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1530—1584),俄罗斯第一任沙皇,俄罗斯封建专制国家的奠基者和封建军事扩张路线的开拓者。因为他使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来剪除政治上的反对者,故获得“伊凡雷帝”(或译作“恐怖的伊凡”)的称号。

伊凡四世生于1530年8月25日,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之孙,瓦西里三世之子。伊凡四世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并开始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因为俄罗斯的中央集权制刚刚建立不久,世袭王公贵族的地方割据势力还很强大;大公的权力还受到贵族“杜马”(贵族会议)的限制;有些已臣服的公国,如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和特维尔等,还享有相当的自治权;伊凡三世时期分给王族的新采邑,已成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君主专制的障碍。

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时,伊凡四世即位,年方三岁,由其母叶琳娜及宠臣捷列普涅夫——奥勃伦斯基公爵摄政。1538年,叶琳娜猝然死去,奥勃伦斯基失去靠山,被贵族会议囚禁。从此,莫斯科大公国陷入各派大贵族集团争夺权力的混战之中。叔伊斯基、贝尔斯基和格林斯基等几个互相敌视、互相残杀的贵族集团轮番控制国政,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人民反抗情绪日益强烈。这种形势,对于幼年时期的伊凡无疑是有深远影响的,奠定了他后来君主专制思想的基础。

1547年,17岁的伊凡开始亲政。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除大贵族外,中小封建主都希望加强王权,以结束混乱的政治局面。为了提高大公的地位,摆脱大贵族的控制,巩固中央政权,伊凡于1月16日由莫斯科大主教加冕称沙皇①。这是他祖父和父亲垂涎已久而不敢贸然采用的称号。伊凡断然易称改号,表明他继承父祖衣钵,建立俄罗斯大帝国的决心。

伊凡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于1549年建立了“重臣会议”,伊凡任用出身微贱的政治家阿达舍夫和宫廷教士西尔维斯特等作为“重臣会议”的主要成员,开始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全面改革。历史上把开始改革以后的十年(1550—1560)时间称为“重臣会议”时期。

1549年2月,沙皇召集了由大贵族、高级僧侣和莫斯科小贵族代表(后来又吸收了工商业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谴责了大贵族目无君主,滥用职权的行径,宣布制定新法典和实行各项改革的计划。这是伊凡四世开始改革的第一步。

1550年6月,伊凡颁布了新法典,在新法典中增强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僚的作用,限制了地方领主的司法权力,吸收市民和农民中的富裕阶层参加司法工作。法典还规定农民每年只准在犹利节前后的一星期内才能离开主人。这个规定旨在解决封建主的劳力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封建主对中央集权的支持。

1551年,伊凡召集了一个大型的宗教会议提出了一百个问题,命令会议成员讨论,企图得到会议的同意,以限制和取消教会及修道院的地产。但是由于上层僧侣的坚决抵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授赠权,使教会土地略有削减而已。这次会后来称为“百篇书会议”①。

在军事上,“重臣会议”的实际领导人阿达舍夫在1549—1550年间采取了依门第高低授官职的军事制度,确定了军役人员的权力和义务。明文规定军役人员之子有权继承父亲的产业和职业,并可占有一定的土地作为服役的报偿;同时确定了“一长制”领导原则,以便统一指挥;为了防范鞑靼蒙古人的进攻,又建立了三千人的射手部队。1550年,政府实行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把莫斯科近郊的土地分给一千多名服军役的小贵族,以加强其经济地位,加快战时征召军队的速度。1556年的兵役法改革中,政府又规定每150俄亩土地须出军士一名。这就使封建家兵转变为沙皇政府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保证了军队服役人员的数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政治上,“重臣会议”在1555—1556年间采取了一系列任用地方官员,限制地方领主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555年,把地方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归由地方中小贵族代表所组成的司法机构审理,从而取代地方领主的世袭统治权。同时在中央,设置系统的管理机构——“衙门”,分管全国的地产、军事、外交等有关事务。大量任用小贵族充当各“衙门”的官吏,大大减少了大贵族在国家机关中的比重。

这一系列改革,削弱了大贵族的统治权力,提高了中小贵族的经济、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改善了国家军队的实力,为伊凡进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初,伊凡利用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的内乱,迅速夺取了这两个鞑靼蒙古人的领地,使伏尔加河第一次成为俄罗斯的内河,从而稳定了东方边境,打开了向东扩张的道路。伊凡为了打入欧洲,与西欧列强争雄,必须解决出海口的问题。为此,他发动了持续近1/4世纪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

立沃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岸,与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王国接壤,与芬兰、瑞典隔海相望。这里的几个主要港口(如纳尔瓦、里加等)是东西欧贸易的咽喉,也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长期瞩目的战略要地。这里原是立沃尼亚骑士团的领地。十六世纪后期骑士团的势力日趋衰落,在国际斗争中应付不暇,遂于1557年与立陶宛建立了针对俄国的军事联盟,这就成为立沃尼亚战争的导火线。

