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1982),苏共中央前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在乌克兰卡缅斯科耶镇(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一个冶金工人家庭,他9岁时考上本镇男子古典中学预备班。少年时代的勃列日涅夫性格孤僻,沉静好思,天资并不聪颖,学习还算勤奋。

1921年夏中学毕业,年仅15岁的勃列日涅夫便开始了劳动生涯,在他父亲所在的冶金工厂里当钳工。1921年至1922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早灾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再加连年内战造成的破坏,工厂被迫停工。他一家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不得不迁返故乡库尔斯克务农。1923年,他考取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同年加入共青团。4年学业期满毕业,正值苏联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他先后在库尔斯克省、白俄罗斯和乌拉尔从事土地规划工作,被推选为乌拉尔州比谢尔特区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代表。此后,他担任过土地部主任,区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和乌拉尔州土地管理局副局长等职。

1931年6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了很大进展,而工业发展缓慢,联共(布)中央决定“用一切办法发展重工业, 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 他这时回到了第聂伯冶金工厂, 同时考入卡缅斯科耶冶金学院夜校部,攻读热动力学专业。同年10月,他加入苏联共产党(布)。1935年,他毕业时,被授予学士学位和冶金工程师职称。同年应征入伍。在后贝加尔军区装甲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被派遣到连队,先任排长,旋即担任坦克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复员回冶金工厂当工程师,并继续做党的工作,曾任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

1937年初,乌克兰开始肃反运动。他没有受到牵连,又年轻能干。在1938年5月, 由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科罗特钦科推荐,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商业部长,次年2月被擢升为主管宣传工作的州委书记。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 苏联处于临战状态,急需大批武器装备。1940年,联共(布)中央给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下达一项任务,要他们把州里的一部分企业转为生产军事设备的兵工厂,由一位州委书记主管国防工业。勃列日涅夫组织能力较强,熟谙冶金专业,被选中主管这一工作。

勃列日涅夫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工作期间,深得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信任。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被赫鲁晓夫作为“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经验的工作者”推荐到军队。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后改为黑海集团军群)政治部主任,他先后参加了罗斯托夫、诺沃俄罗斯克等地的保卫战和乌克兰地区的作战,后来又转战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家。战时,他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曾获两枚红旗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和一枚波格丹·赫麦里尼茨基勋章。

卫国战争胜利后,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喀尔巴阡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8月复员任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他在该州的主要使命是重建在战时遭到破坏的水电站和炼钢厂。第聂伯列宁水电站用了半年时间便重新发电。然而扎波罗热巨型炼钢厂恢复速度缓慢,州委受到了《真理报》的点名批评。勃列日涅夫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快了建设步伐,并在全州开展了斯达汉诺夫工作者运动。1947年秋,扎波罗热巨型炼钢厂第一期工程, 5个大型车间首先投入生产, 斯大林写信祝贺他们“取得伟大的生产胜利。”

1947年11月,勃列日涅夫任乌克兰共产党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任职期间,该州的大部分企业和住宅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彼得罗夫卡、捷尔任斯基和其他许多大工厂超过了战前的生产水平,土地播种面积也超过战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增长。全州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50年夏,勃列日涅夫调任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他到任后,首先领导制定了一项全面发展农业的计划。一年时间内摩尔达维亚的农业取得了可观的进展。1951年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5%。同年秋,他两次在《真理报》头版致斯大林的信中,报告了摩尔达维亚果农和葡萄栽培制酒者的成绩。

1952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十九大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在苏共改组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时落选,改任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开展了垦荒运动。他于1954年1月被派到哈萨克斯坦执行垦荒任务,初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二书记,翌年8月任第一书记。哈萨克共和国两年内共开荒1,800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加9倍以上。他被授予列宁勋章。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出席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6月,他支持赫鲁晓夫,指责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反对列宁主义”。不久,他被递补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继加里宁、什维尔尼克、伏罗希洛夫之后第四任苏联国家元首。同年7月起,他不再兼任中央书记职务。1963年6月,弗·罗·科兹洛夫患病之后两个月,勃列日涅夫重又担任中央书记。1964年7月,他卸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专门致力于党务工作。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66年3月起改称总书记),11月和12月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务; 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和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

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宣称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路线,说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同时他对赫鲁晓夫的“个人迷信和唯意志论”进行了不指名的批判, 说“凡是以主观主义和随心所欲的决定来偷换对事情应采取的科学态度的地方,挫折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农业生产的领导中只凭意志行动越来越占上风,次数很多的、有时是臆想出来的改组造成了神经过敏状况。”他逐步对赫鲁晓夫时期一些不得人心的作法进行修补,重新确立党高于一切的原则。1964年11月,他将两年前改组的工农业党组织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州、边疆区党委会。1965年6月,他取消了经济行政区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和部门性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全苏和加盟共和国各部。采取稳定干部队伍的方针,不再搞大换班和频繁调动。对斯大林的评价逐渐肯定一些,允许在宣传和文艺作品中正面提到斯大林,并在斯大林的墓前设置了半身胸像。他本人曾称颂“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了反击敌人的一切行动”,“在动员苏联所有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仍允许继续攻击斯大林,1966年把一些反斯大林的作品列入“列宁文艺奖金”候选名单。

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1977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个社会的宗旨是“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 依靠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农业, 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

勃列日涅夫上台最初几年,比较强调集体领导,领导核心相对稳定。从七十年代起,他逐步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提拔上来,成立了由“总书记助理”组成的人秘书班子,经常插手政府事务和过问外交工作。1971年,他参加苏联部长会议讨论第九个五年计划指标,并打破先例由他个人签署公布。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联各种报刊。据人们统计,1971年以后,他的名字在报刊上出现的次数已超过列宁。这时,他已改变了过去与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共同参加重大活动的做法,独自一人观看苏军举行的“德维纳”军事演习,检阅演习部队,作总结讲话,扩大他在军队中的影响。1976年,勃列日涅夫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领苏联元帅衔。同年在他的故乡,为他树立了半身铜像。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勃列日涅夫传略》。1977年6月,他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已经徒有虚名的集体领导最终解体。至此,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首脑。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1965年至1981年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国民收入增长1.44倍,工业产值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勃列日涅夫认为“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为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即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遇到不少经济难题,比较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苏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6%和3.8%,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3.4%和3.4%。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农业产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别下降3.1%、2.5%和1.9%。农业不振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此外,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许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经济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领导机关;企业本来就不多的自主权仍不断受到侵害;现行的经济体制不适应集约化方针的推行;价格的制定不利于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官僚主义、平均主义、资金浪费和贪污盗窃严重,等等。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政策,炮制了“有限主权论”。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同年11月他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五大为其侵略行径辩解说:“……当出现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威胁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了。当国内外社会主义敌人直接行动威胁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利益”的时候,就要以“军事方式援助兄弟国家来消除这种威胁的行动”。1970年6月,他对苏联选民讲话时,又说:“苏联是个位于欧洲和亚洲广阔区域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我国的对外活动负有特殊的责任。而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一责任”。在他任职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包括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汗等等步骤。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在与我国边境接壤地区增派重兵,在蒙古驻军和设立导弹基地,造成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他逝世前几次讲话中,表示“真诚地希望同中国关系正常化”,愿与中国“继续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就改善关系的措施达成协议。”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列宁墓后。他留下的著作有:《遵循列宁主义方针》(8卷)、《论苏共和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论现阶段苏共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问题》、《苏共的农业政策问题和哈萨克的开荒》、《论对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保卫和平与社会主义》,回忆录《小地》、《复兴》、《荒地》、《按工厂的汽笛生活》、《祖国之情》以及在国外出版的著作《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