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文网
首页
文章辞赋
诗塾
传统经典
栏目导航
首页
»
精选专题
李煜诗词意象
阅读
10-03
李煜词“春月”意象赏析
月亮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在李煜传世的三十首词作中,我们发现居然有十七首写了月亮,投下了斑斑月迹,使他的词作如深夜天空中一轮新月一样,流淌着汩汩月韵。
阅读
10-04
李煜诗词意象的阶段变化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阅读
10-03
李煜《虞美人》诗词的意象分析
稍有文学常识者,一定不会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感到陌生。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词牌名《虞美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
阅读
10-03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历代读者对李煜词情有独钟。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鲜明的意象,挥洒一腔真情,正是一种真实而深重的忧愁让煜词在李煜黑暗的人生经历中成为永恒的灿烂。
阅读
10-04
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
李后主的人生经历了前后两个反差极大的阶段。不论是前期的纸醉金迷,还是后期的屈辱度日,他词中的梦境都成为他满足愿望的最短途径。
阅读
10-03
李煜诗词之梦意象
李煜,南唐后主,一代帝王,词采过人,本应守着江山与文词度过此生,却因造化弄人,饱经人生的变迁与浮沉,享尽极盛之荣,亦尝尽极悲之辱,至终只能与词为伴,因词而绝。
阅读
10-03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
在现存词仅有30余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梦的意象在其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李煜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毛泽东诗词赏析
阅读
02-19
毛泽东晚年为何说要去“卖年糕”
毛泽东晚年为何说要去“卖年糕”毛泽东晚年时,有几次和身边工作人员感慨地说:我老了,看来得去“卖年糕”了。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不禁要问
阅读
02-19
毛泽东的四次“上兵伐谋”
毛泽东的四次“上兵伐谋”《孙子兵法·谋攻第三》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阅读
02-19
毛泽东暮年为何情寄《枯树赋》
毛泽东暮年为何情寄《枯树赋》1976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和7月,毛泽东的两位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1976年
阅读
02-18
《毛泽东的文治与武功》毛泽东诗词故事
毛泽东的文治与武功毛泽东的“武功”无论是在对日作战,还是对国民党的作战上都获得了绝对的胜利,蒋介石对此是深有感触的。蒋介石的五次“
阅读
02-18
《从东鲁词人的“陈词滥调”说起》毛泽东诗词故事
从东鲁词人的“陈词滥调”说起本来,根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围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任务,落实在《中央日报》的身上,由
阅读
02-18
《幕后的精心策划》毛泽东诗词故事
幕后的精心策划20世纪80年代,台湾一位叫孟绝子的政论家,当时是台南神学院的教授,他在1984年出版的《狗头·狗头·狗头税》一书中说起了这
阅读
02-18
《张圣奘的传奇一生》毛泽东诗词故事
张圣奘的传奇一生张圣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可以用几个特殊的数字来概括:发现了一个“资阳人头骨化石”名震天下;考中南方、北
阅读
02-18
《聂绀弩射出的一支响箭》毛泽东诗词故事
聂绀弩射出的一支响箭在许多抨击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篇,篇名叫“毛词解”,文章并不是很长,现照录如下,以供欣赏:毛词《沁园
阅读
02-18
《“剿匪”密令》毛泽东诗词故事
“剿匪”密令我们刚刚已经读过了蒋介石的诗,公平地说,与毛泽东的诗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实在不够水准。看来,谈判和作诗对老蒋来说实在都
阅读
02-18
《毛泽东在国民党的陪都亮相》毛泽东诗词故事
毛泽东在国民党的陪都亮相这就是重庆,西望是绵亘的青藏高原,享天府之国膏腴之利;东踞长江,有三峡壁立千仞之险;南衔云贵高原,北屏秦岭
苏轼诗集鉴赏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为杭州广严寺住持湛师而作。双竹,广严寺内有竹林,因所生竹皆成双作对,故又名双竹寺。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四十四岁。这一年,他由徐州改知湖州,三月里动身,四月底到达,此诗即写于途中。到八月,他因讪谤罪下狱,也就是文学史上常提到的“乌台诗案”。这首诗作于“诗案”前夕。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与君世世为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辙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天霹雳。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竹阁》原文、翻译及赏析
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时作《孤山二咏》,《竹阁》即其中的一篇。竹阁在杭州广化寺柏堂之后,唐代诗人白居易为鸟窠禅师建。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寄吕穆仲寺丞》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这年,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吕仲甫,字穆仲,丞相吕蒙正之孙。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吕任察推。苏轼到密州时,吕入朝做寺丞。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筼筜谷》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中的第二十四首。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余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阅读
02-11
苏轼诗集《大风留金山两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据传,唐时裴头陀获金于此,故名。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当时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经过金山时作。
爱国诗词集鉴赏
阅读
02-10
曹操诗歌《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七月,曹操北伐乌桓行军途中所作。在征途中,曹操路过碣石山,登高望海,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著名的诗篇。
阅读
02-10
曹植《白马篇》原文鉴赏,抒发报国激情
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少年游侠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阅读
02-10
爱国主义诗篇《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解与鉴赏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阅读
02-10
吊唁春秋卫国危亡诗篇《诗经·墉风·载驰》原文注解与鉴赏
这首诗写于狄人灭卫之后,卫人迁于漕这个地方,大概在卫国灭亡第二年,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漕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载驰》。
阅读
02-10
刘琨《扶风歌》表现爱国思想和英雄气概,情调悲壮慷慨
这首诗是刘琨自京城洛阳前往并州治所晋阳途中所作。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到了黄河流域,北方到处战乱。刘琨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
阅读
02-10
曹操《苦寒行》原表达积极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精神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此诗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
阅读
02-10
屈原爱国名篇《九歌·国殇》原文注解与鉴赏
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只能暴尸荒野,没有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阅读
02-10
荆轲刺秦王经典名篇《易水歌》原文注解与鉴赏
这首诗歌是由荆轲在刺秦王出发前唱和而成的。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阅读
02-10
王粲《七哀诗》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安定
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后,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诗。
朱自清散文赏析集