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文网
首页
文章辞赋
诗塾
传统经典
栏目导航
首页
»
精选专题
李煜诗词意象
阅读
10-03
李煜词“春月”意象赏析
月亮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在李煜传世的三十首词作中,我们发现居然有十七首写了月亮,投下了斑斑月迹,使他的词作如深夜天空中一轮新月一样,流淌着汩汩月韵。
阅读
10-03
李煜诗词之梦意象
李煜,南唐后主,一代帝王,词采过人,本应守着江山与文词度过此生,却因造化弄人,饱经人生的变迁与浮沉,享尽极盛之荣,亦尝尽极悲之辱,至终只能与词为伴,因词而绝。
阅读
10-03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历代读者对李煜词情有独钟。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鲜明的意象,挥洒一腔真情,正是一种真实而深重的忧愁让煜词在李煜黑暗的人生经历中成为永恒的灿烂。
阅读
10-04
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李后主的人生经历了前后两个反差极大的阶段。不论是前期的纸醉金迷,还是后期的屈辱度日,他词中的梦境都成为他满足愿望的最短途径。
阅读
10-04
李煜诗词意象的阶段变化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阅读
10-03
李煜《虞美人》诗词的意象分析
稍有文学常识者,一定不会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感到陌生。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词牌名《虞美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
阅读
10-03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
在现存词仅有30余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梦的意象在其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李煜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毛泽东诗词赏析
阅读
02-19
毛泽东最欣赏的“三绝碑”
毛泽东最欣赏的“三绝碑”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无比,尤其是书法与诗文的完美结合。目前,在中华大地上,有历史上留下来的着名的十大“三绝碑
阅读
02-18
《拉国民党这张大旗做《新民报》的虎皮》毛泽东诗词故事
拉国民党这张大旗做《新民报》的虎皮然而,《新民报》刚刚创办起来之后不久,吴竹似就患肺结核而病故了,刘正华又是一个业余兼职的编辑,虽
阅读
02-18
《从一块非同寻常的手表说起》毛泽东诗词故事
从一块非同寻常的手表说起1961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休息期间,毛泽东在舞会上结识了江西农垦文工团的演员邢韵声
阅读
02-18
《幕后的精心策划》毛泽东诗词故事
幕后的精心策划20世纪80年代,台湾一位叫孟绝子的政论家,当时是台南神学院的教授,他在1984年出版的《狗头·狗头·狗头税》一书中说起了这
阅读
02-19
毛泽东最犀利的一篇文章
毛泽东最犀利的一篇文章毛泽东曾写过大量的大快人心的文章,其中不乏言辞激烈的战斗檄文。毛泽东笔下最犀利的文章,当属他亲自为新华社撰写
阅读
02-19
被毛泽东三次写词歌颂的地方
被毛泽东三次写词歌颂的地方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
阅读
02-18
《远在山东的陈毅也参加了唱和》毛泽东诗词故事
远在山东的陈毅也参加了唱和毛泽东和陈毅都是井冈山时期的工农红军主要领导人。陈毅元帅陈毅是四川乐至人,生于1901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
阅读
02-18
《林克问诗》毛泽东诗词故事
林克问诗从1954年起,林克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毛泽东英语,后来也兼顾国内问题,前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二年之久。在完成主
阅读
02-18
《现代女性邓季惺》毛泽东诗词故事
现代女性邓季惺前面提到,《新民报》最初是由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三个人搞起来的。但是,后来吴竹似因为得了肺结核,于1931年7月在北平
阅读
02-18
《易君左的“词话”》毛泽东诗词故事
易君左的“词话”易君左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名气很大的文人了。他曾经被文学研究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早在1929年,鲁迅就把他与赵景
苏轼诗集鉴赏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与君世世为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竹阁》原文、翻译及赏析
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时作《孤山二咏》,《竹阁》即其中的一篇。竹阁在杭州广化寺柏堂之后,唐代诗人白居易为鸟窠禅师建。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寄吕穆仲寺丞》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这年,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吕仲甫,字穆仲,丞相吕蒙正之孙。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吕任察推。苏轼到密州时,吕入朝做寺丞。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对前二首诗来说,是总束两人的几次会面。首句写上次见面时文及的病容使人吃惊,次句写今天来文及已死。“初惊”、“旋觉”两句使人觉得来如飘风骤雨,纯出意外。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大风留金山两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据传,唐时裴头陀获金于此,故名。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当时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经过金山时作。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东栏梨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不但精确地把握住了春末夏初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已暗含伤春之感。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寄刘孝叔》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八年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百步洪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百步洪在徐州东南二里。悬流湍急,乱石激涛,最为壮观,今已不存。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者时任徐州知州。诗的前半写舟行洪中 的惊险,后半纵谈人生的哲理。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筼筜谷》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中的第二十四首。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余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爱国诗词集鉴赏
阅读
02-10
曹植《白马篇》原文鉴赏,抒发报国激情
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少年游侠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阅读
02-10
曹操《苦寒行》原表达积极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精神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此诗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
阅读
02-10
刘琨《扶风歌》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情调悲壮慷慨
这首诗是刘琨自京城洛阳前往并州治所晋阳途中所作。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到了黄河流域,北方到处战乱。刘琨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
阅读
02-10
吊唁春秋卫国危亡诗篇《诗经·墉风·载驰》原文注解与鉴赏
这首诗写于狄人灭卫之后,卫人迁于漕这个地方,大概在卫国灭亡第二年,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漕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阅读
02-10
荆轲刺秦王经典名篇《易水歌》原文注解与鉴赏
这首诗歌是由荆轲在刺秦王出发前唱和而成的。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阅读
02-10
爱国主义诗篇《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解与鉴赏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阅读
02-10
屈原爱国名篇《九歌·国殇》原文注解与鉴赏
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只能暴尸荒野,没有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阅读
02-10
王粲《七哀诗》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安定
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后,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诗。
阅读
02-10
曹操诗歌《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七月,曹操北伐乌桓行军途中所作。在征途中,曹操路过碣石山,登高望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著名的诗篇。
朱自清散文赏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