需要欧洲的进步,仅仅是因为我们受它的包围。”在外交上,经过努力,埃塞俄比亚在1923年加入了国际联盟。1928、1929、1930年埃先后同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签订和平友好条约,1930年同英、法、意缔结三国供应埃军火的协定,同美国谈判修筑水坝、利用塔纳湖水的特许权问题。

塔法里的改革活动引起保守势力的恐惧。他们多次以维护佐迪图尊严的名义,上疏女皇,要求收回由摄政王任命文武官员和控制财政的权利,试图在塔法里羽翼未丰之际把他铲除掉。1926年,保守派首领之一的军务大臣乔奥吉斯病死后,形势发生有利于塔法里的变化。他立即从哈拉尔赶到首都,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并派亲信接替乔奥吉斯兼任的一些职务。佐迪图决定尽早消灭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以防后患。据说,1928年9月的一天,佐迪图召见摄政王,当塔法里到场后发觉周围已架上机枪。佐迪图指责他想篡位,塔法里并未同她争辩,立即转身喝令士兵开门。幸亏孟伦夫人调集的警卫部队迅速赶到,才把他救出。事情败露后,佐迪图为安抚他,授予他涅古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称号。

1930年3月底,佐迪图的前夫、冈达尔和贝格姆迪尔的总督古格萨·沃利公爵在北方起兵叛乱。叛军得到提格雷、戈贾姆两省封建主的支持,但抵挡不住塔法里新军的进攻。经飞机轰炸,叛军全线溃败,古格萨被炸死,佐迪图听到这个消息,惊恐交加,几天后忧郁而死。4月3日,塔法里向人民发表公告,宣布女皇去世,“我将按照我的父辈传给我的法律和敕令统治你们”。11月2日,塔法里正式加冕,称海尔·塞拉西一世(阿姆哈拉语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权力”之意)。他的其它称号还有“犹太之狮”、“上帝特使”、“埃塞俄比亚众王之王”、“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第二二五代继承人”等。

海尔·塞拉西登基后,立即进行酝酿多年的改革。他仿效日本“明治宪法”,颁布1931年宪法,建立参众两院,皇帝握有最高权力。这部宪法稍有一些民主色彩,如确认帝国公民有迁徙、居住自由,公民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等,但最大特点是以法律形式巩固王权。皇帝可以授予爵位、赏赐土地、任命文武官员和议员、签定条约、宣战与媾和等。

1918年和1928年,塞拉西当摄政王时曾颁布禁止奴隶买卖法和禁绝奴隶制法规草案。1931年,他颁布诏书,重申凡从事奴隶买卖的人均将受到严厉处分;地方当局如对此事办理不力,则课以罚款或予以撤职、没收财产的处分;奴隶在其主人死后可获得自由。1932年,他授权成立奴隶事务局,监督诏书的执行。1933年已解放奴隶1,027人,1934年增到3,647人。

塞拉西在经济上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1932年和1935年下令取消不得人心的“德戈”制和“盖巴尔”制①。他在诏书中说:“朕颁布命令和通告,禁止任何人不付报酬地强迫农民劳动,交纳任何额外税款。”他还规定放债利息不得超过9%(原来普遍为20—30%)。在财政上,塞拉西用赎买办法把原英国的阿比西尼亚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发行国家货币。

在法制方面,塞拉西主持制定了“惩治犯罪条例”,结束了按习惯法定罪的传统,对犯罪分子实行法治。

在教育方面,国家开办10所小学,创办女子学校,规定学校除用本国语教学外,也可教授英语和法语。到1936年,埃塞俄比亚派出200名留学生。他还建立印刷厂,出版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报纸。

塞拉西一世重视军队建设。他在登基前已派出几名优秀军人到法国圣西尔军校学习,聘请以弗京将军为首的比利时军事使团训练皇家警卫部队。1934年,他在格内特建立一所军事学校,由瑞典教官授课和训练。他继续购买飞机加强空军。到1935年,军队人数超过20万,其中有7,000人左右受过现代军事训练。

塞拉西的社会改革,目的是试图在不触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调整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维护封建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队对埃塞俄比亚进行大规模入侵。海尔·塞拉西立即发布动员令,宣布“现在是严峻的时刻”,命令“士兵们集结到你们的首领周围,一心一意服从他们的命令,打退侵略者”。他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抗意战争。

1936年3月,塞拉西亲临梅丘地区,指挥三路大军反击意大利侵略军。由于他不顾实际情况硬打死拼,没有充分动员群众,加上地方军队行动不统一和倒戈,埃军在梅丘战役中遭到失败。塞拉西十分沮丧。他说:“我不是军人”,“挡住他们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的将领们什么事也不干!”在大兵压境,首都即将沦陷的危急时刻,他于4月30日回到亚的斯亚贝巴,立即召开御前会议,以21票对3票,赞成他携带家眷逃亡国外。5月2日,塞拉西离开首都,乘坐火车经吉布提上了英国军舰,开始了四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5月5日,意大利侵略军攻陷亚的斯亚贝巴。

塞拉西一世定居在英国的巴斯。他在英国和瑞士,或撰文或演讲,仍为抗战复国操劳奔走;他通过自己的代表同国内的抗意游击队取得联系。 6月28日,塞拉西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责问国联:“是否要开创一个向强权低头的可悲范例……我是在捍卫所有正在受到侵略威胁的弱小民族的事业,曾经对我作的诺言到哪里去了?……上帝和历史将会记住你们的判决。”