1558年1月,伊凡不顾国内部分大贵族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从此,刚刚勃兴的沙皇俄国,完全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争之中,给俄罗斯和立沃尼亚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战争初期,沙皇军队曾一度得势,攻占了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些领土和重要城镇,俘获了骑士团团长福尔斯腾堡,立沃尼亚骑士团从此宣告灭亡。但是,伊凡的成功引起了波兰、立陶宛和北欧诸国的关注,他们都感到刚刚崛起的沙皇俄国的威胁,因而迅速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反俄联盟。1561年,立沃尼亚封建主以献出全部土地为代价,换取波兰-立陶宛王国的保护;同年,瑞典、丹麦分别占领了立沃尼亚北部和东部。这就使沙皇俄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复杂的国际斗争。虽然由于瑞典和丹麦之间爆发了“七年战争”,好象使伊凡有隙可乘,但沙皇俄国的处境并未得到多少改善。1564年,伊凡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伊凡的亲信库尔布斯基公爵叛逃立陶宛,使沙皇的处境十分困难。战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利于俄国的变化。1568年,瑞典与波兰-立陶宛通过联姻实现了军事联盟;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签订卢布林条约,最终实现了两国的合并,并加入克里米亚、土耳其的反俄同盟;1570年,“北方战争”结束,丹麦和瑞典停战议和。这就使莫斯科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伊凡也曾乞求英国的援助,甚至卑躬屈膝地向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妇玛丽·哈斯汀求婚,但因英国不愿介入东方的混战,始终抱着超然的“中立”态度,使伊凡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

1577年,沙皇伊凡建立的立沃尼亚附庸国(1570年建)投降波兰;1579年后,伊凡在战争中夺取的领土和城池,不断为波兰和瑞典夺回,而且外国军队也侵入了俄国境内。在立沃尼亚战争中接二连三的失败和国内斗争的日趋激化,迫使伊凡不得不接受教皇格利哥里十世的调停,于1582年,1583年分别与波兰、瑞典签订停战条约。沙皇俄国不但没得到立沃尼亚,反而把芬兰湾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和数座俄国城市(柯坡里耶、雅姆、伊凡格勒等)割让给瑞典;波兰也夺回了一度被俄国占领的土地。沙皇伊凡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侵略野心,随着这场耗尽国力的长期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

但是,在哥萨克雇佣骑兵的援助和配合下,伊凡四世在晚年取得了向东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胜利(1581年),这多少补偿了他在西方所遭到的失败。

在1560年以前伊凡通过“重臣会议”来领导国家事务。沙皇的意志多少还要受到点限制。从1560年开始,沙皇就完全凭个人意志来决定一切。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伊凡的统治地位越来越巩固,而阿达舍夫的权力也日益增强,这和伊凡加强君权的主张是不相容的。1560年,沙皇终于以“反叛”的罪名解散了“重臣会议”,阿达舍夫被流放,西尔维斯特也被贬黜到索罗温斯基修道院。

“重臣会议”解散后,伊凡利用一切机会,采取一切措施来打击大贵族的分裂活动。1564年,俄国在立沃尼亚战争中接连遭到军事上的失利,沙皇亲信库尔布斯基公爵的叛逃,反映了大贵族的利益与伊凡的政策是矛盾的。它使伊凡开始怀疑一切人。经过深思熟虑,伊凡只身离开莫斯科,来到亚历山大罗夫村(莫斯科和罗斯托夫之间)演出了一幕“退位”的闹剧。在这里,伊凡向莫斯科发出了两个文件,其一是指责僧侣和贵族背叛沙皇,因而宣布退位;其二是声明他对莫斯科的市民和商人没有怒意以求得他们的支持。伊凡的这一手段奏效了,莫斯科人民选派代表于1565年接回了沙皇,并满足他的要求: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处罚那些叛逆者。于是,伊凡借此机会实行特辖区制度,建立他无限的权力,对于反抗和敌视他专制的贵族、平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无情地镇压了斯特里茨基公爵的同党。斯特里茨基曾一度觊觎继承伊凡的王位,1569年伊凡强迫他服毒自杀。同年,伊凡又命令把主教腓力绞死,因为后者反对特辖区制度。而执行这一搜捕和屠杀任务的是沙皇的特别警察——“特辖区”的特辖军团,这支部队全由中小贵族组成,先为一千人,不久扩大到六千人。

沙皇“特辖区”的建立是伊凡四世统治后期的重大事件。1565年伊凡回到莫斯科后,把国土划分为两大部分,首都附近和南部富庶地区,主要河川流域和沿海城市,都被划入直属沙皇的特辖区;边远和贫瘠地区,则划为普通区,由“杜马”治理。特辖区内的贵族世袭领地,统归王室领有,其损失用边远地区的土地予以补偿。教会土地维持原状。后来,特辖区的人口和领地数量迅速膨胀,几乎达到全国人口和地产的半数。特辖区内各阶层居民,不论身份尊卑,均着统一制服,宣誓效忠沙皇。

特辖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确实剥夺了一部分世袭贵族的权力,提高了服军役小贵族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但是,它也有不可克服的弊病。其一,特辖区的建立使俄罗斯国家出现了两个相互平行,彼此独立的统治机构。普通区的官员虽几经撤换,也无法与特辖区的步调协同一致。这是由于这一制度本身的矛盾所决定的。其二,特辖军人虽能诛杀敢于反抗的大贵族和无辜的人民,却不及大贵族更有军事、政治经验。1571年,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血洗莫斯科,表明特辖军人无力抵御外敌。其三,特辖区内大批农民土地被剥夺,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过程;特辖军人的巧取豪夺,迫使大批劳动农民背井离乡迁往伏尔加河以东的新征服地,从而造成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力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军队兵源枯竭,国库空虚的严重局面。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促成了“特辖制”的最后垮台。1572年,沙皇被迫改组了特辖区,恢复了部分大贵族的领地,取消了两区之间的界限。

伊凡利用“特辖区”秘密警察对国内人民和异己势力进行残酷屠杀,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军事冒险政策,因而使他的名字与封建暴君和帝国军事扩张联系在一起。但他在俄罗斯大贵族割据势力依然顽强的时代登上政治舞台,为了打击反抗的大贵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专制的统一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由于生活的放荡和失子的悲痛,伊凡于1584年3月18日在下棋时突然死去。俄国第一个沙皇的一生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