1940年,塞拉西一世搭乘水上飞机秘密离开英国,取道马耳他、埃及,来到驻有英国军队的苏丹首都喀土穆。他向埃塞俄比亚人民发表广播讲话,告诉他们援兵即将到来,要求他们坚持斗争。他在同苏丹—埃塞俄比亚边界地区的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和流亡者取得联系后,组织了一支正规军。1941年1月20日,塞拉西与长子沃森等人率领一支2,000人的军队离开苏丹,进入埃塞俄比亚境内,开始光复国家的战斗。1941年4月6日,英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5月5日,塞拉西进入首都,受到15,000名游击队员的欢迎。他在欢迎仪式上讲话,宣布“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表示要在全国实行符合基督教精神的政体,建立自由和民主的社会。

从祖国光复至战后初期,塞拉西采取了一些社会措施,恢复国内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这些措施中,有的是承袭了抗意战争前某些社会改革的精神,有的只是为了恢复他个人在国内的声誉。1942年,塞拉西颁布解放奴隶和禁止奴隶制度的新法令,使奴隶制度终于在五十年代得以废除。1942年和1944年,他颁布法令,规定政府官吏和军队官兵一律实行固定的薪金制,此项开支由国库拨出。1949年,塞拉西政府改革税制,对已耕地和荒地征收现金税。在他倡导下,教育事业也有一定发展,除新建一批普通中学和军事学校外,首次开办了大专院校。塞拉西的这些国内政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有一定作用,如实行土地现金税,促进了农业商品率的提高。然而,这些措施已远远不能适应战后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取代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居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离心倾向大大增强。为了维护其统治,塞拉西十分需要英、美势力的支持。1942年1月31日,埃英签订军事协定,由英国帮助重建埃塞俄比亚军队。1953年,埃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和军事协定。从1953年起10年中,美国对埃塞俄比亚的“军援”达到1.59亿美元,占其整个对非洲军援的一半。

从五十年代起,在非洲日益兴起的民主潮流的冲击下,塞拉西抛弃了三十年代那种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采取了种种反动措施,维护其专制统治,使他的封建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

他依靠外国垄断资本,打击本国的民族工商业。1950年,塞拉西发布“奖励外国资本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政策声明”。规定不对外国进口机械征收关税;外国企业可以不吸收埃塞俄比亚资本独立经营;外国投资中所得的分红和利息可以无条件汇至国外。

1955年,塞拉西颁布第二部宪法,将众议员由皇帝任命改为选举产生,但仍保持旧宪法规定的“绝对王权”的核心,并规定了皇帝及摄政王的世袭制度。为了扩大皇族财富,塞拉西下令全国最大的阿多拉金矿为他的私人财产,同时规定了皇室开支在国家年度预算开支中的比例。据统计,1958至1959年度,仅这笔开支就达390万美元。而同一年的农业开支仅为90万美元。

塞拉西安抚地方势力,放弃了统一土地制度的原则,重新将土地实行分封。据不完全统计,用于这方面的土地达397万公顷。

封建专制统治使人民生活贫困不堪。1950年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为54美元,1957年降到20美元,成为非洲和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1960年12月13日,皇家卫队司令门吉斯图·纽威准将及哈拉尔省季季加分督格马梅·纽威兄弟,趁皇帝出访非洲和巴西之机,发动了带民主色彩的军事政变,要求改变国家贫穷落后局面。塞拉西被迫中断在巴西的访问,于12月17日飞回亚的斯亚贝巴,并在忠于他的军队及美国的支持下,迅速平息了政变。政变领导人和参加者——或被绞死,或被判长期徒刑。塞拉西下令对全国新闻、报刊以及大中学校实行严格的“舆论控制”。1961、1963和1967年,他又分别动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和学生罢课。1969年,塞拉西指派军警秘密谋杀了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学生会主席。

海尔·塞拉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事务中,曾奉行过追随西方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1950年,他派兵参加联合国军侵略朝鲜。1960年派出1,800名皇家警卫队员参加联合国军镇压卢蒙巴领导的刚果独立运动。五十年代末以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也由于要转移国内民主势力的视线,他开始参加非洲和第三世界的活动,支持非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1963年5月,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并在这里设立总部。塞拉西还曾以调解人的姿态,对一些非洲独立国家内部的冲突进行斡旋,对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起过积极作用。

1973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大旱灾,有20万农民死亡。饥荒波及全国,400万城市居民的口粮受到影响。塞拉西向联合国封锁受灾情况。

1974年2月,知识分子和工人首先走上街头。 2月18日,全国实行总罢课,首都汽车公司工人上街游行,抗议石油加价。不久,内格利镇的军人和陆军第二师哗变,要求增加军饷,拘押了高级军官。接着,第三、四师和空军、海军、皇家卫队纷纷响应。但是,塞拉西并不准备对人民群众做出根本性的让步。他甚至说:“只有君主了解人民,而人民却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下令出动大批军警,大肆逮捕学生和教师。

3月7日至10日,在全国工人联合会的号召下,10万工人总罢工。农民也揭竿而起,夺地分粮,杀死地主和地方贪官。4月10日,10万穆斯林教徒上街游行,要求宗教平等。 6月28日,一批中下级军官组成了“埃塞俄比亚武装部队、警察、地方军协调委员会”,占领电台,逮捕了200名皇族成员、部长和高级将领,迫使首相恩达卡秋辞职。“协调委员会”以人民的名义,揭露了1973年旱灾的真实情况。当电视荧屏出现皇帝用银盘盛着肉喂狗的镜头时,首都街头到处响起“皇帝是贼!吊死皇帝!”的呐喊声。1974年9月12日,在“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组成临时军政府,发表第一号文告,宣布永远废黜皇帝。

海尔·塞拉西从1974年9月起,一直被软禁在皇宫里。 1975年8月27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